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迪链,是造成比亚迪负债大的主要原因嘛?
发布时间:2025-08-14

  最近比亚迪的负债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之前写了一篇《负债5943亿的比亚迪,不会成为下一个恒大!!》的文章,引发了众多争论,这很正常,毕竟大家分析角度和认知不同。

  说到比亚迪的负债,就绕不开迪链这个工具。网上关于迪链的言论众多,很多人认为迪链是造成比亚迪高负债的主因,甚至觉得它会让比亚迪成为下一个恒大。

  在上一篇文章中,由于篇幅限制,我对比亚迪的迪链只做了部分阐述,今天单独把迪链拿出来深入探讨,希望给大家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那么,迪链究竟是不是造成比亚迪高负债的主要原因?它又是否会让比亚迪重蹈恒大的覆辙呢?

  我的答案是:

  不会!

  目录

  一、到底什么是“迪链”?它如何运作?

  二、那么,迪链是比亚迪高负债的“罪魁祸首”吗?

  三、迪链不是雷,而是比亚迪的供应链润滑剂

  四、供应链金融新规,不会导致比亚迪负债出问题

  五、迪链,帮助更多供应商拿到比亚迪更多的订单

  六、既然供应商是受益方,为什么很多供应商“恨”迪链呢?

  七、迪链等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不会被取消

  八、供应链生态,需要大家共同维护

  01

  到底什么是“迪链”?它如何运作?

  迪链是比亚迪打造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系统,其运作流程融合了开具、流转与融资等多个环节,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了独特的资金解决方案。

  假设比亚迪向一级供应商 A 公司采购了价值 1000 万的货物,由于业务安排,比亚迪并未立即支付现金,而是开出一张面额为 1000 万、6 个月后到期的“迪链”凭证。这一操作相当于比亚迪给 A 公司提供了一个未来付款的承诺,而 A 公司在这 6 个月内持有该凭证,等待到期兑付。

  在 A 公司的运营中,它需要向其上游供应商 B 公司采购 500 万的原材料。此时,A 公司可以灵活运用迪链凭证,将手中 1000 万的“迪链”拆分成 500 万支付给 B 公司。这种拆分和支付的过程,使得迪链凭证能够在供应链中像“货币”一样流转,从上游企业传递到下游企业,比如继续传递给 C、D、E 等公司,从而满足各企业间的支付需求。

  倘若 B 公司在运营过程中急需资金周转,而此时“迪链”尚未到期,B 公司可以选择将这张凭证拿到合作银行进行贴现。假设贴现率为 99.5%,那么 B 公司能够换取 497.5 万的现金。

  银行之所以愿意提供这样的贴现服务,是基于对比亚迪强大实力和良好信誉的信任,银行相信在 6 个月后,比亚迪必定会 100%兑付该凭证,从而保障银行的资金安全。

  这个模式目前在中国已经非常的成熟,央企国企、大型实业集团都在做,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风险。

  这种模式也得到的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02

  那么,迪链是比亚迪高负债的“罪魁祸首”吗?

  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比亚迪总负债 5943.66 亿元,乍一看,这个数字确实惊人。但深入分析负债结构会发现,其中有息负债只占 5%(约 286 亿元),剩下 95%全是经营性无息负债。

  于是,有人认为是迪链导致了比亚迪如此庞大的无息负债规模,觉得要是没有迪链,比亚迪就不会有这么多无息负债。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迪链的存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比亚迪的负债表现。通过迪链,比亚迪将部分应付账款转化为了以迪链凭证形式存在的负债,在账面上体现为无息负债的增加。

  可是,迪链仅仅是一种工具,并非比亚迪负债的核心根源。

  即使没有迪链,以比亚迪的业务规模和行业地位,若想提高负债,完全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比如延长传统应付账款的账期,或者通过其他类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来优化资金流。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负债问题归咎于迪链,工具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各个主体如何运用和看待它。

  03

  迪链不是雷,而是比亚迪的供应链资金流润滑剂

  虽然,迪链在比亚迪无限负债中起了一个作用,但远没有到雷的地步,而且它是比亚迪供应链资金流的润滑剂:

  其一,迪链在整个比亚迪无息负债规模中有限。

  我通过互联网查询,迪链 2023 年规模是 4000 亿,但这 4000 亿是从迪链成立到 2023 年的发生额,并非 2023 年当年发生额,更不是余额。对比比亚迪庞大的无息负债总额,迪链所占比重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那么为什么比亚迪不把这么多的无息负债都做了迪链呢?

  这么多央国企、大型民企集团做应收帐款电子凭证模式的,包括保理模式、确真不确权模式,都不能把自己的应付账款全部做了供应链金融。

  一是上游供应商不可能都接受这么模式、也不可能都是弱势、也不可能都缺钱。

  二是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是柔性兑付的商业信用,如果核心企业选择了把上游应付账款都给做了供应链金融,那就把这些柔性兑付的商业信用换成刚需兑付的金融信用,风险会非常大。

  其二,迪链优化了比亚迪的供应链资金流

  供应链涉及到四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里资金相当于供应链中的血液,一旦资金流断了,供应链立马中断,所以如何保证供应链资金流流畅就非常关键。

  迪链,对于比亚迪的供应链而言,不是什么雷,而是优化资金流、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的重要工具。

  从比亚迪自身角度看,利用迪链,在不占用大量现金的情况下完成对供应商的货款支付,把自身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到最大。企业可以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研发、生产扩张等核心业务环节,增强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比亚迪还能够把自身强大的信用,传递给各个供应商,让这些供应商也能够享受低成本的资金,来扩大自己的生产。

  这样,整个比亚迪的供应链体系就流动起来了,供应链就活了,效益自然就上来了,即使是效益低,但是如果能保证稳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看事情,还是要多角度去看,才能够更加全面。

  04

  供应链金融新规,不会导致比亚迪负债出问题

  2025 年 4 月 26 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个部门下发了《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

  其中第(十一)条规定,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付款期限原则上应在 6 个月以内,最长不超过 1 年。付款期限超过 6 个月的,商业银行应对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开立的账期合理性和行业结算惯例加强审查,审慎开展融资业务。

  此规定一出,立刻引发了市场对迪链及比亚迪的担忧。有人认为,之前迪链期限通常为一年,新规出台后变为 6 个月,迪链涉及几千亿规模,期限减半会给比亚迪带来巨大还款压力,甚至有人断言供应链金融新规会让比亚迪步恒大后尘。但实际上,这种担忧是过度解读,夸大了新规对迪链和比亚迪的影响。

  其一、新规规定应收帐款电子凭证期限最长是一年。

  文件规定虽原则上为 6 个月,但同时明确最长不超过 1 年,并非绝对不能超过 6 个月,这给企业和金融机构留出了一定弹性空间。

  其二、新规有两年的过度期。

  新规第(二十一)条规定通知自 2025 年 6 月 15 日起实施,关于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业务的相关规定,自实施之日起设置两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各参与主体应积极做好业务整改;过渡期后,各参与主体应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加强业务规范。

  这意味着,直到 2027 年 6 月 15 日才真正强制实施该规定,比亚迪和迪链有充足的两年时间进行调整和准备,足以应对新规带来的变化。

  所以,从期限、规模、时间及比亚迪自身经营状况等各方面综合分析,新规不会导致比亚迪因迪链出现负债问题。

  05

  迪链,帮助更多供应商拿到比亚迪更多的订单

  迪链对供应链资金流的优化作用显而易见,那对于供应商而言,除了融资渠道拓展,迪链还在哪些方面带来实际利益呢?

  从业务合作角度看,没有迪链时,比亚迪若要维持较低负债,可能会削减采购规模或缩短供应商账期,这将直接导致供应商订单减少,收入降低。

  而迪链的出现,使比亚迪能够在合理负债范围内扩大采购规模,供应商从而获得更多订单,增加销售收入。

  例如,供应商甲原本每年从比亚迪获得 1000 万订单,由于迪链改善了比亚迪资金流,使得比亚迪能够增加产能,供应商甲的订单量提升至 1500 万,收入大幅增长。

  从生产扩张角度分析,即使比亚迪负债规模不变,如果没有迪链帮助供应商融资,供应商因资金限制,难以扩大生产规模。

  以供应商乙为例,其现有生产线每年产能为 800 万产品,接到比亚迪 1000 万订单后,因缺乏资金无法扩充生产线,只能放弃部分订单。

  有了迪链后,供应商乙通过贴现获得资金,成功扩充生产线,不仅能够完成比亚迪订单,还能承接其他业务,实现业务增长。

  06

  既然供应商是受益方,为什么很多供应商“恨”迪链呢?

  近年来,不仅是迪链,整个电子应收账款凭证模式一直饱受争议,市场上褒贬不一。

  从表面上看,供应商通过迪链获得了融资渠道,增加了订单量,应该是受益方,但为何仍有不少供应商对迪链存在不满情绪呢?

  首先,供应商认为账期都是由比亚迪造成的。

  部分供应商可能会抱怨账期问题,认为是比亚迪造成的,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比亚迪和迪链。但从行业普遍情况来看,若供应商与其他汽车品牌商合作,同样可能面临账期问题,甚至有些品牌商也会采用类似供应链金融工具。在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合同条款,包括结算方式,是由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决定的,与具体使用的工具并无直接关联。

  供应商若想提升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关键在于提升自身不可替代的能力,如独特的技术优势、高质量的产品、高效的生产交付能力等。

  只有这样,才能在与核心企业合作中争取更有利的合同条款,实现自身持续发展。

  其次,可能业务增加利润没增加。

  行业竞争越来越厉害,部分供应商即使通过迪链获得了业务机会,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为了获得更多订单,供应商可能不得不接受一些相对苛刻的条件,如更低的产品价格、更严格的质量标准等,导致虽业务量增加,但实际利润并未显著提升,从而将负面情绪转嫁到迪链上。

  再次,平台资金方选择上有局限。

  迪链作为比亚迪主导的平台,在规则制定和运营过程中,可能无法完全兼顾所有供应商利益。一些供应商认为在迪链平台上,自身处于弱势地位,缺乏足够话语权。比如自己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银行、不能找到市场上成本最低的金融机构等。

  其实无论哪个平台,不可能把中国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接进来,这里面也接入本身成本的问题,还有金融机构意愿的问题、还有双方谈判的条件的问题、、

  这个世界上不管什么平台,不能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只能说尽量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07

  迪链等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不会被取消

  肯定有人会说,既然大家都不喜欢它,干脆取消这种东西得了,不是有票据嘛?

  其实应收帐款电子凭证与票据本质的逻辑是一样的,但是还是有差别,应收帐款电子凭证灵活性更高一些。

  任何工具都有它的局限,所以需要多种工具并存来解决不同主体不同的问题。

  我们不能遇到问题,看到工具,就要取消工具,还要看到问题的本质。前些年,一些人大代表还提议要取消商业汇票呢,后来人民银行回复了:

  不取消,规范发展!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个内容《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取消商业汇票,人民银行回复:不取消,规范发展!》应该会对这个问题有更深的理解。

  其实之前,大家还真担心过,应收帐款电子凭证会不会被金融监管部门取消,自从今年5月份,央行几个部门联合下发的供应链金融新规来看,应该是不会取消,未来会规范发展。

  08

  供应链生态,需要大家共同维护

  在这个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人们越来越依赖合作的今天,其实谁都离不开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整体和协同,不管是供应链上的核心链主,还是供应链其他参与方,都要换位思考。

  只有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发展,才有未来!

上一篇:
晨星:将未来五年腾讯的广告收入预期平均上调6%
下一篇:
张宝伟会见厦门象屿集团董事长张水利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