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北汽蓝谷的AB面,营收暴涨难掩百亿亏损
发布时间:2025-08-16

  

  当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红海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北汽蓝谷交出了一份矛盾感十足的半年成绩单。8月15日披露的财报显示,这家背负着北汽集团新能源转型使命的企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5.17亿元,同比激增154%,但净利润仍深陷亏损泥潭,亏损额达23.08亿元。若将时间轴拉长至2021年,其累计净亏损已突破230亿元大关,相当于每天烧掉约1300万元。这场营收与亏损的冰火对决,不仅暴露出传统车企转型的阵痛,更折射出新能源赛道上"规模为王"的残酷法则。

  在销量数据层面,北汽蓝谷似乎正在走出低谷。数据显示,北汽蓝谷上半年销量达67152辆,同比增长139.73%,其中高端品牌极狐贡献53183辆,同比增幅近200%。然而,销量激增并未带来预期中的利润释放。原因在于,北汽蓝谷长期坚持的“高品质路线”导致材料成本居高不下。以极狐品牌为例,其车型普遍采用高强度钢铝混合车身、宁德时代电芯等高端配置,单台车材料成本较同级别竞品高出15%-20%。尽管销量规模提升,但尚未达到摊薄固定成本和研发支出的临界点。

  规模不足是北汽蓝谷难以降本的核心症结。上半年,其总销量仅6.7万辆,不足比亚迪单月销量的1/5。低销量导致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薄弱,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成本居高不下。

  对比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北汽蓝谷在供应链垂直整合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特斯拉通过自建电池工厂、布局锂矿资源,将电池成本降低30%以上;比亚迪则凭借全产业链自研自产,实现毛利率领先行业。而北汽蓝谷的核心零部件仍依赖外部采购,议价能力较弱。

  北汽蓝谷的亏损另一大推手是持续的高投入。上半年,其研发费用同比激增62.94%至12亿元,这笔投入覆盖了全新电子电气架构开发、华为ADS 3.0高阶智驾系统适配以及固态电池技术预研等多个前沿领域。销售费用则增长45%至18亿元,主要用于扩建华为门店渠道、补贴终端促销。与此同时,销售网络的快速扩张也在吞噬利润——上半年新增58家极狐体验中心与32家享界直营店,渠道建设成本同比激增89%。

  这种"高增长、高投入、高亏损"的失衡状态,让资本市场对北汽蓝谷的可持续性产生疑虑。尽管营收规模已恢复至2019年巅峰期的80%,但净利润率却从当时的5.3%暴跌至-24.3%。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技术军备竞赛阶段,北汽蓝谷必须加大投入才能避免被淘汰。但问题是,它的资金储备能否支撑到盈利那天?截至2025年6月底,北汽蓝谷货币资金余额为87亿元,而同期短期借款高达120亿元,资金链压力显著。

  截至2025年6月底,北汽蓝谷资产负债率攀升至78%,流动比率仅为0.9,短期偿债压力巨大。为缓解资金紧张,公司年内已通过定增、债券发行等方式融资超50亿元,但持续亏损仍让投资者信心受挫。二级市场上,北汽蓝谷股价较2021年高点下跌超70%,市值不足300亿元,仅为蔚来、小鹏等新势力的三分之一。

  北汽蓝谷的转型逻辑是清晰的:用华为技术背书打开高端市场,用自研平台降低成本,用规模扩张实现盈利。但每一步都充满挑战。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50%,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北汽蓝谷必须跑赢时间。

  作为北汽新能源高端化的先锋,极狐品牌过去因定价过高、渠道覆盖不足等问题市场表现低迷。2025年,极狐通过“产品下探+生态赋能”双管齐下:一方面推出售价20万-25万元的极狐αS5、αT5等走量车型,填补市场空白;另一方面依托华为HI模式,升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提升产品竞争力。数据显示,极狐二季度单月销量突破1万辆,首次跻身新势力前十。管理层透露,未来三年将投入80亿元用于极狐品牌研发,目标2026年实现年销30万辆。

  面对转型深水区的生存考验,北汽蓝谷以享界S9冲击高端市场,以极狐巩固中坚力量,同时深化与华为的生态协同。这场双线作战能否奏效,或将决定企业能否突破"增收不增利"的魔咒。

  站在新能源汽车革命的下半场,北汽蓝谷的转型历程颇具样本意义。这个曾连续7年问鼎国内新能源销量冠军的传统巨头,在经历补贴退坡、技术路线摇摆等阵痛后,正试图通过双品牌战略重构竞争力。极狐与享界的协同效应能否爆发,华为技术赋能的深度几何,供应链优化的成效何时显现,这些问题的答案或将决定北汽蓝谷能否在2025-2027年的行业洗牌期中突出重围。对于所有身处转型期的传统车企而言,北汽蓝谷的突围战,既是一场关于速度与耐力的竞赛,更是一次对战略定力与创新胆识的终极考验。

上一篇:
万亿农商行IPO长跑,为何“卡”在辅导期?
下一篇:
崔东树:7月动力电池走势较强 磷酸铁锂电池产品差异优势明显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