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0.52元/瓦!清库存!
发布时间:2025-08-14

  近期,组件市场波动不断,部分组件价格小幅上调,亦有部分还在低价抛售清库存。近日,浙江一光伏公司发布库存组件竞价销售公告,计划以竞价方式整体销售约4153片库存组件,总容量2.28MW。

  公告显示,库存组件情况:

  1、版型功率/数量:①A级182PERC-72单玻550W,3258件;②A级182PERC-72双玻550W,792件;③B/C级182PERC-72单玻550W,103件。

  2、包装:均为卧式包装;

  3、组件尺寸:2278*1134*35/30;

  4、边框颜色:银框;

  5、质保:不提供质保。

  

  销售采用打包形式,按单瓦报价(单位:元/瓦),含13%税金,单瓦价格不得低于0.52元。

  尽管价格较低,但该批组件采用的是落后技术,72 版型仅 550W 功率,且包含 20%的 B/C 级组件,同时不提供质保服务。这样的价格,是否值得接受呢?

  除了上述以“竞价打包销售”方式清理库存的情况外,光伏组件市场还存在从“拼质”转向“拼价”的现象。低价组件常以诱人价格吸引消费者,实则暗藏“猫腻”,为长期使用埋下隐患。因此,遇到“跳楼价”组件时,需保持警惕——这类产品背后往往隐藏着电池偷薄、边框缩水、玻璃变脆等一系列问题。

  假冒名牌

  仿冒知名品牌的组件并不少见。一些小厂通过粘贴一线品牌标签、甚至伪造条形码,用淘汰品冒充新品,企图借助品牌影响力和消费者对品牌质量的信任,以低价吸引购买。但实际上,这些假冒产品与正品在原料、质量、性能上有着天壤之别。

  

  2025 年 3 月以来,多家头部光伏企业已发布打假声明。其中,天合光能、爱旭、正泰新能、协鑫集成等陆续公告,提醒客户警惕非授权渠道销售行为,避免遭遇假冒产品风险。

  翻新套牌

  不法商贩低价收购一线品牌淘汰的组件后,通过更换标牌等手段,将其伪装成新的优质组件,在二手交易平台以“低价清仓”名义售卖,而这些组件实际存在脱层、虚焊等问题。更有甚者,自行生产粗制滥造的组件,贴上知名品牌标签,妄图鱼目混珠。此外,一些组件交易群中充斥着大量降级、退货、拆卸组件的售卖信息,这些组件经翻新处理并粘贴知名品牌标签后,再以低价售出。功率虚标也是常见手段——将低功率组件的标签篡改为高功率,用户短期内难以察觉细微差异,但长期累积的发电损失却十分惊人。

  

  偷工减料

  光伏系统是一个整体,任何环节的薄弱都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

  逆变器方面,若选用低价劣质品,其转换效率低,容易造成大量能量浪费,且质保缺失,后续更换成本高昂。

  支架方面,若厚度不足,抗腐蚀能力差,轻则导致组件倾角失准影响发电,重则引发垮塌事故。使用普通线缆替代防老化光伏专用线,其绝缘层可能在几年内开裂,埋下漏电乃至火灾的隐患。

  玻璃方面,劣质光伏组件在遭遇鸡蛋大小冰雹时,易出现大面积破裂,甚至引发火灾,如广东、安徽等地光伏电站曾因组件破损导致屋顶烧穿。维修时需更换整块组件,成本是原价的3倍以上。

  

  除此之外,电池片制造环节常见的低成本手段有三种:

  一是粘贴虚假标签,用降级电池片假冒 A 级产品,导致组件光电转换效率低、发电量减少,影响项目投资回报(如 10MW 电站每年或减少收益 50 万元);

  二是用等外片替换硅片,等外片存在外观或性能缺陷,虽肉眼难辨,但存在微裂纹和衰减风险,会使电站几年内发电能力明显下降,需专业检测(如 LID、UV 测试)才能提前发现;

  三是降低电池印刷用银浆的浆重,虽能降本(银浆占电池非硅成本约 35%),但会使电极材料易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加速腐蚀,导致发电效率损失。

  在面对“天上掉馅饼”的低价组件时,还需要擦亮眼睛,万不可贪小便宜吃大亏。千万不要只在意价格,一定一定一定要货比三家,选择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不要掉进价格陷阱里,一旦走入了这些陷阱,再出来就是伤痕累累了。

上一篇:
蒙西136号承接文件:存量0.2829/kWh,新增项目不安排机制电量!
下一篇:
深耕“一刻钟生活圈”,北京大兴第4家“胖永辉”旧宫店开业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