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合规成空谈,业绩玩“心跳”:渤海银行如何走出“违规被罚”死循环?
发布时间:2025-08-14

  

  当一家银行的合规承诺与监管罚单形成尴尬对照,其背后折射的或许不仅是个别机构的经营失范,更是行业转型期的深层阵痛。渤海银行,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正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罚单密集落地、资产质量恶化、股价跌跌不休,多重困境交织下,其生存空间正被持续挤压。

  合规承诺成空谈

  2025年盛夏,渤海银行太原分行的官微还醒目地挂着"合规运营承诺书",字里行间的郑重承诺尚未被公众消化,95万元的罚单已由山西监管局送达。这种近乎戏谑的时间差,暴露出的不仅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博弈,更是银行内部合规体系的彻底失效。

  从广西南宁到浙江宁波,从湖南长沙到安徽合肥,渤海银行的分支机构在2025年掀起了一场"罚单接力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公开信息显示,其南宁分行因数据安全管理漏洞被罚32.8万元,宁波分行因反洗钱义务履行缺位领罚62万元,合肥分行则因贷款管理混乱缴纳60万元罚款。不到八个月时间,25张罚单累计超500万元的罚款金额,相当于2024年全年罚款的两倍,这种加速度的违规态势,在股份制银行中实属罕见。

  深入剖析这些罚单,一条清晰的风险链条浮出水面。信贷业务"三查"环节的系统性失灵,如同银行肌体上的恶性肿瘤持续扩散。太原分行的流动资金贷款被指管理失职,合肥分行的固定资产贷款竟超工程进度放款,长沙分行的个人经营性贷款贷前调查形同虚设。这些高频出现的违规行为,绝非偶然的操作失误,而是风控体系全面崩塌的直接证据。

  更值得警惕的是员工行为管理的失控。太原分行5名责任人因授信调查不尽职被警告,南宁分行员工因客户身份识别不到位牵连机构受罚。当内部人控制的风险突破制度防线,银行的合规承诺终究沦为纸上谈兵。

  业绩泡沫破裂

  2024年财报中"营收净利双增长"的数字,未能掩盖渤海银行的经营窘境。1.94%的营收增幅和3.44%的净利润涨幅,看似终结了连续三年的下滑颓势,但细究盈利构成,却暴露出更为严峻的结构性危机。

  利息净收入11.92%的同比降幅,揭示出这家银行传统主营业务的持续萎缩。在净息差收窄至1.12%的背景下,渤海银行选择押注非息收入,交易收益与金融投资净收益合计占比飙升至70%。这种高度依赖市场波动的盈利模式,如同在刀尖上跳舞——债券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整个营收体系便可能摇摇欲坠。

  中间业务的崩塌更具警示意义。2024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骤降25.63%,其中代理与资产管理业务手续费暴跌39.71%。这不仅反映出客户信任度的流失,更凸显其财富管理能力的全面退化。当一家银行失去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支撑,其盈利模式的脆弱性便暴露无遗。

  资产质量的恶化则将风险推向临界点。零售业务不良率从2021年的1.43%飙升至2024年的4.15%,其中个人消费贷不良率突破12.37%的惊人水平。这意味着每发放8元消费贷款就有1元面临违约风险,这样的资产质量在同业中已处于危险边缘。更令人忧心的是,个人消费贷规模五年来缩水68%,形成"不良飙升-规模萎缩"的恶性循环,这种态势若不能遏制,将直接威胁银行的流动性安全。

  信任危机的连锁反应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逼近监管红线的压力,如同悬在渤海银行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资产质量持续恶化的情况下,银行不得不计提更多拨备——2024年96.59亿元的信贷减值损失,已远超52.56亿元的净利润规模。这种"赚的不如提的"的经营状态,正在快速消耗其资本实力,制约业务扩张空间。

  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更为残酷。从上市高点跌逾80%的股价,182亿港元的市值,让渤海银行沦为港股市场的"准仙股"。在银行板块整体回升的2024-2025年,其股价的逆向暴跌,反映出投资者对其基本面的彻底失望。当机构投资者纷纷减持,散户股东避之不及,这家银行的股权融资渠道已近乎关闭。

  高管团队的频繁变动,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疑虑。2025年初首席风险管理官职位的设立,被外界解读为强化风控的信号,但在根深蒂固的合规文化缺失面前,个别岗位的调整难以扭转全局。当员工不知道"什么不能做",管理者不清楚"该如何管",整个机构便陷入了"违规-被罚-再违规"的怪圈。

上一篇:
IPO辅导四年半,马上消费何时“马到成功”?
下一篇:
人形机器人上半场:资本先行,供应链迁徙,商业化探路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