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丝路话语】守正创新“破茧蝶” 经济韧性看陇原
发布时间:2025-08-13

  张忠德

  全年过半,甘肃再度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在一季度6.2%的增速基础上,上半年实现了6.3%的增长,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第二,连续14个季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12个季度处于全国第一方阵。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稳”的底盘愈发坚实、“进”的势头持续强劲、“新”的动能加速汇聚,三者交织融合,共同铸就了甘肃经济发展的深厚韧性。(据《新华每日电讯》)

  在传统认知中,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常被贴上“底子薄、增速慢”的标签。但如今,它正以“效速兼优、量质齐升”的姿态打破刻板印象。这份“韧性”从何而来?答案就藏在其“守正创新”的发展逻辑中。甘肃既深挖传统产业潜力,又抢抓新兴赛道机遇,更以民生底线托举发展上限。

  传统产业的“基因重组”筑牢了韧性根基。当很多人还将甘肃与“资源依赖”画等号时,金川集团用0.05毫米的“手撕镍”颠覆了刻板印象。这种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尖端材料,让每吨镍的价值实现数倍跃升。在“四强”行动牵引下,老工业基地正经历一场“基因重组”:兰州石化200亿元乙烯项目推动“减油增化”,酒钢无磁钢填补国内空白,兰石集团从炼化装备向“核氢光储”转型。14个重点产业链的锻造,不仅让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23个月领跑全国,更证明了传统产业不是发展包袱,而是新质生产力的富矿。

  新兴产业的“换道超车”激活了韧性动能。酒泉的风电场与光伏板构成蓝色矩阵,72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量占全省电源总装机超65%,每年通过特高压通道向东输送的清洁电力,足够为1000万户家庭供电。更令人瞩目的是产业协同效应。庆阳凭借“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把黄土高原的冷凉气候与风电资源转化为算力优势,6.6万P的算力规模正在重塑区域经济地理。甘肃在新能源赛道上完成了从资源输出到价值创造的跨越,实现了从“风光大省”到“算力高地”的转变。

  民生保障的“持续加码”夯实了韧性底盘。今年上半年,甘肃将80.9%以上的公共预算投入民生领域,这个数据对欠发达省份而言尤为珍贵。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中,761公里新修道路不仅连通了城乡,更缝合了民心。10件为民实事从HPV疫苗接种到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把发展成果具象为群众可感的幸福。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全年任务的68.3%,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双高于全国,这让我们读懂了“发展为了人民”的深层逻辑。正是这种“民生与增长”的同频共振,让甘肃的发展韧性有了最坚实的“人心支撑”。

  从“丝路古道”到“开放前沿”,甘肃的“经济耐力”启示我们:经济韧性从来不是“先天注定”,而是“主动作为”的产物。只要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在稳的基础上求进,在进的过程中培育新动能,欠发达地区同样能够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半年,甘肃用工业的“硬转型”、能源的“软突围”、民生的“暖支撑”,编织出多维度的安全网。这种系统重构能力,标志着西北内陆从“跟随发展”到“特色突围”的思维跃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元路径提供了鲜活注脚。

上一篇:
【多彩新论】有“量的增长”还需“质的飞跃”
下一篇:
小米新品官宣:8月20日,正式开售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