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原奶贱卖、乳企狂亏,3元/公斤奶价背后的重重迷雾
发布时间:2025-08-17

  2024年,A股与港股市场的39家乳企中超半数利润下跌。蒙牛、伊利、光明三大巨头集体承压,头部尚且如此,腰部、小品牌更是步履维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牛奶产量4079万吨,2025年上半年牛奶产量增长0.5%。行业看似牛奶充沛,实则利润难求,陷入“原奶越便宜,亏得越狠”的怪圈。

  8月第1周,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3.02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3%。奶价继续创历史新低,没有回升迹象。与此同时,养殖成本虽因饲料价格下降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3.28—3.4元/公斤,导致行业亏损面超过90%。与此同时,规模化牧场数量从2022年的4600家锐减至2024年的3600家,三年减少1000家,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期。

  图片

  原奶价格即将跌破3元,乳企的经营状况却愈发糟糕,越卖越亏的现象令人深思。目前,中国奶价已低于全球最低的新西兰,而欧盟、美国、新西兰等地的奶价均高于中国。国际乳制品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大包奶粉拍卖价达4332美元/吨(约人民币3.9元/公斤),黄油价格更是飙升至7821美元/吨。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深层次的原因?乳业的产品大换代又将何去何从?对于乳企而言,原奶价格下跌本应是降低成本的好机会,为何却越卖越亏?

  2024年,39家上市乳企中营收出现下滑的有23家。蒙牛乳业2024年营收同比降低10.1%,伊利营收同比降低8.24%。再者,产品结构单一,液态奶市场的萎缩,让依赖液态奶的乳企受到重创。

  图片

  01 原奶贱卖,乳企却越卖越亏?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表示,原奶过剩导致喷粉量激增2023年2月,全国日均喷粉量达1.08万吨,占收奶量的17%;2024年高峰期更是达到2万吨/天,占比25%。2025年4月,喷粉量仍维持在1.3万吨/天。原奶价格一路下探至3元/公斤以下,却没能缓解乳企的盈利焦虑。

  过去几年乳企扩建奶源基地,奶牛存栏数激增,奶量上来了消费却没有同步扩张眼下“人均喝奶”目标迟迟没达成,消费疲软叠加区域调运障碍,导致大量鲜奶无法当日消化只能喷粉存储。李胜利表示,我国乳制品人均占有量约40千克,但由于约50%的人口尚未形成稳定的乳制品消费习惯,实际消费人群的人均占有量已达80千克,接近日本、韩国的消费水平,已经来到了牛奶消费的瓶颈期。而喷粉成本接近4 元,市场却只愿出2.7~3元/公斤的回收价,一吨粉掉1000元并不稀奇。

  其次养殖成本、物流成本持续上行,设备更新与质量管控的投入也不小品牌营销更是“卷到飞起”。但市面上动辄9.9元/箱的盒装奶、促销期3元/瓶的低温奶,却让企业几乎无利可图。中小品牌靠低价抢市,头部企业也只能硬着头皮跟,行业陷入“越做越亏”的循环。

  02 自救行动开始了,但远远不够

  困住乳企的不是一根绳,而是“牛群—奶价—渠道—库存”四根绳子一起收紧。一些企业开始从源头动手,比如控制奶牛规模、淘汰低产牛优化奶源结构。这一波“控产”更多是“自断臂膀式的瘦身”,但也是不得不做的精细化运营起点。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把目光投向低温鲜奶市场。这类产品因保质期短、价格高,附加值也更高,更容易走出价格战泥潭。还有一个明显趋势是为商超代工,也就是为盒马、山姆等平台的自有品牌做贴牌生产。这能帮助乳企分摊产能压力,稳定现金流还能省下渠道费用去反哺技术升级和研发投入。某种程度上,这已经成为乳企“保命”的一条重要路径。

  机构分析认为,育儿补贴出台、供应链升级、B端应用深化等一系列新变化,均对国内乳制品需求形成支撑,有望直接拉动乳制品特别是婴幼儿奶粉消费,因此看好2026年行业迎来拐点。

  03 决定乳企未来的,不止是奶价

  2024年的行业反弹,很大一部分是靠“情怀”与“关注度”带动,真正让人持续复购的还是产品力。头部乳企如果还想在2025年交出漂亮答卷,必须用“结构效率”来兜底增长。真正的突围方向应该是围绕“健康+功能”两大关键词发力。0糖、低糖、蛋白质补给、儿童营养、老年营养等细分市场潜力巨大,谁先推出抓住用户痛点的爆品,谁就有机会跑出利润空间。同时,企业在思维上也得“去中心化”,更要关注即时零售、社区团购、小程序商城等灵活场景。把品牌资产从过去“喝出情怀”转向“喝出功能”,才可能真正打动新一代消费者。乳企这轮调整注定不会短期见效,甚至可能还要再熬一年。

  乳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原奶价格的下跌和乳企的亏损,是行业调整的必然过程。李胜利建议,乳企要在产品结构、牛群结构、奶源结构,布局结构,消费渠道和营销策略上做出调整。同时,开展行业对标,2025年泌乳牛公斤奶饲料成本目标控制到1.6—1.8元,干奶牛、青年牛头只饲料成本控制到20—22元。利用产业调整提升牛场的牛群健康水平和产业素质,降本增效。“乳企应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应收尽收,给于合理的奶价,使养殖企业能够尽快走出困境。

上一篇:
段永平二季度持仓115亿美元,重仓苹果72亿,大举加仓英伟达谷歌
下一篇:
“会展+产业”双核驱动助力西安建设“一带一路”国际会展名城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