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深远海资源大开发时代来临
发布时间:2025-08-15

  

  科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对海洋的了解还没有对月球的多。即使人类已经拥有了能下潜万米的潜水器,但对这片覆盖地球表面约71%的汪洋依然知之甚少。今年5月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一篇论文指出,对水深大于190米的深海,科学家直接观测过的面积占比不足0.001%,而这部分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5%以上。

  海洋是支撑未来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战略空间。我国是海洋大国,利用好、保护好海洋资源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伴随深海科技的发展,深远海蕴藏的巨大开发潜力正加速释放。

  深海掘金

  

  

  △图片/网络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科考船自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一路向东,穿过巴林塘海峡,进入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太平洋海况较好时,非常适合科考船作业。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海资源开采权一般遵循“谁勘探,谁优先”的规则。在太平洋,中国有多块具有资源专属勘探权和优先采矿权的区域。

  2014年,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在西北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面积为3000平方公里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2015年,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作为申请主体,提出的多金属结核勘探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批准,在东北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保留区”获得近7.3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这些勘探合同区是我国众多大洋工作者在大量开展海上调查的基础上获得的,既是我国大洋工作成绩的见证,也是我国大洋工作者奋斗历程的记录。

  联合国公开信息显示,深海海床金属矿物种类十分丰富,通常富含钴、锰、锂、铁、镍、铜等金属矿物,以及金、银等贵金属。其中的富钴结壳多以板块状地壳的形式附着在水深400—4000米的海底山、脊和平台的斜坡和顶部,是战略金属钴和稀土元素的重要来源。

  以太平洋东部水深3500—5500米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海域为例,测算显示,仅在该区域发现的一处矿床所含的镍、锰和钴,就超过这三种矿产资源在陆地上已探明储量的总和。

  中国南海海底,则蕴藏着一种储量巨大的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的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深海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燃烧后仅会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是真正的绿色能源。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是一项世界性难题,这是由其成矿原理和物理、化学性质决定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于高压、低温环境,一旦钻孔密封不好,海水灌入,会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溢出,甚至可能引发海底滑坡或更大自然灾害。

  为唤醒“沉睡”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一系列的技术攻关也就此展开。为确保开采成功,试采团队自主创新了“地层流体抽取法”等20项关键技术。2017年5月18日,在距离祖国大陆300多公里的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蓝鲸一号”海上钻井平台,我国成功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连续稳定产气。这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深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甚至对改变世界能源供应格局具有深远影响。

  2024年11月,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该船在国际上首次集成了传统隔水管、传统无隔水管、轻型隔水管、无隔水管泥浆闭式循环等4种作业模式以及绳索取心、提钻取心、气举反循环取心等 3种取心方式,可同时实现大洋科学钻探、深海油气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多种功能。

  与此同时,国内不少科研团队也开始研究深海采矿对海底环境造成的影响。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贾永刚团队最新研发的深海采矿羽流影响原位长期监测系统,将在中国五矿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区开展采矿羽流影响示范监测。“羽流可以理解为海底的沙尘暴,它究竟会对海底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观测,这些成果也有利于我们确立深海采矿环境保护标准。”贾永刚说。

  深海“牧”鱼

  

  

  △海上智能网箱。图片/烟台经海渔业有限公司官网

  如果说深海多金属矿产是人类近一两百年才发现的海洋能源,那在海洋中另一种资源的开发则有更久的历史——海洋渔产。

  水产养殖相较陆生动物养殖,其饲料利用率更高。如果全球养殖、食用更高比例的水产品,能节约大量用于种植饲料粮的耕地。为此,有学者提出“蓝色粮仓”和“蓝色食物”等构想,建议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

  但是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对自然资源造成巨大压力,易出现水域富营养化、水体酸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这些情况在海水养殖面积已接近承载力极限的中国近岸尤为突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日本相继提出“海洋牧场”概念,探索如何通过人工控制的方式,像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等水产进行海上放养,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在海洋强国战略推动下,我国也加快了海洋牧场建设步伐。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强区域协同保护,合理控制近海捕捞。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深海养殖,建设海上牧场。不少沿海城市都已开始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随着养殖网箱从海中缓缓升起,一条条三文鱼奋力跳跃,水花飞溅……这是烟台经海渔业有限公司2024年6月首次大规模起鱼时的场景。这些鱼当天便可进入消费市场。据了解,2024年烟台经海渔业有限公司在距离烟台大陆架70公里的南隍城岛海域投放了8座深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用于深海冷水鱼放养,单体网箱年产渔获1000吨。

  2019年以来,烟台已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海洋牧场建设的实施意见》《海洋牧场“百箱计划”项目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整合海域海岛、国有资本、科创平台等优势,为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布局。

  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海上风电、海上光伏及海上平台,将能源产业与海上牧场相结合。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人虎指出,将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海水制氢、海上光伏等产业相融合,进行综合立体开发已成为大趋势。

  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些矗立在海中的巨大风机可以有效缓解海洋牧场风浪大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海水养殖与风电结合可使风电场运维成本降低10%,与风机基座结合的网箱养殖可使养鱼收益增加44%。

  向海问药

  

  

  △瑞吉明(山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从烟台经海渔业有限公司运出的三文鱼,不仅会送上餐桌,还会进入生物制药公司的工厂。“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利用海洋生物进行医药和生物制品开发具有很多优势。”瑞吉明(山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董书萍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董书萍表示,首先,海洋生物占地球生物总量的87%,多样性远胜于陆生资源。其次,很多海洋生物具备成药性。国际上已从特殊生境海洋生物中发现了4万余个结构独特的海洋天然产物,其中50%以上具有各种生物活性,具有很强的类药性和成药性。再次,许多海洋来源的生物医用材料——如海洋核酸、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可用于医学美容、可降解支架等领域。此外,许多海生生物的可再生性强并且来源广泛,这是陆生生物无法比拟的优势。

  当前,全球海洋生物医药发展已进入快车道。至2023年底已有21种海洋药物获得美国、欧洲及澳大利亚药品监管部门的认证,其中18种是2001—2023年间上市。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构建超4.31万个海洋微生物基因组和24.58亿条基因序列的海洋微生物组数据库,为“蓝色药库”开发提供坚实基础。

  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更是明确提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科研与政策的双向驱动,正推动海洋生物医药逐渐从“概念”走向“市场”。

  位于烟台的瑞吉明(山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专注于从三文鱼中提取PDRN、PN核酸原料。PDRN是从三文鱼生殖细胞中提取的特定规格DNA片段,被认为能促进人体细胞再生,加速伤口恢复,并减少疤痕生成,在医学美容领域有广泛应用。目前,该公司的PDRN原料已远销法国、日本和韩国,深受市场欢迎。

  董书萍指出,作为新兴产业,海洋生物医药行业涉及海洋捕捞与养殖、生物提取、制药与材料加工、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但是产业链内部缺乏协同,各环节碎片化严重。

  “因为海洋生物原料主要通过捕捞或养殖的方式获取,如果依赖海洋捕捞,产量可能会随季节和年份变化,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此外,很多渔民和养殖户缺乏标准化原料供应意识,仅是在寻找供应稳定、安全的渔场上,就花费了3年的时间。但这一情况在近两年有所转变,海洋牧场的发展大大赋能了海洋生物医药的发展。”董书萍说。

  同时,为加快产业与科研融通,推动“蓝色药库”更快服务于人类社会,2023 年11月,国家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联盟成立,旨在探索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合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合力推进国家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海洋强国战略引领下,近年来,各地围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动作频频,深海养殖技术愈加成熟、政策支持逐步到位。2019年,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与制药企业合作,在青岛成立了专注于“蓝色药库”开发利用的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目前,由该院团队自主研发的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注射用BG136”正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这是国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其原料源自南极褐藻,有望增添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方案。

  烟台市专门出台《烟台市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其中还将PN及PDRN高等级原料列为支持发展的6种地标产品。董书萍表示,瑞吉明(山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和新品研发力度,同时加快进军国际市场。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李士萌

  责编:张利娟

  编审:赵珺

  

  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杂志官方订阅号。看透大政策,过好小日子。

  251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

  举报/反馈

上一篇:
2025年金租行业增资进行时
下一篇:
金膀蹄名、奶盐椰子味混合坚果、新疆有机切块番茄……在创新这块儿,青岛轻工产业很强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