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筑牢生态根基 建设美丽郑州
发布时间:2025-08-15

  

  盛夏的郑州龙子湖公园,白云悠悠,绿波荡漾,宛如现实版的“绿野仙踪”。许多晨跑者脚步轻快地掠过林荫小道,在满眼都是治愈系绿色中开启新的一天。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本、民心所向、民意所在。近年来,郑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化美丽中国先行区郑州样板建设,聚力打造公园型城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握紧“绿色指挥棒”,纵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强化生态保护、绿色低碳转型、保障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持续发力,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

  

  从高空俯瞰郑州,整个城市绿意葱茏,美丽如画

  生态向好的直观感受,在群众一呼一吸间。“十四五”以来,郑州市大气环境质量连续5年实现同比改善,PM2.5、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年浓度较“十四五”初期分别下降11.7%、11.9%、35.9%、33.3%、21.4%,年综合指数较“十四五”初期下降14.6%,逐年创下并持续刷新国家开展环境质量监测以来郑州的最好成绩。在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上持续发力,黄河干流花园口断面连续5年保持Ⅱ类水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郑州段)保护区环境问题“动态清零”,有力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71.8%,分别超出全国、全省26.8和25.5个百分点。俯瞰绿城大地,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擦亮绿城底色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早上拍蓝天,傍晚拍晚霞,很多时候还能记录到像棉花糖一样的云朵。”这个夏天,摄影爱好者巩帆游走在郑州各地,相机中装满了令人陶醉的美照。

  巩帆拍摄的美照,是绿城生态持续向好的见证。多年来,郑州市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打造具有北方特色的“山映城、水润城、绿荫城、景融城”公园城市。

  蓝天保卫战交出“七降一增”成绩单。2025年截至8月13日,郑州空气质量6项污染因子全部实现同比下降,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4天,优良天数同比增加5天,再创最好水平。

  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郑州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实施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市区建成区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每日240万吨,黄河流域26家涉水排污单位全部完成提标改造,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形成“雨水、污水”净化—“热能”回用—“生产、生活、生态”利用的再生水循环模式,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4年年底,郑州市主城区再生水利用量约44889万吨,利用率约55.57%,居全国前列,全市再生水利用量6.05亿吨。

  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省会城市,郑州聚焦重点、创新实践,积极探索“土壤—地下水联治”模式,为黄河流域及同类城市提供可复制的系统治理经验,推动土壤与地下水治理向源头防控、系统协同转型。目前,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

  2024年,郑州市新建绿地320万平方米,营造林5.09万亩,建成公园游园35个,治理矿山图斑2.05万亩。截至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35.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6%,已建成各类公园游园1200个。成功创建新密市、巩义市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新郑市、中牟县2个省级生态县。

  生态之美,不仅在于景,更在于人。利用六五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时机,组织党员志愿者、环保宣讲员进社区、进学校等开展宣传,邀请社会各界走进环保设施开放单位观摩学习环保知识。以“万人助万企”“企业服务日”等活动为载体,每年组织2000余人次党员干部进企业、进基层,将党建引领深度融入生态环境保护“末梢”。依托“郑好办”生态环境模块,将生态环境工作纳入基层网格化治理,每年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近万件。此外,积极开展郑州“许小可”助企志愿行动,解答企业在排污许可证申领和排污许可制度落实方面的疑难问题。

  生态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来投票。如今,郑州北龙湖湿地公园和贾鲁河水域,100多只疣鼻天鹅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从首批落户到种群壮大,疣鼻天鹅已成郑州生态环境“最佳代言人”。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郑州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双赢的转型之路。

  落实国家战略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指南针”。今年4月,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震旦鸦雀现身郑州市中牟县雁鸣湖湿地。这一发现,标志着该近危物种的栖息地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也为郑州黄河流域湿地生态保护再添宝贵案例。

  近年来,郑州市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要求,划定120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强化郑州都市圈联保共建,建立健全生态补偿、联合执法、应急处置、联防联控等机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排污治理攻坚。多年来,郑州深入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沿黄1800多个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到位,其中入河排污口整治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国家确定的黄河流域697个排污口提前一年完成整治,市级884个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6.4%,超出省定目标26.4个百分点。

  生态廊道成链。76.5公里沿黄生态廊道串联起花园口、黄河湿地公园等景观,成为骑行者的宝藏路线,桃花峪分界碑、南裹头广场、马渡观河点等地,更是观赏黄河落日的绝佳打卡地。

  生态屏障成型。聚焦黄河安全、水资源优化配置、河道综合整治以及生态保护,郑州谋划实施“净水入黄河”工程,扎实开展黄河流域“四乱”问题排查整治,构建起邙岭的森林生态、低滩的湿地生态、中高滩的休闲生态三大系统,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示范。

  网格精准守护。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林长责任体系,8249名四级林长织密生态保护网,4个“绿盾”问题点位、省级遥感监测和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图斑等问题线索已核查整改完毕。

  如今,黄河郑州段处处洋溢着绿色与生机,黄河郑州段景美文昌,沿线三十里“画廊”将黄河花园口旅游区、黄河文化公园、黄河滩地公园等景观串联在一起,成为郑州人亲水赏水、休闲娱乐的“后花园”,也成为外地游客打卡黄河的生态旅游地。

  攀高追新逐绿

  以方式之变助推高质量发展

  3秒钟下线一个动力电池电芯,1分钟下线一台新能源车……2024年,郑州航空港区比亚迪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54.5万辆,同比增长169.8%。在这里,绿色产业经济活力澎湃。

  从比亚迪看郑州产业向新蝶变,正走出一条绿色转型之路。

  产业集群“生态升级”。围绕20条市级重点产业链,郑州积极培育绿色制造业产业链群,13个制造业产业链入选全省绿色制造业产业链名单。坚持“腾笼换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至今,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64家,打造了以宇通、上汽为代表的绿色产业链。此外,持续推进传统产业综合整治,累计完成中心城区污染企业搬迁改造6家、传统产业集群综合整治6个;累计查处整治“散乱污”企业300余家,实施“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

  绿色能源加速转型。近年来,郑州市在保电、保热、保民生、保生产的基础上,持续保持主城区燃煤机组、全市非电燃煤锅炉、工业窑炉燃煤等清零。2022年至2024年,累计完成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改造项目41个,煤气发生炉清洁能源替代全部完成;积极推进新能源电力建设,截至2025年6月底,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329千瓦,装机容量占比由2020年的5.9%提高至24.2%。

  积极推动绿色运输。郑州市持续推进三类重型车辆(渣土车、混凝土搅拌车、重型柴油货车)和两类轻型车辆(出租车、轻型城市配送物流车)的电动化改造,全市出租车实现新能源全替代,煤炭、火电、水泥行业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改造。

  让绿色低碳和美好生活双向奔赴。郑州植物园构建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将“绿色循环”融入“无废公园”建设。第四十七中学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打造了“无废校园”教育阵地。地铁4号线金融岛北站设置“旧物置换区”“无废会客厅”,倡导低碳出行……像这样的“无废细胞”,郑州共有741个,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无废”新风尚。

  从能源到产业,从交通到企业治理,郑州的“绿色转型”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领域发力,攀高追新逐绿向未来。

  山河有回响,岁月见真章。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亦关乎高质量发展未来。当前,郑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保护生态环境任重道远,生态文明建设仍需全社会共同参与,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郑州市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聚焦“两高四着力”,认真贯彻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持续推进深化改革,坚持不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在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上奋勇争先,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厚植绿色底色、生态优势。

上一篇:
京东家电家居品质金榜上线,定义品质消费新标杆
下一篇:
企业公益数字化沙龙在伊利举办 “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发布韧性社区项目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