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八大建筑央企上半年业绩分化加剧:电建领跑、中冶断崖式下滑!
发布时间:2025-08-17

  八大建筑央企新能源合同增速突破60%,传统工程承包出现两位数下滑,建筑央企的赛道选择直接决定了生存水位。2025年上半年,中国八大建筑央企的经营答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裂变。在传统基建退潮与新能源转型、国内地产承压与海外市场激战的双重变奏下,各巨头的战略布局与抗风险能力正经历一场残酷压力测试。中国电建以5.83%的同比增速领跑,而中国中冶却深陷负增长困局,新签合同额同比暴跌19.1%,成为八大央企中唯一大幅下滑者。

  冰火两重天的业绩背后,是传统业务断崖式下跌与新能源业务爆发式增长的残酷现实。增速榜:电建领跑,中冶“断崖”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建以5.83%的同比增速拔得头筹,新签合同额达6867亿元。其能源电力板块贡献了4314亿元,占总合同额62.8%,成为绝对增长引擎。水电业务同比暴增66.67%,风电增速更是高达68.78%,充分印证了“双碳”战略下清洁能源的爆发力。紧随其后的是中国能建,以4.98%的增速拿下7754亿元新签合同额。其三大业务亮点凸显战略转向: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增长12.57%,城市建设板块猛增33.15%,勘测设计咨询业务飙升52%。中国建筑以25010亿元新签合同额继续稳坐头把交椅,但增长几近停滞,同比仅微增0.9%。核心业务中,房屋建筑同比下降2.3%,地产业务销售额下滑8.9%,折射出国内房地产深度调整对产业链的冲击。冰火两重天的另一端,中国中冶新签合同额5482亿元,同比暴跌19.1%,成为八大央企中唯一大幅下滑者。其风险等级被评估为“极高”,主因是国内传统工程承包业务系统性收缩。转型阵痛:传统业务断崖式下跌华丽增长数据的背面,是传统业务线断崖式下跌的残酷现实。政策东风转向新能源的瞬间,曾经的核心业务沦为“负资产”。中国电建的阵痛最为典型:水环境治理业务暴跌72.68%,火电合同骤降62.03%。中国化学的环境治理板块也收缩67.3%,环保项目凛冬突至。中国交建的铁路建设订单暴跌66.10%,基建设计业务下降25.39%,传统基建需求萎缩已成定局。地产寒冬引发连锁反应。中国建筑地产业务销售额下降8.9%,中国铁建地产开发下滑11.2%。房地产深度调整已直接传导至建筑央企的业绩报表。危中有机成为转型期的主旋律。中国化学的实业及新材料销售逆势增长31%,单项目平均规模提升24.3%,大型化、高端化转型初显成效。中国交建则凭借港口建设增长15.9%、疏浚业务增5.69%,将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33%,海洋经济成为破局关键。

  海外战场:国际化布局成关键突围口当国内业务承压,海外市场成为关键突围口。八大建筑央企的国际化程度和海外业务增速呈现显著分化。中国能建以25.7%的海外业务占比(1995亿元)位居国际化程度榜首,同比增速达13.74%。其深度绑定“一带一路”能源基建的战略,正在收获红利期。中国铁建则以57.43%的海外增速强势登顶,海外新签合同额达1141亿元。中国中铁海外新签合同增势同样喜人,同比增51.6%,达1249亿元。海外业务占比超20%的四家企业(交建、电建、能建、化学),在国内地产寒冬中展现出更强韧性。中国电建上半年境外新签合同金额1416.65亿元,同比增长17.50%,明显高于境内3.16%的增速。财务表现:一季度整体承压回看2025年一季度,九大建筑央企(含中国铁建)合计营业收入16545.63亿元,同比下降4.23%;合计净利润395.07亿元,同比下降9.90%,整体业绩承压明显。业绩分化进一步凸显——中国建筑、中国能建和中国化学三家企业逆势实现净利润增长,而其余六家企业则陷入下滑通道。中国化学以18.77%的净利润增速领跑行业,其增长逻辑直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双轮驱动模式。公司海外业务占比提升至30%以上,新材料产业化项目进入集中收获期。

  八大建筑央企一季度毛利率与净利率表现也参差不齐。毛利率同比改善的企业包括中国化学、中国能建和中冶,分别提升1.29、0.47和0.65个百分点;净利率改善则主要集中于中国交建、中国化学和中国能建。战略分化:头部企业的生存法则分化格局下,头部企业的战略选择揭示了行业生存法则。绑定国家战略成为首要选择。中国电建重点发力能源电力业务,新签达4314亿;中国能建发力新能源,增速达12.57%。两巨头精准卡位“双碳”政策风口。当传统火电断崖下跌时,风电、水电的60%+增速成为救命稻草。打造第二曲线成为关键策略。中国中铁布局特色地产(+38.5%)、资产经营(+425.1%);中国化学发力实业及新材料(+31%),单项目规模提升24.3%。从“搬砖头”到“造芯片”,价值链攀升是唯一出路。出海深水区已成必然选择。海外业务占比超20%的四家企业(交建、电建、能建、化学),在国内地产寒冬、环保收缩中展现出更强韧性。中国建筑则凭借高股息策略增强吸引力,2024年度现金分红约112.18亿元,对应股息率达到4.68%,以真金白银兑现央企责任。未来展望:转型没有退路八大巨头的半年成绩单,实为一场行业转型的实时路演:向左是深渊——地产依赖、传统基建、火电配套业务正加速塌陷;向右是蓝海——新能源电力、智慧城市、高附加值海外工程成为新增长极。当政策红利从“铁公基”转向“风光氢储”,当海外市场从劳务输出变为技术标准竞争,建筑央企的洗牌已不再遥远。未来三年,能否攻克“拖累项”、壮大“绿色引擎”、突破“国际化瓶颈”,将决定谁被淘汰,谁执牛耳。中央近期明确,中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未来将以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为核心目标。

  中国建筑等龙头企业已开始发挥“咨投建运”一体化优势,深耕城市更新、城市运营、“好房子”建造、绿色与智能建造等领域。随着国家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问题,以及力争6月底前下达2025年“两重”建设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全部项目清单,建筑央企下半年业务有望加速。分化格局下,中国能建以25.7%的海外业务占比位居国际化榜首,中国铁建则以57.43%的海外增速登顶。

  这些提前布局海外市场和新能源赛道的企业,已筑起抵御行业寒冬的护城河。建筑央企的洗牌不再遥远。未来三年,攻克“拖累项”、壮大“绿色引擎”、突破“国际化瓶颈”,将决定谁被淘汰,谁执牛耳。当政策红利从“铁公基”转向“风光氢储”,转型已不是选择,而是生存的唯一出路。

上一篇:
鑫达故事丨李志东:炉火淬得真金志,精钢百炼锻脊梁!
下一篇:
美的夏日宠粉行动:共创年轻人的“精神宝地”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