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又一千亿级集团陷入债务危机!居然是500强,疯狂的左手倒右手,如今项目停摆,资金链断裂,一地鸡毛!
发布时间:2025-08-16

  “真正的危机,从来不是一夜之间爆发的,而是日积月累的崩塌。”

  2025年,当多弗集团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不是因为又一个“千亿奇迹”,而是因为一场深不见底的债务风暴。曾经位列中国民企500强,年营收超2000亿的商业帝国,如今却陷入项目停工、股权冻结、资金断裂的泥潭,背后隐藏的,是一场精心编织的资本游戏,和一场早已注定的崩塌。

  

  千亿营收造假?左手倒右手的“贸易魔术”

  2024年,多弗集团的营收高达2189亿元,几乎一年之间从百亿跃升至千亿,仿佛一夜之间从“小商贩”变成了“巨无霸”。然而,这背后的“魔术师”手法,却令人不寒而栗。

  多弗的“营收神话”主要来自其贸易板块。据网易清流工作室调查,仅2022年,其贸易板块就贡献了超过1500亿元营收。而这些交易,大量存在“自循环”现象——左手卖给右手,右手再卖给左手,形成闭环交易。

  

  以锡业股份为例,其2.36亿元的电解铜贸易,上下游均为多弗集团的关联企业。更令人震惊的是,与多弗交易的公司中,有三家——温州双潭新材料、温州灵沙贸易、温州来领贸易——成立时间、注册地址、股东结构高度一致,交易标的也都是电解铜,合计交易金额高达72亿元。

  这些“壳公司”看似独立,实则背后操控者如出一辙。它们的成立,不是为了经营,而是为了“刷数据”。这种虚假贸易不仅虚增营收,更掩盖了企业真实的财务风险。

  而多弗的“左手倒右手”游戏,甚至牵连到了昆明交投——这家AAA级地方平台公司,2024年营收中,有215亿元来自“物资贸易”,其中33%的客户,正是上述三家“影子公司”。

  

  

  从烂尾楼到千亿帝国:一场资本赌局的起落

  多弗集团的崛起,堪称一部“温州商人”的现代传奇。2008年金融危机,北京街头烂尾楼林立,27岁的胡兴荣带着全部身家北上,低价收购烂尾楼,转手盘活,迅速积累第一桶金。

  此后,他通过资本运作,先后控股A股上市公司恒天海龙、港股民生国际,形成“A+H”双平台格局。2022年,他更豪掷数亿美元收购意大利直升机公司和加拿大飞机制造商,进军航空领域。

  短短几年,多弗从地产起家,跨界智能制造、新能源、文旅、航空,构建起一个庞杂的商业帝国。2024年,集团总资产达1433亿元,营收2189亿元,胡兴荣本人以130亿元身家登上胡润富豪榜。

  然而,这场资本盛宴的背后,是路径依赖、虚假扩张、合规缺失的三重陷阱。

  图片

  崩塌的开始:不良资产反噬,债务漩涡成型

  多弗的崩塌,始于其最擅长的“不良资产游戏”。

  在贵州福天领秀城项目中,原股东欠债7800万元,多弗接盘后试图通过资产转移规避风险,却被法院冻结1亿元资产。在温州、重庆、山西等地,多个项目因贷款逾期、工程款拖欠被起诉,部分房产遭拍卖。

  而其高调宣布的“150亿元投资”的温州航空产业园,至今未见土地供应;清徐奥特莱斯项目因工程款纠纷停工;南通乐百年文旅小镇沦为“鬼城”。

  更致命的是,多弗曾依赖锦州银行进行股权质押融资,涉及江苏、浙江等地多家企业。但随着锦州银行自身陷入经营危机,多弗的“输血通道”被切断,资金链瞬间崩裂。

  从“资本运作”到“资本陷阱”

  如果说多弗的崛起靠的是“资本运作”,那么它的崩塌,则是因为资本运作的失控。

  早期,胡兴荣通过收购烂尾楼、控股上市公司、开展关联交易,迅速扩张版图。但随着政策收紧、金融监管趋严,这种“买买买”的模式难以为继。

  而其核心问题在于:没有真正的产业支撑。无论是收购国外飞机制造商,还是布局新能源,多弗都未能实现技术转化和产业落地。它更像是一个“资本操盘手”,而非实业家。

  资本狂欢后的“一地鸡毛”

  多弗集团的崩塌,不是个例,而是近年来中国民企激进扩张的一个缩影。

  从雪松、正威,到均和、多弗,一个个“千亿神话”接连破灭,暴露出的,是虚假营收、关联交易、资产腾挪、杠杆收购等系统性风险。

  而每一次崩塌,受伤最深的,永远是普通员工、小企业主和散户投资者。他们被卷入一场又一场资本游戏,最终却只能面对“一地鸡毛”。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未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那么,这一次,我们是否真的会吸取教训?还是,下一场“多弗危机”,已经在路上?

上一篇:
17.3万吨!这家企业以行动诠释“财富出凶年”
下一篇:
因套取费用,阳光财险伊犁中心支公司被罚22万元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