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西进青海:“探索者”柳记套
发布时间:2025-08-15

  编者按|在2024年青海省劳动模范表彰的荣光时刻,来自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的柳记套上台接受表彰。这位青海天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以3年多高原坚守的动人故事,为集团新能源新材料板块落实“东引西进出海”战略作出了最生动的注脚。从本部默默耕耘的优秀职工,到青海省劳模,柳记套的成长轨迹犹如一面明镜,映照集团搭建的域外平台,正让更多平凡绽放为非凡。

  7月22日,车驶入青海省海东市的乐都工业园,高原的怀抱便完全敞开了。黄褐色的山崖在天地间绵延起伏,一排排厂房若隐若现于半山,蓝顶白墙的车间与黄土墚相辉映。

  青海天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下称青海天蓝)是乐都工业园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在这里,二期全新的生产线如同一条银色巨龙在高原上伸展。进入石墨化车间,眼前是一片繁忙:工人们穿着深蓝色工装穿梭其间,设备轰鸣声里夹杂着浓重的当地口音。

  厂房内外,一组组数据正书写着产业升级的轨迹:单炉装炉量从60吨提高到180吨,吨电耗降低22%,年产能从2万吨提升至4万吨。在中控室的实时监测屏幕上,各项生产数据持续刷新,显示生产稳定运行。

  该公司副经理柳记套一直在忙,直至暮色降临,记者才终于见到了他。这个从河南平顶山走出来的汉子,此刻正俯身检查炉窑参数,安全帽下的脸庞已被高原阳光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孤勇出征的拓荒者

  2020年以前的18年间,柳记套一直在开炭新科技公司工作,是石墨化车间一名普通技术员。

  该公司是石墨电极行业龙头企业,其成熟的工艺手册厚度堪比《现代汉语词典》,每道工序的作业精确到分钟级。在这样成熟的技术体系里,柳记套的工作犹如“标准化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稳定却难有个人印记。

  柳记套曾参与12项工艺改进,都被纳入标准操作规程的附录页,成为集体智慧的一部分。在车间周例会上,他的名字最常出现在“设备检修合格率100%”通报表中。

  柳记套,这个从平职学院毕业的技术员,在满是高学历人才的技术团队中只是低调的存在。他熟悉每道工序,能敏锐发现工艺偏差,但在企业高度自动化的生产体系里,个人技术往往被淹没在标准化的流程中。

  也许一辈子就这样了。柳记套心想。

  改变来自于2020年。初创的四川省开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面临技术瓶颈,急需一位精通石墨电极全流程工艺的专家,将技术支援请求书紧急递交至开炭新科技公司人力资源部,上面特别注明人选须具备“石墨电极完整产线实操经验”。这恰是柳记套18年间打磨出的核心能力。同年11月,柳记套奔赴四川雅安。

  第一次来到省外企业,柳记套内心忐忑。但走进车间看到熟悉的生产场景,柳记套马上进入工作状态。不到一周的时间,柳记套捋顺了这里的工作流程,并快速找出影响效率的关键环节和技术指标。不到一年时间,柳记套和团队共同将项目稳定达产,产品良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同事敬佩柳记套的专业能力,总是用当地话赞叹:“你娃技术巴适得很嘛!”柳记套也会笑着回一句:“莫得那么凶,混口饭吃。”

  2021年寒冬,刚在四川工作满一年的柳记套再次接到该板块调令,要求即刻奔赴海东市支援青海天蓝年产3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建设项目。

  该项目是青海省产业优化升级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生产的高品质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能耗、密度、容量上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不仅能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税收和就业岗位,还能助其布局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可就在一期年产1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生产线项目投产前期,生产工艺“水土不服”,急需专业大拿进行优化。

  柳记套接到调令那晚,女儿在视频电话里追问:“不是说好等我中考就回家吗?”他只能把镜头转向生产车间:“虽然这里已经不需要爸爸了,但青海那边很着急。等爸爸帮他们实现稳产后就回去。”

  和女儿聊了好一会儿,爱人才接过了电话。“又得辛苦你了……”柳记套的话音未落,他爱人似乎已明白他想说什么,柔声宽慰:“到了青海照顾好自己。你有高血压,要按时吃药。”

  高原亮剑的破局战

  即便服了药,初抵海东,柳记套仍感到血压似乎失控。

  11月的寒风裹着沙砾拍打在临时彩板房。柳记套蜷缩在简易的木板床上,电子血压计上的数字不断跳跃,他吞下双倍剂量降压药,裹紧被子昏沉睡去。

  次日,柳记套强忍不适走进车间。“一双双茫然而疑惑的眼睛齐刷刷看过来。”柳记套摩挲着玻璃杯上那道裂纹——那是去年除夕独守车间时不小心磕的,回忆道,“这些从田间放下锄头没多久的乡亲,听了设计团队的粗略讲解就匆匆忙忙上了生产线,对工序一知半解。”

  “我没听说过你的名字。”第一次见柳记套,青海天蓝总经理刘建伟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平平无奇、戴着眼镜的汉子,迟疑道,“你,能行吧?”

  柳记套虽未接触过石墨负极,但来之前已研究资料,发现其80%工艺与石墨电极相通。他笑了笑,转身巡查。目光扫过车间,他立刻指出天车布局问题——吊运行车紧邻,吸料行车偏置。在开炭新科技公司,吸料行车居中,吊运行车分置两侧才利于高效上料。

  柳记套提出了整改方案,刘建伟有点犹豫:重新调整天车安装位置要请外地厂家技术人员赶过来,费时费钱。可看着柳记套笃定的眼神,刘建伟决定一试。

  没想到,仅调整了几台天车的位置,上料效率猛增25%以上。刘建伟将整条生产线全权交给了柳记套。

  随后的3个月,柳记套从炉腔、炉体等设备构造的小细节,再到对原有生产线的整体设计均提出多项优化方案。2022年2月,一期项目提前一个月投产,实现满负荷生产。青海天蓝也成为当年投产、当年达效、当年盈利的行业标杆企业。

  柳记套一战成名,“柳总工”的尊称在厂区响起。

  “柳总工”名号响彻行业是在2023年。彼时,国内负极材料市场遇冷,行业开工率下滑,青海天蓝深陷老旧坩埚炉效率低下困局。为破局,该公司决定对一期生产线进行关键升级——将传统坩埚炉改造为箱式炉,目标是将单炉装炉量从60吨提升至120吨。

  箱式炉虽成本低,却因易发“喷炉”事故成为行业难题,国内仅有少数企业掌握其安全工艺。2023年2月,柳记套向外取经,但箱式炉改造的核心技术属行业机密,最终空手而归。此后7个月,他扎根车间潜心攻关。首炉通电试验时,预判喷炉征兆仅有5分钟黄金处置窗口,柳记套带领团队寸步不离监控设备,全程监控75个小时。

  当炉体平稳冷却,整个车间瞬间被欢呼声淹没,这个中原汉子瘫坐在地,接过徒弟递来的饼子,咬了两口便沉沉睡去——那是他首次在车间入睡。

  这一突破使青海天蓝成为国内第三家掌握箱式炉改造技术的企业。改造后的箱式炉安全生产131炉,为贝特瑞、紫宸科技等世界一流负极材料企业供应高品质产品近9000吨,在行业低迷期实现了技术突围。

  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柳记套在二期项目中带领团队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从通风排烟系统到炉窑结构,从电阻料间布局到配电室设计,每个环节都精雕细琢。

  他以近乎苛刻的目光审视着每个细节。当他发现低压配电室原设计方案存在缺陷时,立即与设计单位反复论证,最终敲定的优化方案,直接节省建设投资585万元。而在二期第二条生产线的建设中,他更是在首条生产线工艺基础上大胆创新,通过炉窑结构升级将装炉量提升至180吨。

  二期项目建设中,柳记套主导的技术优化累计节约资金2080万元,震惊了整个行业。

  2024年7月,该公司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项目二期全线建成。尽管行业持续下行,但青海天蓝始终满负荷生产,今年上半年逆势营收1.65亿元,产品良率100%,为国内4家石墨负极材料头部企业稳定供货。

  不负星光的坚守者

  随着柳记套在行业内声名鹊起,某头部企业趁该公司二期项目投产之际,向他抛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橄榄枝。

  电话挂断,巨大的冲击在他心中掀起波澜:这笔收入是他当前薪资的数倍!女儿心心念念的新上市手机、妻子期盼的金手镯,那些曾经的奢望,霎时变得触手可及。

  为了平复心绪,他走出彩板房,双脚不自觉地迈向车间。机器轰鸣,设备有序运转,十几个身影在不同工位忙碌,柳记套的脑子突然清醒起来:我在胡思乱想些什么!自己能有今日,全靠集团支持和团队成就。若抛下一切只为私利,名声何在?

  柳记套当即拨通电话,婉拒了对方的邀约。

  命运不负奔跑者。2024年12月27日,青海会议中心灯火辉煌,青海省劳动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命名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当主持人念出“青海天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柳记套”时,台下掌声雷动。此时的柳记套低头整理着胸前的绶带,努力掩饰内心的澎湃——就在两天前他还奋战在车间设备旁,此刻竟置身省级劳模行列。

  此刻,这个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创业史上首位异省劳模的荣誉证书,在透过玻璃的阳光照射下泛着微光,像极了他深夜加班时,车间里孤独亮着的白炽灯。

  采访结束,柳记套走向在建的职工宿舍工地,指着脚手架对记者说:“等楼盖好,大伙儿就不用住彩板房了。”阳光掠过他安全帽下花白的鬓角,映亮了胸前的劳模奖章——那上面还带着些许未拭净的石墨粉。

  此刻,1500公里外的平顶山,集团正培训新一批技术骨干。他们或许不知道柳记套是谁,但“东引西进出海”的战略蓝图正在更多的“无名者”脚下铺展:

  在塔吉克斯坦,独立负责集团首个海外煤矿项目安装技术工作的许宏伟,迅速成长为“六边形战士”;

  在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伊宁园区,黄志明带领团队推动集团光伏智能制造产研基地项目有序前行;

  而在集团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新一批赴海外项目的职工名单……

  从中原沃野到西部边疆,从简易工棚到智能厂房,这些带着集团基因的奋斗者,以坚守诠释着一个朴素的真理:最好的种子,需要生长在最需要的土地上。就像柳记套那本被翻烂的工作手册扉页写着的——“集团培养我长大,我得把这片林子育起来”。

  而今那片高原上,渐增的新芽渐成孕育更多希望的“林子”。

上一篇:
聚合无界生态,智链产业蓝海——招商银行举办产业升级金融服务研讨会
下一篇:
39家青企入围2025山东民企200强榜单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