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卫丽亚:在风景园林领域担当生态使命
发布时间:2025-08-14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铁铮

  光阴荏苒,岁月留痕。如今,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已经走过了79个春夏秋冬,在黄浦江畔书写了我国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独特篇章。

  伴随时代变迁,作为园林设计行业的“老字号”是如何引领行业发展的带领这个优秀团队勇往直前的领军人物又有怎样的故事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卫丽亚。

  风景园林“老字号”的深厚底蕴

  卫丽亚快人快语,十分干练。原本记者是想请她多谈谈自己,但她开口闭口都不离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

  她告诉记者,总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46年成立的上海市政府工务局园场管理处造园课,是新中国成立前上海重要的园林管理机构之一,1993年正式转企,直属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加盟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记者了解到,建院以来,总院创作出了一大批广受认可的设计作品,不仅修复或设计了古漪园、醉白池、秋霞圃、曲水园、豫园、上海大观园等历史名园,也承担了诸如人民公园、长风公园、延中绿地等一系列新时代公共绿地的新建、修建、改建,大大改善了上海绿化面貌和园林布局,为上海人民提供了许多环境优美的休息、健身、娱乐场所。

  

  △总院部分优秀作品

  总院努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绘制了一张张蓝图。近年来先后获得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设计大奖、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奖、Architizer A+专业评审奖、WLA世界景观建筑奖等国际大奖20余项;获1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质奖和3项银质奖,全国和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奖、国土空间优秀规划设计奖、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优秀作品奖等数百项,主持或参与编制了《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公园设计规范》《上海市郊野公园建设设计导则(试行)》《上海市绿道建设技术标准》等一系列规范与标准,为行业持续赋能。

  深度参与上海“生态之城”规划建设

  伴随着上海全面启动“生态之城”建设工作以来,卫丽亚带领总院成立生态总规划师团队,全面参与到公园城市、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千园工程和五个新城绿环建设等重大项目实践中。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总院完成了《上海市生态空间规划》中的公园体系、绿道、生态廊道的三大重要子项规划工作。在对上海市16个区的现状情况及规划绿地情况开展深入摸底的基础上,全面参与了外环绿带及沿线地区慢行空间贯通专项规划编制、青浦新城绿环国际设计方案征集,并会同上海市规划院完成五个新城绿环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编制等重大规划设计任务,为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提供政策抓手、决策依据和空间呈现,获得了业界高度认可。

  其中,环城生态公园带这张生态名片,是总院协调生态、景观、市政、建筑、大数据等多专业优势的全面实践。卫丽亚说,总院负责了《环城生态公园带环上功能提升总体规划》《基于共建共享共治的环城生态公园带使用后评估研究》《基于规划引领的环城生态公园带数据治理平台顶层设计与多场景应用探索》等,包括各个阶段的设计导则与建设标准、全过程技术咨询、专题研究以及先期启动项目的方案设计。总院参与设计建设的丰翔智秀公园、汤巷公园等一批环上公园群,已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生态游憩场所与自然教育空间。

  践行“三全”战略服务全国

  卫丽亚说,总院一直积极跟随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园林景观+环境工程”双主业发展路径,实施全国化发展、全产业链协同联动、打造园林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三全”战略,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形成了“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市政工程、生态环境”五大核心板块全产业链业务格局,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及价值转换、公园城市建设及运营、蓝绿生态空间规划、绿色低碳咨询、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地标性公共服务建筑、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道路与河道市政基础设施、水生态环境治理、文化双创转化、数字技术运用等综合性专业领域持续发力。

  总院不断将上海生态建设先进理念和方法向全国辐射。从雄安新区到海丝源头,从“一带一路”的西域边陲到南国海滨,从城市更新的集聚都市到乡村振兴下的偏远乡村,都留下了园林总院生态规划的印记。总院积极服务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重点片区,主动担当上海对外合作先锋队,完成打造了包括赣州蓉江新区公园、六安赓续公园、五里墩纪念林、淠史杭灌区口述历史博物馆等一批有温度、有记忆的在地项目。

  

  △公园城市研讨会主题报告

  面向未来不断开拓新领域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中国”建设要求,总院围绕自然环境监测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修复、碳汇及碳普惠、数字景观、大健康疗愈等领域,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立项和成果转化研究等工作,同时挂牌上海市科委上海生态景观水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第四批自然教育学校(基地)、市级少年创新实验室、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共建基地。总院紧密联合各类企业单位,共享优势技术,采用项目委托、合作研究、专家互聘、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发挥合力。

  在绿色低碳领域,总院自2023年入住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后,深度参与楼、园、城一体的零碳运营,总结低碳智慧,开展绿色建筑运营期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公园绿地碳普惠及滨海盐沼碳汇形成机制、超大型公园城市生态空间构建监测与评估技术、绿地数字化交付标准及智慧运维关键技术等研究,将经验运用于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碳十二坊)等后续项目实践,迈出了发展转型的重要一步。

  在公园城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总院通过连续承办2023、2024两届中国自然教育大会,承担2023年度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普陀实践案例展区,举办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之《雅鲁藏布,最后的秘境——墨脱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公益展》上海站巡展等相关活动,搭建起面向多方的产学研用融一体交流平台。

  带领团队与企业行业共成长

  卫丽亚于同济大学博士毕业后,加入了总院。多年来,她立足行业发展前沿与工程一线,不断锤炼提升技术实力和综合能力,秉承总院历代匠心精神,努力搭建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与企业与行业共同成长。

  她持续聚焦大尺度蓝绿生态空间和公园城市规划。伴随着上海全面启动“生态之城”建设工作,牵头组成了上海建工生态总规划师团队,通过协调生态、景观、市政、建筑、大数据等多专业优势,全面参与“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上海市公园城市、环城生态公园带、千园工程、绿道建设、五个新城绿环建设等重大项目实践,现正带领团队开展“十五五”时期园林绿化、健康城市、低碳韧性景观等相关战略规划,以及上海城市建设2050发展战略生态园林相关前瞻规划与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卫丽亚持续关注小尺度自然生态的保护与修复设计,以确保生物多样性在地性提升。尤其在面向新时代的风景水利层面,她结合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提出了“风景园林三大基因助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的愿景,即以生态优先理念为核心,通过重塑河湖自然基底的“自然生态”基因,挖掘与活化河湖文化记忆的“人文艺术”基因、推动滨水城乡生态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与沿岸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城乡发展”基因。

  以此为理念,她带领团队研发了基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OECMs)的生态蓝绿空间人为干扰梯度识别与生境规划设计、各类海绵城市景观营造措施等关键技术,直面当前水治理缺乏生态智慧和景观维度等问题,成为景观水环境治理领域的领跑者。在有效提升渗、滞、蓄、净、用、排等关键水生态指标的基础上,她和团队完成了赣州蓉江新区坑塘水系海绵系统营造、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江南圩田修复、六安淠河总干渠综合治理等一批生态修复的样板项目。

  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卫丽亚深知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根本。她时刻牢记传承老牌设计院品牌的使命,积极搭建“园梦营”人才孵化平台与“造园课”专业培训体系。她组织开展“破局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从新质科创协同、品牌内容塑造、修复更新提质等方向,开发新产品、挖掘新赛道、形成新动能,激发青年的创新潜能,为有志青年提供展示才华、实现梦想的平台,为总院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思路。她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与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各类自然教育活动,不断将生态智慧和可持续理念传递给更多的受众。

  

  在总院的怀抱里,卫丽亚和风景园林行业一起成长。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工匠,入选上海“东方英才”拔尖项目。

  展望未来,卫丽亚表示,将继续带领好团队,赓续传承,守正创新,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积极服务美丽中国建设,聚焦低碳韧性领域,以设计、施工、运营为核心进行技术储备与探索。

  让“生态园林”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发展成为社会的共识,让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这是卫丽亚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她担当生态使命的诺言。

  《绿色中国》B(下半月) 2025年05月号

上一篇:
首钢两款高性能无取向电工钢产品全球首发
下一篇:
中国银行数字化创新深化银企合作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