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消金深陷资产质量恶化泥潭,有机构不良转让同比增超300%
发布时间:2025-08-13

  金融促消费,再添一项重磅利好政策:9月1日起,未来一年时间内,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贷款人可享优惠政策。

  这一惠民之策,来自财政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印发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而《方案》落地,无疑为消费金融带来业务扩展空间。

  然而,细观能够实施贴息的贷款经办机构名单,这23家机构中,消费金融公司仅有4家“榜上有名”。

  在这背后,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在个人消费贷款这片竞争激烈的“红海”中,优势并不显著;另一方面,今年以来,众多消费金融公司急甩消费贷坏账“包袱”,规模呈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

  01

  利率劣势凸显,扩张下资产质量堪忧

  根据《方案》规定,个人需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而贷款经办机构涵盖6家国有大型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对于最后一类机构而言,包括微众银行,还有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这四家消金公司。也就是说,消金公司本应是促进消费金融发展的最直接“生力军”,从贷款经办机构的数量占比来看,却并不占优势。

  放眼到行业竞争中,贷款利率的设定上,消金公司相较于银行,缺乏足够的竞争力,难以凭借利率优势吸引大量客户。这更深层次地反映出,消金公司所聚焦的服务客群,从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考量,与传统意义上信用良好、收入稳定、风险较低的优质客户群体存在一定差距。

  进一步来讲,随着业务规模增长,消金公司资产质量持续恶化。犹如一艘在风浪中前行却不断渗水的船只,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02

  不良转让“加速跑”,起拍价低于一折

  不良资产转让作为一种符合监管导向且行之有效的手段,已然成为消费金融公司处置不良贷款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步入今年以来,消金公司挂牌转让不良贷款的速度显著加快。

  根据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下称“银登中心”)披露信息,截至7月30日,已有15家消金公司发布了挂牌转让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贷款项目公告。

  从最为直观的数量维度审视,15家消金公司共计挂牌118期不良贷款项目,较2024年同期增加了48期,挂牌资产未偿本息金额总计达到359.9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7.24%。

  具体而言,招联消金在不良贷款挂牌规模上“一骑绝尘”。截至7月30日,其已累计挂牌14期不良贷款项目,未偿本息金额高达128.0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一数字增长369.91%,紧随其后的是兴业消金,共计挂牌16期不良贷款,未偿本息金额达56.37亿元。而中银消金,虽是今年以来挂牌期数最多的消金公司,累计挂牌达55期之多。不过,其未偿本息金额为41.1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挂牌不良贷款规模出现了下降态势。

  至于在不良贷款认定方面,此前部分消费金融公司曾以“逾期6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作为严控风险的表现,不过自2024年以来,多数消费金融公司已根据新《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调整贷款五级分类口径,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

  不仅如此,过去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后管理链条中,银登中心的转让市场基本是处于最末端的存在——那些催无可催、诉无可诉的资产才会流转到这个市场进行处置。毕竟,多数个贷不良资产包在市场上的挂牌价格,已然低至谷底。

  根据银登中心统计,个人不良贷款项目的批转价格持续走低,2025年一季度平均折扣已降至4.1%,相比个人消费贷资产的折扣率仅有3.8%。与之伴随的是不良贷款走低的本金回收率,平均回收率仅有6.9%,消费费贷资产为6.5%。

  

  落到具体消金公司,如招联消费金融2025年第6期转让项目的起拍价为4670万元,与本息总额6.79亿元相比,折扣率达到0.69折。再者,兴业消金2025年第一期1.02亿元的不良资产包,起拍价为457万元,约为0.4折。而不良资产包的定价与逾期时间及规模紧密相关。通常,逾期时间越久、规模越大,回收概率就越低,未来损失也越大,其价格自然也随之走低。

  03

  利润被“啃噬”,粗放发展待终结

  对于消金公司来说,不良资产转让虽能助力机构卸下历史包袱、轻装前行,但近乎“贴地飞行”般的超低折扣率,却使得公司利润被大量坏账无情吞噬。

  以前述排在“第一”的招联消金为例,2024年,其在银登中心密集挂牌转让31期不良贷款,未偿还本息总额达95.95亿元。同年,招联消金总资产较上年缩水126亿元,降幅达7.18%,放贷规模同步收缩7.69%,营收同比下滑11.65%,净利润减少16.22%。

  不仅如此,为提高不良贷款的回款率,众多放贷机构纷纷在贷后处置环节加大投入、狠下功夫。然而,这一举措也带来了清收成本的显著上升。

  面对利率下行带来的盈利压力,以及防止不良资产包进一步扩张的迫切需求,消费金融公司需从源头把控资产质量,告别了传统“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的粗放经营模式,转而采用更加精细化的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和运营管理模式,着力提升自主获客等核心能力。唯有如此,消费金融公司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消费贷款市场中逐步占据主动地位。

上一篇:
天神之眼车型保有量超120万台
下一篇:
雄安新区建设提速!央企分支机构超300家,疏解模式持续革新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