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八马茶业IPO命悬一线
发布时间:2025-08-13

  在经历多次A股IPO失利后,八马茶业目前正在全力冲刺港股。

  坏消息是,八马茶业初战不利——

  2025年1月,八马茶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但未在6个月内完成聆讯,招股书于2025年7月17日自动失效。

  好消息是,港股对于八马茶业还未关闭窗口——

  2025年7月17日,八马茶业获得中国证监会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公司需在3个月内更新财务数据并向港交所重新提交招股书。

  八马茶业的上市之路为何如此坎坷?资本市场与中国传统茶叶企业中间到底隔着什么东西呢?

  12年IPO失利史

  A股无茶企

  八马茶业转赴港股,实属无奈。其在A股屡次碰壁之后,上市希望已经渺茫。

  来看看八马茶业的几次A股旅程——

  2013年,八马茶业首次冲击深交所中小板失败

  原因:企业存货占比高、周转天数高,影响现金流;加盟模式有泡沫化倾向;资本市场不懂茶,传统非遗对茶的理解与资本市场存在差异;2012年~2013年证监会发起“史上最严IPO财务核查”,撤回申请企业达269家,八马恰逢政策枪口。

  2018年,新三板主动摘牌

  2015年,八马茶业在新三板挂牌,后在2018年主动退市。

  原因:新三板流动性低迷,挂牌期间成交稀少,难以实现融资目标,反过来却暴露出八马茶业财务规范性、加盟商、成长性等诸多问题。

  2021年,转战创业板,因“与创业板定位不匹配”主动撤回

  2021年,八马茶业尝试深交所创业板IPO,但在审核问询后撤回申请。

  原因:八马茶业累计收到深交所58个问题,包括研发不足、财务真实性、关联交易、业务定位等,反映出八马茶业“茶业科技公司”缺少事实支持。同时,八马茶业存在关联交易利益输送嫌疑,且撞上了整治“天价茶”的风口。

  2023年再次尝试深市主板,但半年后主动撤回

  2023年,八马茶业再次申请深交所主板IPO,但在注册制新规下被迫撤单。

  原因:2023年监管明确限制“业务模式陈旧、行业壁垒低、依赖渠道扩张”的消费品企业上市,食品餐饮成重点管控领域。八马茶业再次站在了风口对面。

  长达12年的A股IPO失利史,反映了八马茶业在多个时间节点上,与中国A股(资本市场)要求、节奏的差距。

  分析认为,中国传统茶企存在三大短板,与资本市场需求相悖——

  1.行业标准化;

  2.资本市场对产品高壁垒的要求;

  3.行业信任度。

  由于中国传统茶企的业务与资金运作模式,与A股所倡导的方向越走越远,今天A股市场至今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茶叶上市公司”。

  港股之路也难

  茶企正遇资本市场考验

  港股对于消费板块相对宽松,这也是八马茶业在A股受挫之后,转投港股的重要原因。

  但是,八马茶业1月17日递交的港股招股书因6个月未通过聆讯而自动失效,意味着这条路并不顺利。

  目前,在港股市场上,既有传统茶企,也有新茶饮(新赛道茶企)。这些茶企的市场表现却难以令人满意。

  港股已有两家传统上市茶企,天福与澜沧古茶,目前业绩处于下滑中。

  天福(6868.HK)

  主打中高端乌龙、普洱礼品茶。

  2011年上市。

  预计2024年度净利润同比下降35.0%~45.0%。

  澜沧古茶(6911.HK)

  主打古树普洱(市场认为金融属性)。

  2023年12月22日上市。

  股票上市发行价10.70港元/股,但上市后破发逾六成,至5.04港元/股。

  2024年营业收入3.61亿元,同比下滑31.5%;归母净利润亏损约3.08亿元。

  港股新茶饮在上市之后,演出了著名的奈雪的茶“流血上市”与茶百道“破发”故事。

  奈雪的茶(2150.HK)

  2021年6月30日上市。

  发行价为19.80港元/股。上市当日股价破发,跌幅13.54%。

  此后,奈雪的茶股价持续低迷,截至2025年8月8日,股价仅为1.64港元/股,较发行价下跌约92%。

  2024年财报显示,全年净利润亏损9.17亿元(含门店优化一次性支出)。

  茶百道(2555.HK )

  2024年4月23日上市。

  发行价为17.50港元/股。上市当日破发,跌幅26.86%。

  此后,茶百道股价持续低迷,截至2025年8月8日,股价为10.00港元/股,较发行价下跌约42.86%。

  有机构预计,茶百道2024年全年净利润在4.32亿元至5.28亿元之间,同比下降43.64%~53.9%。

  港股茶企的表现,令八马茶业的IPO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分析认为,八马茶业本身的短板(痼疾)令资本市场心存疑虑,如——

  1.在商业模式上重度依赖加盟商。截至2024年9月30日,八马茶业在全国拥有3498家门店,其中加盟店占比高达92.1%,同时具有存货压力、加盟商行为管控、数据真实性三重风险。

  2.缺乏护城河,同时存在品类大而散(产品线覆盖乌龙茶、黑茶、红茶、绿茶、白茶、黄茶等全品类茶叶及茶具、茶食、茶饮等非茶叶产品)、溢价能力弱及品类衰退风险等。

  3.供应链控制对代工依赖,无自有茶园,依赖分散采购,贴牌代工超50%,上游原料状况不可控,品质掌控力弱。

  4.估值模型存在折价风险,低毛利、高存货、现金流不稳定影响其估值。

  5.治理信任危机。八马茶业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于王氏家族,影响波及加盟店,存在明显的关联交易风险,这在港股市场中可能引发更严格的尽职调查。

  新资本时代

  更大风暴来袭

  八马茶业为中国传统茶叶中的头部企业。

  有信息显示,2025年中国前五大传统茶叶品牌综合排名为:

  第一名:八马茶业

  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年销售额:约85亿元

  核心优势:全品类龙头

  主力品类:铁观音、岩茶、红茶等

  渠道规模:线下3500+店、线上连续10年乌龙茶销冠

  第二名:中茶(CHINATEA)

  中国茶叶有限公司(中粮集团)

  年销售额:约78亿元

  核心优势:国资背景、全产业链覆盖

  主力品类:普洱茶、六堡茶、花茶等

  渠道:全国分销网络,出口量第一(覆盖60+国)

  第三名:大益茶

  云南大益茶业集团

  年销售额:约70亿元

  核心优势:金融属性普洱茶

  主力品类:普洱茶

  渠道:线下2000+专营店与藏家圈层

  第四名:天福茗茶

  天福集团(台资)

  年销售额:约52亿元

  核心优势:标准化连锁模式、文旅融合

  主力品类:乌龙茶、绿茶、茶食品等

  渠道:全球1300+门店、高速服务区全覆盖(80%以上省级高速服务区)

  第五名:竹叶青

  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

  年销售额:约38亿元

  核心优势:高端绿茶品牌、明星代言营销

  主力品类:峨眉高山绿茶(明前茶)

  渠道:一线城市高端商场专柜、线上直营占比超60%

  但是,当前茶叶市场的基本面非常复杂。

  如——

  1.供过于求

  数据显示,我国传统茶叶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供需失衡问题较为突出。2024年,中国干毛茶产量达到318.10万吨,而内销仅为229.35万吨,出口37.41万吨,仍有约40万吨的产能未能有效消化,反映出行业面临较大的库存压力。

  2.市场疲软

  2024年全国茶叶内销总额为3257.55亿元,同比下降2.66%,均价回调至135.02元/kg,同比下降3.01%。这种市场疲软和价格下行趋势,直接影响了茶企的盈利能力。

  3.市场集中度低

  市场前五的市场占有率仅12%,中小茶企超7万家,区域品牌仍主导产地话语权。

  在此高供给、多源头的分散性市场背景下,真正的考验不是选择进入下沉市场去主攻大众消费,还是走高端路线,而是传统茶叶市场,正在面临新技术引发的产业升级与切换赛道的冲击。资本的投资逻辑和投资兴趣在茶叶市场发生了转变。

  比如,从资本角度看,资本市场对标准化的快消品,比兼具农产品(周期波动)、文化产品(非标溢价)、金融品(收藏投机)三重属性的传统茶叶,估值更易达成共识。

  所以,新茶饮比传统茶饮与资本趣味更贴近。

  有分析将新茶饮与传统茶企进行了对比,认为新茶饮完胜。

  

  技术的穿透叠加资本,不仅在推进茶产业生产、加工方式的重塑,也在深度动摇支撑传统茶叶的基础消费生态。

  比如,有信息显示,红杉资本领投茶素材(一家专注于生活美学的科技公司)C轮5亿元(估值破30亿元),其经营内容是茶素材EDC电水壶,精准控温±0.1℃(传统煮茶器误差±5℃),未来方向是智能茶机(煮茶机器人)、AI定制配方(功效匹配算法)等。小米生态链(云米)、传统家电巨头美的、九阳等也在尝试进入该市场。这意味着,传统茶产业正在迎来全面的数字化——从原料锁鲜的标准化高科技生产,到茶谱的大数据化,再到家庭使用的智能化。

  再如,美团龙珠数亿元D轮融资CHALI茶里(袋泡茶供应链),自建亚洲最大袋泡茶工厂,日产能80万包,原料损耗率仅3%(行业平均15%),B端合作超1.2万酒店。CHALI茶里的目标,即以超级工厂模式或“食品工业4.0”(食品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重塑中国茶饮市场格局,推动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消费趋势的融合。

  种种冲击的背后,实际上是传统农业文明方式与工业资本需求的新碰撞,传统茶企上市困局的本质也正在于此——IPO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旧产业模式中与当代工业效率相悖的内容。

  即今天的茶产业,正在迎接技术对全产业链的穿透、文化的年轻化与时尚化、资本推动下的全球化。茶企要完成“茶叶搬运工”到“新生活方式服务商”的蜕变。八马茶业并不仅仅表现在IPO层面的命悬一线,而且在产业发展的变局之中,也面临更大的风暴。

上一篇:
从流量平台到生态共建 互联网巨头重塑餐饮市场
下一篇:
多行业力推“反内卷” 共筑产业健康根基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