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自动驾驶RoboTaxi“闯五关”:混合运营才能扛起商业化大旗?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特斯拉、Waymo怎么选?
发布时间:2025-08-14

  引言

  上个月在广州,朋友王君体验了一把自动驾驶 RoboTaxi——起步时比老司机还稳,过路口遇到闯红灯的电动车,刹车果断得像踩了急刹的外卖小哥。但下车时,安全员从副驾探过身来帮着开车门,王君心里有些不爽——原来这不是全无人驾驶,是“有人盯着的无人车”。

  这场景恰好戳中了当下 RoboTaxi 的现状:2025 年,从百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到特斯拉、Waymo,全球玩家都在喊“商业化元年”,但真正能让你闭着眼坐完全程的纯无人车,依然像暴雨天的网约车一样难等。

  行业里藏着个公开的秘密:RoboTaxi 要想跑通,得先闯过五座“鬼门关”,而破局的关键,可能就藏在“有人+无人”这种看似矛盾的“混合运营”里。

  今天,无人车来也和大伙儿聊聊这个事!

  

  第一关:技术门派混战,纯视觉和多传感器谁能笑到最后?

  自动驾驶圈的“路线之争”比奶茶圈的“甜咸党”还激烈。

  一边是特斯拉死守的“纯视觉派”,靠摄像头+算法当“火眼金睛”;

  另一边是百度、小马智行们坚持的“多传感器派”,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全装上,像给车戴了“老花镜+显微镜+望远镜”。

  2025 年,这场混战突然变了天。

  6 月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何小鹏拍着桌子宣布“小鹏全押纯视觉”;

  7 月李彦宏更绝,直接说考虑让百度萝卜快跑“拆了激光雷达”,说这样能降本 40%;

  连一直喊“多传感器才安全”的华为,也悄悄给问界 M7 Pro 装了纯视觉方案。

  但切换路线没那么简单。

  特斯拉的纯视觉能玩得转,靠的是全球 600 万辆车当“数据矿工”,每天跑出来的数亿公里路况,像给 AI 喂“经验包”,慢慢填补暴雨、大雾这些“技术盲区”。

  而百度、小鹏们切换路线时,手里的车队规模还不到特斯拉的零头——李大佬自己都承认,2026 年前凑不齐 10 万辆车队,就得被特斯拉甩开代际差。

  更热闹的是新技术“军备竞赛”。

  今年小鹏 G7 和理想 i8 装上了 VLA 模型,这东西能让车像人一样“读懂场景”——看到红灯会停,看到行人横穿马路也会停,还能听懂你说“下个路口掉头”。

  而阿里巴巴达摩院的 WorldVLA 更狠,直接在虚拟世界里“模拟车祸”,让车在电脑里练“急刹防追尾”,不用真撞一次就能积累经验。

  但这些新技术眼下还是“实验室选手”。

  小马智行的 CTO 楼天城说“世界模型是唯一解”,但实际用起来,虚拟场景里练得再溜,到了现实中遇到“外卖小哥突然从货车后窜出来”这种奇葩情况,AI 该懵还是会懵。

  第二关:用户心里的“安全红线”,比技术难题更难跨

  去年特斯拉在旧金山的一场事故,至今让行业后怕:大雾天里,一辆 RoboTaxi 把停在路边的消防车当成了“会移动的障碍物”,径直怼了上去。

  这事登上新闻后,当地用户对 RoboTaxi 的信任度暴跌 40%,有网友调侃“还不如请个喝酒的代驾靠谱”。

  公众对 RoboTaxi 的安全要求,从来不是“比人强”,而是“零失误”。

  数据上,特斯拉 FSD 每 700 万英里才出一次事故,比人类司机安全 10 倍;Waymo 在特定区域的事故率比人类低 64%。

  但架不住“幸存者偏差”——一次事故的曝光度,能盖过 1000 次安全行驶的宣传。

  汽车之家的调研显示,72%的用户担心“无人车遇突发情况会懵圈”,68%的人说“哪怕比人安全 10 倍,也不敢坐”。

  

  这种“零容忍”心态,让 RoboTaxi 的推广像“走钢丝”:百度萝卜快跑在重庆试点时,特意选了 100 名“种子用户”,免费接送一个月,才慢慢攒起口碑。

  更微妙的是“体验落差”。

  有人坐完 Waymo 后吐槽:“过路口磨磨蹭蹭,绿灯亮了 3 秒才动,后面的车按喇叭都没用。”

  为了安全,RoboTaxi 的算法普遍偏“保守”,但这种“老好人”性格,恰恰戳中了用户对“效率”的敏感点——毕竟没人愿意为了“绝对安全”,在早高峰迟到半小时。

  第三关:监管的“紧箍咒”,松一点怕出事,紧一点怕停滞

  2023 年通用自动驾驶Cruise 的“拖行行人”事故,至今是监管层的“警钟”。

  当时一辆 Cruise RoboTaxi 撞了人,非但没停车,还拖着人跑了 6 米,应急团队又迟迟不到。

  加州车管所当天就吊销了它的运营执照,连全美业务都停了——几年积累的路权,一夜回到解放前。

  现在全球监管都卡在“既要又要”的两难里。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说“政策得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意思是既想给技术试错空间,又怕出安全事故;

  美国更分裂,联邦政府喊着“给 L4 松绑”,但德州却规定“RoboTaxi 必须配安全员”,特斯拉为了合规,只能让“安全员”坐在副驾玩手机,硬生生把运营成本拉高 30%。

  最头疼的是“责任认定”。

  去年深圳一辆 RoboTaxi 和闯红灯的电动车剐蹭,交警来了也犯难:是车的算法没识别到?还是电动车违规在先?

  最后定责时,平台、车企、安全员三方扯了半个月——这种“模糊地带”不解决,没人敢大规模铺开。

  第四关:运营成本是座“大山”,赚钱比登天还难

  小马智行的财报里藏着个残酷数字:每辆车每年的运营维护成本高达 10 万元。

  这钱花在哪了?远程监控员得盯着屏幕,每趟车收 0.8 美元“看护费”;

  Waymo 专门雇了拖车队,年投入超 2000 万美元,就为了拖那些“在路口死机”的 RoboTaxi;还有充电、清洁、软件升级……

  算下来,一辆车跑一天,光成本就得 300 块。

  图片

  特斯拉CyberCab

  为了降本,玩家们开始“魔改车型”。

  特斯拉正在搞的 CyberCab,简直是“为赚钱而生”:双门两座,砍掉副驾省空间;电池只装 50 度电,刚好跑 500 公里,每天充一次就够;

  连清洁都自动化,车能自己感知“脏了”,开到充电站就有机器人过来擦玻璃、扫座位。

  但这些“省钱招”眼下还在图纸上。

  现在的 RoboTaxi,更像“烧钱机器”:

  小马智行累计亏损超 42 亿,文远知行亏了 61 亿,就算喊着“单车盈亏平衡”,把研发成本摊进去,还是血亏。

  有行业人算过账,一辆 RoboTaxi 要每天跑 16 小时,连续跑 5 年,才可能回本——这难度,堪比让出租车司机不接私活。

  第五关:商业回报的“死亡谷”,规模和体验是对死敌

  小马智行的张宁说过一句大实话:“一线城市投 1000 辆车,就能跑通盈利模型。”

  但问题是,1000 辆车在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连牙缝都不够塞——北京光出租车就有 6 万辆,1000 辆 RoboTaxi 撒进去,用户叫车时大概率“等半小时还没人接单”。

  这就陷入了“死循环”:规模小了,用户等得久,体验差,没人用;没人用,就赚不到钱,更难扩大规模。文远知行在广州试点时,就遇到过这种尴尬:刚开始用户觉得新鲜,订单不少,但半个月后,因为“接单慢”,复购率掉了一半。破局的钥匙,藏在“混合运营”里。今年 5 月,小马智行和 Uber 合作,把自己的 RoboTaxi 接入 Uber 平台——用户打开 Uber 叫车,系统会自动匹配:晴天非高峰,派 RoboTaxi;暴雨天或早晚高峰,派有人驾驶的网约车。这样既保证了用户“随叫随到”,又能让 RoboTaxi 在适合的场景里多跑单。

  Waymo 和 Uber 的合作更绝。在奥斯汀,Uber 帮 Waymo 管充电、清洁,还共享用户数据——Waymo 的车在晴天跑主干道,Uber 的司机在雨天接郊区单,成本分摊,收入分成。这种“互补”让 Waymo 的空驶率从 35%降到了 18%,离赚钱又近了一步。结语:不完美的“混合运营”,才是最靠谱的答案

  现在的 RoboTaxi,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晴天走直线很稳,遇到坑坑洼洼就容易摔跤。

  但没人会等孩子学会跑了才让他出门——先在晴天的平路上多练练,慢慢再学走泥路、夜路,才是更聪明的选择。

  “混合运营”就是这个道理:不用等 RoboTaxi 搞定所有场景,先让它在擅长的地方发光,有人驾驶的网约车补位兜底。对用户来说,叫车时不用切换 APP,系统自动匹配最适合的车;对玩家来说,既能靠 RoboTaxi 降成本,又能靠有人车保体验。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们会忘了“安全员”的存在,坐上真正的纯无人车。但现在,承认“不完美”,接受“有人+无人”的过渡,恰恰是 RoboTaxi 从实验室跑到马路上的最快路径。毕竟,能安全、便宜、随叫随到的车,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至于是人开还是 AI 开,没那么重要。

上一篇:
AI眼镜行业观察:高确定性环节有哪些?
下一篇:
国内车企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挑战和技术方案梳理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