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电力之光照山河:上海电力大学“电力之光·足迹传承”实践队解码能源转型与人才成长
发布时间:2025-08-15

  在“双碳”目标引领能源行业深刻变革的当下,上海电力大学“电力之光·足迹传承”实践队沿沪—浙—闽—湘—黔一线,走访11家能源企业、对话数十位校友。从传统电厂的智能升级到新能源的蓬勃兴起,从科技赋能电力巡检到核电基地的绿色布局,学子们用脚步丈量行业前沿,以访谈解码职业成长,在真实的产业图景中探寻电力人的“能量密码”。

  上海:老电厂“蝶变”——传统火电的低碳密码

  走进全国首个煤场封闭改造样板——石洞口一厂,队员们亲眼目睹55米直径的欧罗仓将煤尘牢牢锁在内部,5G技术实时传输仓内数据,印象中“灰头土脸”的储煤场景,如今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智能化管理现场,让队员们第一次把“储煤”与“环保”划上等号。在申能吴泾第二发电公司,4台百万机组、300人编制的“超临界效率”刷新了大家对“大机组、小团队”的认知,原来,“高效”不仅体现在发电量上,更藏在人员配置与管理模式的革新里。

  校友陈元良一句“绩点是敲门砖,持续学习才是通行证”,让队员们初步知晓行业对人才的真实要求,能否在职场中跟上技术迭代的脚步,才是立足的关键。这也成为全队每日复盘的高频引用,时刻警醒着我们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

  

  

  

  

  浙江:无人机“巡天”——智慧电网的空中鹰眼

  在苍南无人机中心,队员戴上VR手柄化身“空中巡检员”,在30秒内找出3处导线发热缺陷。堪称“空中鹰眼“的无人机与高新VR技术结合,所有隐患无处遁形,队员们看见了科技赋能下电力工作模式的巨大转变。中广核三澳核电基地,3D实时反应堆+卫星全域监控的“智慧工地”让“核安全”可视化。看着屏幕上反应堆的实时状态和全域监控画面,队员们对“安全第一”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看见数字化技术为核电安全筑起的坚实防线。

  人力资源部袁林给出硬核数据并表示“新能源赛道,既看学历更看学习力”。这句话让队员们感受到,在新能源领域,学历只是入场券,真正能让自己走得远的,是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本领。

  

  

  

  福建:风机“揽云”——绿电智造的山海交响

  在怡宝南平工厂,队员们看见一瓶矿泉水的诞生全程由光伏供能。阳光照射到光伏板,再转化为生产线的动力,清洁能源已经融入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振福风电场百米风机叶片在千米山巅与云雾旋舞,听着运维工程师讲解“叶片气动设计”“智能监控系统”,“流体力学课本知识第一次被山风吹得触手可及”,队员郑昕在日志里写道。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绿电智造背后的科技力量更为具象化。

  企业高管把“双碳”目标拆解为“每一片叶片的空气动力学优化”,队员们理解了国家战略落在微观技术里的分量——宏大的目标正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技术优化积累而成,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为“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贵州:阳光“课堂”——高原光伏的成长公开课

  在国家电投威宁能源仙水窝光伏电站,队员分3组轮转组件检测、集控运维、安全规程,白天实操、夜晚开“追光微班会”,形成“认知—实操—复盘”的闭环。队员们看见每一块光伏板的安装、每一次数据的监测都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也亲身体验了从理论认知到实际操作的完整过程。

  2024届校友林俊芃的分享直击行业变革:“新能源不是取代传统能源,而是与之融合,谁先掌握二次调频、储能耦合,谁就赢得未来。”这句话让队员们对“双碳”目标从模糊到清晰实现认知转变、感受到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新知识还有很多与未来前行的方向。

  

  

  湖南:仿真“点火”——新型电力系统的青春预演

  在岳阳电厂仿真机室里,队员们亲手操作“黑启动”,目睹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精确性与复杂性。长沙新能源集控中心大屏上,风电、光伏、火电实时互补,课本里“源网荷储”四词具象成跳动的曲线,队员们对新型电力系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015届校友钟世有强调:“持续学习比成绩更重要,现场问题没标准答案”。这提醒着队员们:职场不同于校园,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应对各种问题。

  

  

  

  

  尾声:一次实践,一张图谱,一束微光

  从黄浦江畔的智能电厂到黔贵高原的光伏矩阵,从浙江的无人机巡检到福建的风电光伏,上海电力大学学子的五省实践,既是一次对行业变革的深度观察,又是一场校企协同的育人探索。5省,数十位校友的“成长坐标”在队员们的笔记本里连成一张清晰的职业发展图谱——技术+管理复合、跨界学习、抗压与持续进化是校友共性的“能量密码”。

  撰稿人:曾镜文高泉

上一篇:
圆通速递智能重卡车队数量超700辆
下一篇:
烟台蓝天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发行10亿元25烟台蓝天MTN002A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