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粤来粤好百千万,深圳靠啥“闯”出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子?
发布时间:2025-08-15
在深圳这座高度城市化的现代都市,“农业”二字曾让许多人感到陌生。就是这座没有农村的城市,却交出了一份“非典型”农业发展答卷:226家农业龙头企业、14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2024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营业规模从两千亿加速向三千亿迈进、3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元、20家企业上榜2024年中国农业企业500强……深圳以创新打破地域边界,用科技重构产业逻辑,靠协作激活乡村动能,在阡陌之外开辟出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落地生花” 科技对乡村的改变,藏在日常生产的细节之中。7月的连平县上坪镇,万亩鹰嘴蜜桃林在晨露中舒展枝叶。桃农谢叔熟练点开手机微信小程序,屏幕上跳出“黑盒子”传来的虫情照片。谢叔口中的“黑盒子”,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发的鹰嘴蜜桃成熟期虫情监测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让虫害防治从经验主义变成精准科学。 视线转向潮州乌岽山的茶山,00后返乡青年韦镇辉操控的大疆T70农业无人机,几分钟便将百斤茶青从千米高山运抵山脚。相较于过去人工背茶下山的农作方式,现在不仅大大省时,还能最大程度“锁住”茶叶的鲜度与香气。深圳科技赋能带来的变革,远不止于运输效率的提升:在河源东源县,搭载双目视觉雷达的无人机能自动绕障复杂地形,农药喷洒效率较以往提升5倍以上,曾经“看天吃饭”的农户,成了操控智能设备的“新农人”。 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航拍图。 除了田间地头的智能设备,在实验室里的基因技术革新也助力深圳农业科技重塑传统农业。近年来,深圳坚持不唯地域、不问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遗余力地引进、培养、使用、协作和服务各类人才。深圳通过“孔雀计划”“高层次人才计划”等构建多层次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了“天下英才聚鹏城”的格局。同时,深圳突破传统科研机构编制限制,建立灵活的新型研究机构(如,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专家提供自由探索的科研环境。 深圳聚焦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等前沿领域,突破农业“卡脖子”技术。例如,邓兴旺团队研发的“广三系”杂交育种技术将水稻品种资源利用率从5%提高到95%以上;“优薯计划”用种子繁殖替代传统薯块,效率提高千倍。这些技术突破强化了国家粮食安全。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商连光团队发布的全球首个包含251份水稻种质的超级泛基因组图谱,像“贯通全域的高速公路”般清晰标注可能控制产量的关键基因,让分子设计育种实现跃升。其团队基于图谱培育的耐盐碱水稻,能在含盐量10‰的土地上生长,这一突破让中国3000万亩沿海盐碱地有了变成良田的可能。 在南方科技大学朱健康院士的实验室里,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新不断发生。其团队开发的新型CRISPR-Cas酶突破了海外专利壁垒,为中国基因编辑技术应用扫清了障碍。其主导研发的高油酸大豆,油酸含量从不足20%提升至80%以上,获我国首张农业用基因编辑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深圳农业科技促进中心试验示范农场里麦穗金黄、稻谷飘香。 产业协作打破边界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位于深圳宝安区的鑫荣懋果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鑫荣懋),是一家专注水果领域27年的农业龙头企业,践行“总部在深圳、基地在全国、市场在全球”的模式,将深圳的市场、资本与各地的土地、劳动力精准对接。 2017年,当广西河池大化县还是极度贫困县时,鑫荣懋盯上了这里的特色产业砂糖橘。“最初来收果时,路不好走,果子品质也参差不齐。”鑫荣懋相关负责人回忆,公司通过遍布全国的分销网络解决销路,携手合作伙伴连续三年直采,并在深圳、成都、昆明等城市的超百家商超门店同步销售,让销量从100吨飙升至350吨,更直接派遣专家团队手把手教果农科学种植。如今的大化砂糖橘,通过标准化种植实现品质跃升,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带动了当地果农收入增长。 这种“四新赋能”(新品种、新技术、新渠道、新品牌)的模式,在云南红河(国际)蓝莓示范区展现出更大能量。2018年,鑫荣懋与智利浆果巨头合作,引进独家专利品种和先进技术,在红河建设500公顷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每年产季带动周边1.2万名农民工就业,加上土地流转收入,每户每年增收近5万元。“村头就业,挣钱顾家。”当地果农的朴实话语,道出了产业变革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深圳农业国企发挥市场网络优势,助力“广东荔枝”卖全国、卖全球。 深圳农业龙头企业的“走出去”,构建起跨区域的产业生态。其中,“深圳农场”模式将种业成果对口输出至合作地区,实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落地”的闭环。例如,创世纪、丰德康等种业龙头育成的23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这些科技成果通过遍布全国的基地网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农业生产力。 产业协作的跨区域融合探索,同样在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展开实践。“我们将研发放在深圳,生产环节设在龙川,成本降低了三成。”谱汇智能科技负责人介绍道。据悉,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深圳聚焦于帮助对口地区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共同规划建设了4个市级产业合作园区与23个县级特色产业园区,深圳引导900余家企业前往对口地区设立企业、投资兴业,推动200余个百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落地,逐步形成“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委托+代工”“生产+服务”等多样化的跨区域协作模式。 2024年,4个市级产业合作园区的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58.44亿元,23个县级园区则达到1646.80亿元。“总部+基地”的模式让产业链的价值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持续放大和释放。 激活乡村振兴新密码 “生活越来越好了!”这是广西都安县村民最真切的感受。在鑫荣懋“扶贫、扶智、扶心”的综合扶持下,曾经的贫困县不仅退出了贫困序列,更走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持续帮扶,在全国50多个曾经的贫困县开花结果。湖北秨归的脐橙、江西安远的水蜜桃、安徽砀山的酥梨、甘肃静宁的苹果,通过鑫荣懋的销售网络走向全国更广阔的市场,解决了“卖果难”的后顾之忧。据统计,鑫荣懋已带动3000余家上下游企业、120余万果农走上致富路。 深圳企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助推器。中农网、鑫荣懋、百果园等20家深圳企业上榜《2024年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名单,数量位居全国一线城市首位;DC农业“订单农业+数智交易”项目入选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首批优秀案例。 深圳的帮扶不仅带来产业和技术,更带来了发展理念的革新。在河源万绿湖景区,粤东西北首个“湖泊+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在“五一”假期运营;在汕头,数字创意产业基地、跨境电商产业园加快建设,推动粤东外贸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在汕尾,全国首个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项目落地,中广核“伏羲一号”网箱平台展现出超强抗台风能力……这些新业态的诞生,让乡村振兴的路径更加多元。 汕头产业对接大会。 从无人机改变茶山劳作方式,到AI助手打通数字鸿沟;从深圳总部的科技创新,到遍布全国的产业基地;从构建多层次人才政策体系,到突破农业“卡脖子”技术……这座没有农村的城市,正以自己的优势书写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答卷:用创新打破边界,以融合创造价值,城市与乡村实现双向赋能,共同生长出更具活力的发展新生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张艳丽 图片来源: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
上一篇:
应有七彩伴我行——记中国建材的“善建七彩课堂”项目
下一篇:
重磅!一汽集团两高管互换岗位!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