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家乐福中国奏响终章,2.2亿终结商业联姻
发布时间:2025-08-14

  近日,ST易购(苏宁易购)的一纸公告为持续六年的“苏宁x家乐福”商业联姻画上了阶段性句号。根据公告,苏宁以2.2亿元“一口价”彻底买断与家乐福集团的所有债务纠纷,包括16.67%股权尾款、知识产权欠费及多项仲裁索赔。这个数字仅相当于最初48亿元收购价的4.6%,却让苏宁成功甩掉了逾13亿元的潜在债务包袱,在账面上创造了11.1亿元的重组收益。

  这场被称为“零售业最昂贵离婚”的和解,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曾经在中国市场拥有210家大型综合超市、年营收近300亿元的家乐福,如今仅剩上海万里店在做最后的清仓处理。而当年雄心勃勃的收购方苏宁,在今年6月份也不得不通过包括“1元甩卖”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在内的各种方式断臂求生。

  一、大卖场的黄昏

  作为大卖场模式的开创者,家乐福1995年进入中国时带来的“一站式购物”体验曾引发广泛关注。北京首店开业当天,等待进场的人群绵延数百米,这种盛况在90年代的中国商业史上也屈指可数。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衰落轨迹,几乎与电商崛起曲线完全重合。2013年,当阿里巴巴双十一销售额突破350亿元时,家乐福到2015年才仓促上线网上商城;2015年京东在上海建成亚洲一号智能物流中心时,家乐福才刚刚开始自建配送体系。这种“慢半拍”的数字化转型,让家乐福在2013-2023这关键的十年里,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核心客群被电商平台蚕食。

  更致命的是其盈利模式的僵化。一位曾与家乐福合作十年的快消品经销商透露:“入场费、堆头费、节庆费......各种名目的通道费能占到我们供货价的15%,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给了消费者。”这种源于欧美的“通道费”模式,在讲究性价比的中国市场逐渐失灵。相比之下,胖东来、永辉超市的生鲜直采,大润发的供应链优化,都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苏宁入主后也曾试图力挽狂澜,2020年将家电专区植入家乐福卖场,2021年转型会员店,2022年试水社区店......但这些举措都未能扭转颓势。这就像给蒸汽机车换新能源电池,核心动力系统不改变,外观再改造也难逃被高铁淘汰的命运。

  二、现金流游戏为何玩不转了?

  时间回到2019年,苏宁正处于“去电器化”的激进扩张期:48亿收购家乐福中国,27亿吞下万达百货37家门店,还战略投资了万达商业等多家企业。这一年苏宁易购的投资现金流净流出高达328亿元,是其净利润的20倍。

  这种“以债养购”的扩张模式在流动性宽松时期尚可维系,但遭遇2020年疫情黑天鹅后立即现出原形。财务报表显示,2020年苏宁短期借款激增至460亿元,而账面货币资金仅258亿元。彼时苏宁不得不将家乐福中国股权质押给银行换取贷款,这种“饮鸩止渴”的操作直接导致后续整合资金枯竭。

  更值得玩味的是收购条款的设计。苏宁在支付48亿元获得80%股权后,合约中暗藏“卖出期权”陷阱:家乐福方面有权在两年后强制苏宁收购剩余20%股权。正是这个条款让苏宁在2022年陷入被动,当零售环境恶化时仍需继续注资,最终演变为债务纠纷。

  据业内人士分析:“当时苏宁谈判团队可能是将全部精力都放在收购价格上,造成对后续期权条款的风险评估严重不足。这反映出传统零售企业在资本运作上的经验欠缺。”这种重交易轻整合的做法,在快消品行业并购史上并不鲜见,宝洁收购吉列、联合利华收购百事食品都曾吃过类似亏。

  三、谁在分食大卖场的份额?

  “消费者不是不爱逛超市了,只是不爱像逛博物馆一样购物了”,这句网友的调侃,精准地揭示了当下快消品渠道变革的本质。曾经在零售领域风光无限的大卖场业态逐渐式微,而其留下的庞大市场空白,正被三种新兴力量迅速瓜分。

  即时零售发起了“闪电战”。以京东秒送、美团买菜、叮咚买菜等为代表的平台,凭借“前置仓+30分钟达”的模式,强势截走了大卖场原有的应急购物需求。这种模式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及时性的需求,让消费者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获得所需商品。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快消品即时配送市场规模已达6000亿元,远非传统大卖场可比。

  会员店则展开了“精准打击”。山姆、Costco、盒马X会员店等通过收取会员费的方式,筛选出高净值客户群体。它们采用大包装售卖商品,同时大力发展自有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和差异化的产品。比如上海浦东山姆店开业首日销售额破千万,人潮涌动,而同期部分大卖场门店却门可罗雀,形成鲜明对比。

  折扣业态正逐渐成为分流大卖场份额的主流力量。2025年上半年,各路玩家纷纷加码折扣赛道,形成全域竞争格局。外资代表奥乐齐在上海站稳后加速扩张,苏州已布局4家门店,无锡2家,8月又入驻南京、常州,还在无锡设办公室专攻本地化运营;盒马NB表现尤为亮眼,截至6月门店超300家,年销售额破百亿;京东、美团也强势入局,京东8月将在宿迁、涿州开5家折扣超市,美团“快乐猴”首店同时落地杭州、北京;沃尔玛、中百、物美等存量玩家也纷纷加码,业态模式多对标奥乐齐和盒马NB,凸显低价与品质兼顾,成为大卖场客群的重要分流者。

  这种渠道碎片化的趋势,给快消品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生产环节根据不同渠道需求定制产品,到物流环节构建不同的配送体系,再到营销环节针对不同渠道消费者制定策略,整个快消品的生产、物流、营销模式都在这场变革中被重构,企业需要不断适应,才能在新的市场格局中立足。

  写在最后

  站在2025年回望,家乐福中国的落幕既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传统零售巨头谢幕的案例。但这个案例的特殊性在于,它同时集合了“外资零售本土化困境”、“大卖场业态衰退”和“并购整合失败”三重命题。

  如今,站在家乐福上海万里店清仓的货架前,依稀还能看到"天天低价"的褪色标语。这个曾经改变中国零售业的品牌,最终被变革的洪流所淹没。而其留下的教训,正在被那些仍在赛道上的玩家们反复咀嚼——在这个变革加速的时代,昨天的成功经验可能正是今天的失败根源。

  这其中唯一不变的,或许只有消费者对“多快好省”的永恒追求。

上一篇:
国内车企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挑战和技术方案梳理
下一篇:
比亚迪商用车与京东汽车达成战略合作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