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首钢工匠”百炼成钢
发布时间:2025-08-13

  

  李春元在工作中

  在首钢股份热轧作业部1580产线的轰鸣声中,轧钢工李春元——这位身着蓝色工装的“首钢工匠”,正凭借近20年的坚守与突破,在轧钢领域书写着中国产业工人的奋进篇章。从加热炉旁到精轧操作台边,从技术能手成长为创新先锋,他以高级工程师与高级技师的双重身份,将轧钢技术推向国际前沿,凭借43项专利、32次刷新产线纪录、超亿元经济效益,铸就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丰碑。

  从操作台到技术高峰的淬炼之路

  2006年,李春元踏入首钢股份热轧作业部,于加热炉、粗轧、卷取等岗位开启职业生涯。2009年调任精轧操作岗位后,他全程参与一热轧、二热轧两条生产线的调试生产,在轧机的轰鸣声中积累现场经验,为技术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凭借吃苦耐劳、细心关注、持续钻研的精神,李春元解决了一系列高难度、“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将轧钢技术提升到新高度,使得1580产线产品质量、指标达到国内先进、国内领先乃至世界先进水平。

  作为首钢工匠,他负责轧制最难的规格与钢种,先后攻克高难度技术难题,成功轧制某高硅牌号的全球首发电工钢和高强品种,突破超模型限制的1.1毫米极限规格,每年完成2000卷以上难轧钢种规格的轧制任务,创造经济效益超千万元。其总结的《无取向硅钢楔形控制方法》《取向硅钢非对称平直度控制方法》《高强钢头部稳定性控制方法》《薄规格甩尾控制方法》等10余项最佳操作法使高硅电工钢凸度、楔形等核心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让中国轧钢技术挺进世界前沿

  在1580产线,李春元带领团队实现多项“从0到1”的突破:研发高强汽车用钢头部稳定性控制技术、薄规格活套控制技术、取向电工钢薄规格轧制技术等自主核心技术,使产线2.0毫米以下薄板占比达到40%,高强薄规格兑现率达95%。特高压用高磁感取向硅钢月产量持续取得突破,薄规格占比超70%,产品应用于白鹤滩、三峡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汽车用酸洗板稳定供应宝马、奔驰等50余家车企;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磁感指标达世界先进水平,服务全球知名新能源车企等百余家企业,高品质、高性能产品推动了中国钢铁制造能力的提升。

  这些突破促使1580产线效能飞跃,32次打破产量质量纪录。其主导的“无取向横向厚差控制技术”荣获全国职工创新成果优秀奖,“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硅钢轧制技术”获得机械冶金行业二等奖,带钢头部控制方法更斩获全国发明展金奖。

  薪火相传

  搭建轧钢人才梯队

  李春元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他每年组织培训超20次,首创VR教学模式,开展多模式人才培养工作,先后培育出众多优秀技能人员和技术人才。同时,他还组织开展“名师带徒”活动,累计培养高级技师2人,技师3人,高级工4人,工程师3人,多人在北京市技能竞赛和全国金属学会技能竞赛中荣获“技术能手”称号。

  以“李春元”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室成为技术攻坚的“孵化器”,累计获专利46项、发表论文28篇、荣获首钢科技奖6项、荣获冶金科技奖2项,完成六西格玛项目28项、技术攻关63项,7次在全国发明展上斩获奖项,4次被评为“优秀创新工作室”,并荣获北京市“绿色+精品”青年创新工作站、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从操作台到创新实验室,从个人突破到团队攻坚,李春元用近20年的时光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三种境界,扎根一线的“实干家”、突破“卡脖子”的“攻坚者”、培育工匠的“引路人”。当1580产线的钢卷源源不断地运往全球,这位“首钢工匠”正以匠心为笔、产线为卷,继续书写着中国制造的荣耀篇章。

上一篇:
共享,让轴承“转”得更快更稳
下一篇:
北京康养落子昌平小沙河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