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全国生态日特别策划丨从“一片黑”到“满目绿”——西山煤电官地矿的生态蝶变
发布时间:2025-08-15

  

  8月10日清晨,成五军漫步在西山煤电官地矿矸石山记忆公园,欣赏着每一处绿色——碧空下,漫山油松层叠起伏,青翠欲滴;沟道里,九院沙河静静流淌,清澈见底……

  脚下的土地,是成五军耕耘了近30年的地方。“那时,到处都飘着黑灰,夏天自燃后的矸石山温度高达几百度,一下雨就会腾出一股股酸臭味,整个矿区乌烟瘴气,呛得人睁不开眼。”他深吸一口气,思绪回到1998年他刚到官地矿环保科参加工作时的情景,“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自燃火点进行灭火。”

  如今,“黑山”变“青山”,“黑水沟”变“清水河”,折射出官地矿逐“绿”向“新”的发展之路。

  成五军介绍,官地矿自上世纪60年代建井投产后,就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曾在1989年凭借年产原煤413万吨的体量,成为亚洲单井口出煤量最高的矿井。

  对于煤矿来说,煤的伴生固体废物——煤矸石是主要污染源之一。随着煤越挖越多,矸石也越堆越厚,采煤疏干水染黑了发源于官地矿区的汾河支流九院沙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

  转机源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2005年,官地矿编制了全矿第一份“生态恢复治理可行性方案”,并得到了省里的大力支持,率先在山西焦煤采取“自里向外、自下而上、分层碾压、黄土覆盖”的方针对矸石场进行治理。由此,该矿迈出了“治山”的第一步。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茬接着一茬干。近年来,官地矿先后实施了山体整形、拦挡支护、灭火防火、排水导流、生态修复、灌溉养护和道路改造等综合治理工程,让总面积达64万平方米的“黑山”彻底变了样。

  

  “我们结合西山国家矿山公园和万柏林生态公园的地域特色,利用先进技术分区域进行综合治理。”指着矸石山上的一片片绿色“梯田”,成五军颇为自豪。截至目前,官地矿矸石山生态修复面积已达90%,建成了融自然、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官地矿记忆公园,成为山西省矸石山生态修复治理试点示范矿井。

  当生态底色日渐擦亮,官地矿对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探索也渐入佳境。2024年,该矿上马了矸石制砖项目。经过专业技术检验,其生产的煤矸石环保免烧水泥砖符合建筑建材产品质量标准,可广泛应用于井下、地面工程等领域,目前每年可生产100万块,消耗煤矸石万余吨。

  时值夏灌,官地矿矸石山上,一畦畦绿植饱饮着汩汩清水。谁能想到,这水源竟来自采煤时从煤层中涌出的污水,名曰疏干水。

  污水变清水,得益于新技术。近年来,官地矿在保留传统“混凝+沉淀+过滤”系统的同时,创新使用了陶瓷膜处理技术,每天可处理矿井水15000立方米,是过去的1.5倍。

  既担能源保供重任,也要绿色低碳发展。近年来,官地矿持续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赋能矿井安全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生产。

  走进官地矿矿井水处理厂,电子屏上滚动着进出水量、水质指标、能耗数据等实时信息。这是该矿可视化智慧水务管控平台。

  

  “矿井排水100%处置,处理后的水100%回用。智慧管控实现了水资源的精准调度。”该厂厂长刘洪天说,“生态效益带来了经济效益。”目前,矿井年节水量超百万吨,能耗降低15%以上,回用率稳定保持在100%。处理后的水用于选煤厂生产、井下除尘、矸石山治理、生态修复及矿区绿化等生活和生产系统,每年可创造经济效益逾500万元。

  废水不再外排,环境日益改善,受益的还有生活在这片矿区的居民。“过去九院沟里黑水横流,这几年,水清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不仅是附近的居民,还有专门从别处跑来山上‘吸氧’的人,顺便还要打几桶泉水回去泡茶。”家住河龙湾的官地矿退休职工智秀平正拎着水桶准备到坐落在矿区的狮子崖景区打泉水,脸上写满惬意。这也是该矿倾力推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生动写照。

  发展的底色,始终离不了绿色。官地矿的生态治理与修复,犹如一面镜子,映射着山西焦煤诸多老矿生态环境的深刻变革。如今,山西焦煤千里矿区的“绿色”正向着更深处进发,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引擎。

上一篇:
工银安盛人寿再被罚,净利起伏过后是强势突围还是风险再临?
下一篇:
陕焦化工转让龙门煤化工45%股权,25 亿底价引关注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