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三“脉”贯通 协同加速——京津冀工程建设一线观察
发布时间:2025-08-13

  

  潮白新河沿岸起步区生态修复工程。受访单位供图

  

  雄安科创中心二期、三期项目。

  清晨的阳光洒满京津冀大地,三处工地同步奏响建设交响曲:我市宝坻潮白新河湿地栈道上,工人们正铺设防腐木;河北唐山曹妃甸滨海大道立交桥的钢箱梁焊接火花四溅、雄安科创中心的工程师们在烈日下校准管线。

  这些画面,犹如三条强劲“动脉”,让京津冀协同发展从战略蓝图逐渐变为生活实景。

  生态动脉

  潮白新河守护三地清水绿岸

  在宝坻区大唐庄镇的潮白新河沿岸起步区生态修复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铺设湿地水上栈道、修整一体化高效沉渣池边坡。这片正在焕发生机的区域,承载着守护京津冀三地清水绿岸的重要使命。

  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水源地,潮白河的生态健康关乎三地发展。位于其下游的潮白新河,作为关键入海通道,更是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中铁建设建筑科技公司环境产业中心运营主管李晨熙回忆,两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退渔后的鱼塘与稻田退水沟交织,形成一片废弃坑塘,不仅影响周边环境,还对潮白新河的水质构成潜在威胁。

  生态修复工程应运而生。项目通过系统整理废弃坑塘,计划在农田与河道之间打造一片29万平方米的人工湿地。这片湿地将成为天然“缓冲带”,把周边村庄的雨水和农田排出的多余水分集中收集,先进行深度水质净化,再汇入潮白新河,从源头改善河道水质。目前,项目已完成总进度的88%,预计年底可全面竣工。

  工程还配套建设了沉淀池。未来,村里的灌溉尾水、鱼塘虾塘的排放水,都将先进入沉淀池,通过专业净化设备过滤,再经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后,才排入潮白新河。这套处理系统日处理能力达1.5万立方米,处理后的主要出水指标将优于地表水Ⅳ类标准。

  生态修复的成效不仅体现在环境改善上,更切实惠及了当地民生。5公里长的亲水木栈道与三座仿古拱桥蜿蜒其间,将“水、林、田、村”有机串联,勾勒出一幅宜居宜游的生态画卷。李晨熙说,项目未来预计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助力当地文旅发展。

  更令人欣喜的是,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吸纳了超过200名当地村民参与,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共享生态保护红利。

  交通动脉

  滨海大道立交桥畅通区域物流循环

  “时间紧、任务重!最近转体墩施工得24小时连轴转!”中建六局曹妃甸滨海大道立交桥项目经理王彦虎的声音里带着沙哑。他告诉记者,这座牵动曹妃甸交通格局的立交桥,正迎来最关键的攻坚阶段。

  作为唐山市曹妃甸区滨海大道立交桥一期及配套服务设施一期工程的建设者,王彦虎和200余名工人正围着这座“钢铁巨人”忙碌着:主线道路全长1685米,其中桥梁长度达905.83米;两条匝道分别延伸1142.03米和442.73米;另有959.1米的道路拓宽工程同步推进。眼下,一张立体交通网正从图纸逐渐变为现实。

  王彦虎说,项目最受瞩目的“大动作”将在11月底登场——总重2.6万吨的两幅转体桥实现同步转体,精准跨越下方的铁路线。“两个‘大块头’同步旋转,对设计和施工精度要求极高。”王彦虎进一步介绍,转体完成后,后续的路面铺装等工作就能稳步推进,为工程收尾奠定基础。

  这座桥的意义,在当地司机口中有着最朴素的注解。此前,因城际铁路修建,车辆从滨海大道前往唐曹高速、迁曹高速需绕行十几公里,货运车辆更是常因拥堵“心里发慌”。而新桥建成后,车辆可从铁路上方直接跨越,高速与港口的连通将变成“一脚油门的事”,区域通行效率将大幅提升。

  在建设过程中,京津冀的产业协同优势更是随处可见。唐山本地的砂石、混凝土“随叫随到”,保障基础建材供应;曹妃甸首钢的钢板撑起钢箱梁骨架,筑牢桥梁“筋骨”;衡水的支座为桥梁稳固提供支撑;上海市政设计院天津分公司的设计方案与天津大学的技术支持,更让施工少走弯路。

  “目标很明确,先拿河北省优质工程,再冲‘国优’!”王彦虎的话语中充满信心。

  创新动脉

  雄安科创中心激活区域智力资源

  三伏天的雄安新区,烈日与阵雨交替上演。在雄安科创中心二期、三期项目工地上,建设者们正顶着高温酷暑,为该科技创新地标加速冲刺。

  作为全面助力雄安新区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雄安科创中心分三期推进。其中,一期已竣工交付,如今成为区域创新活力的重要引擎。中建三局目前全力攻坚的二期、三期工程,正勾勒出更宏大的科创图景:总建筑面积约8.44万平方米,涵盖实训中心、科创中心等科研办公用房及配套设施,全面建成后将成为雄安新区的标志性建筑。

  “气温太高,工人施工几分钟,就浑身湿透。”中建三局总承包安装公司雄安科创项目副经理权国壮坦言,近期的天气给施工带来不小挑战。晴天烈日炙烤,室外管线沟槽施工如同“蒸桑拿”;雨天泥泞难行,幕墙安装与路面作业不得不临时叫停。

  为保障进度与安全,项目部灵活调整施工节奏:早晨6时开工,避开正午高温;中午延长休息时间至14时后再作业;晚间则加班至19时抢工期。同时,防暑降温物资定时发放,绿豆汤、藿香正气水成为工人们的“标配”,室内作业区还通过临时通风设备降低闷热感。多种举措多管齐下,让项目在不利天气条件下仍保持着高效推进的态势。

  来自我市静海区的权国壮是一名“90后”,他的工作轨迹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从参与天津地铁的盾构掘进,到见证北京高校楼宇的拔地而起,再到亲历雄安商务服务中心的从无到有,这位年轻工程师的成长与三地的建设发展紧密相连。

  “2019年初到雄安时,满眼都是塔吊;眼下,绿树成荫,央企总部集群渐成规模。”权国壮感慨道,“三地的产业与创新要素流动越来越顺畅……”

  三条“动脉”的强劲搏动,让京津冀的生态更优、交通更顺、创新更活,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前景可期。(记者胡萌伟)

上一篇:
首钢京唐与嘉美共建金属包装材料联合实验室
下一篇:
2025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在西安举办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