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榜样力量 | 30年,守护“焦炉心脏”的电气工匠——记鞍钢集团优秀共产党员、板材炼铁总厂焦炉设备作业区维修电工点检杨韬
发布时间:2025-08-13

  30年,守护“焦炉心脏”的电气工匠

  日前,板材炼铁总厂会议室内,6名获得2025年“杨韬杯”电气点检技能竞赛的选手手捧荣誉证书,笑意盈盈。作为颁奖人的杨韬,看着这些展现出新生代技术工人风采的年轻人,心中感慨万千。

  从业30年,杨韬与电气设备打了30年交道,从青涩学徒到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的领衔人,他用专注与创新为钢铁生产的“焦炉心脏”保驾护航,还拥有了首个以职工姓名命名的技能赛事——“杨韬杯”电气点检技能竞赛。

  勤学善思出成效,当好设备诊断实践者

  在学生时代,杨韬就对电气设备维修有着浓厚的兴趣,总爱琢磨各种电气设备。初中毕业,几分之差与高中失之交臂的杨韬进入技校,经过3年的电学学习,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1995年,杨韬毕业进入本钢成为了一名维修电工,从事当时比较“高科技”的电气维护工作。身边先进的设备是当时高新技术的集成,其电气电路复杂,管路交叉林立,特别是大型设备有成百上千支元器件,若其中一个元件有故障就会引起设备运行不正常。

  刚开始接触设备维修,面对纷繁复杂的电路、仪表、电器,杨韬有点不知所措。心性好强的他,白天跟着师傅熟悉设备,一边听一边记录,遇到难题就画上重点,晚上回家挑灯夜战查阅资料,很多时候因为一个小问题要反复琢磨好几天。

  杨韬办公桌上总是堆满了大大小小各类设备图纸,说起自己身边的设备,他如数家珍。2003年,原板材焦化厂四号焦炉建成投产,各种控制系统均采用当时较为先进的变频技术。杨韬暗下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他时常向负责安装调试的工程师学习请教,这次实践不仅使其掌握了核心设备的维保方法,更激发了他持续精进的热情。后续设备升级过程中,杨韬不断深化理论认知与实操经验,逐步完成了电气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储备。

  攻坚克难有突破,当好先进技术开拓者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30年里,凭借着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杨韬潜心钻研技术,勇于改革创新,在重大项目中勇挑重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凡业绩。

  该厂焦化区域的三套干熄焦横移牵引装置由于建设时期不同,造成自动化控制系统不一致,导致进口干熄车到二号及三号干熄焦横移处不能自动送满罐和接空罐,严重影响冶金焦产量。杨韬自行设计、改造、调试,将三套干熄焦PLC控制系统按同一模式改造,实现自动操作,使干熄率达到95%,较改造前提升15%。按照现阶段每小时多生产蒸汽13吨计算,一年可为企业创效达1138万元,同时提高了铁焦比,其间接价值每年可达500多万元。

  以往,干熄焦提升机超速保护装置安装在电机尾部,存在齿联轴器故障断开时无法保护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隐患,杨韬和技能大师工作站成员自主进行《干熄焦提升机编码超速保护和速位控制》项目攻关,改造后年创效540余万元。依托这一创新项目,还进行了“一种编码超速保护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及其实施应用,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结合生产实践,杨韬正在研究新的课题——视觉检测技术在干熄焦安全保护中的应用。“这个系统会构建一个全面、实时、准确的视觉监控网络,实施后将提升焦罐的安全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护成本,预计可为企业创效300万元。”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杨韬一直在加速奔跑。

  技艺精湛受肯定,当好工匠精神传承者

  一路走来,杨韬完成了从“拜师学艺”到“带徒授业”的角色转换。“辽宁省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本溪工匠”“鞍钢集团优秀共产党员”“本钢集团拔尖人才”……杨韬用一连串荣誉向大家印证,“降服”焦炉设备维修路上的一只只“拦路虎”,需要的是坚韧、钻研和奋斗。

  在杨韬心中,“技术要大家都掌握了才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他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将电气技术传承下去。

  杨韬把大部分心思和精力都花在了“传帮带”上,细心指导同事、徒弟毫不吝啬。培训过程中,他根据职工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和实操培训,建立“师带徒”考核和奖励机制,迅速提升其技能水平。同时,依托技能大师工作站,实施多层次、多工种解决一线技术难题、工艺技术参数标准优化等数据库项目管理,固化技能大师工作站成果并予以推广,发挥了技艺传承和迭代作用。2022年以来,杨韬技能大师站已累计开展培训680多学时,2098人次参加,来自基层一线的普通职工通过培训与考核后,在作业区成为设备维修的骨干力量。

  以职工姓名命名技能竞赛在本钢集团尚属首次。“杨韬杯”的设立,在产业工人中树起一面旗帜。在板材炼铁总厂党委的规划里,这个赛事不仅是竞技场,更是人才孵化器。杨韬将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把故障数据库、技术标准库变成“共享工具箱”,让青年工人能像查字典一样获取经验。

  勤勉、创新、敬业、赤诚……这些都是杨韬的标签,他用自身经历阐释了深耕技能的无限可能。未来的他,将始终扎根生产一线,努力守护企业的“焦炉心脏”,描绘自己的“工匠人生”。

上一篇:
万字讲透“日本茅台”獭祭的崛起之路:中国白酒破局启示样本
下一篇:
外卖大战战略分化:美团扶持堂食,淘宝冲击单量,京东打造能力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