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净利润腰斩仍狂分红,人福医药换主难掩利益输送魅影
发布时间:2025-08-13

  

  当招商局集团的红色印章落在人福医药股权转让协议上时,这家深陷债务泥潭的麻醉药龙头,看似迎来了央企救赎的曙光。但剥离资本运作的华丽外衣,一连串反常现象正在揭开一场更值得警惕的资本游戏:净利润三年腰斩之际,分红力度却逆势暴涨;新东家入主的欢呼声中,原控股股东的股权冻结仍在刷新A股纪录;所谓的"归核战略"背后,非核心资产处置的窟窿正不断扩大。这场被包装成"新生"的权力交接,或许只是旧困局的新变种。

  衰退期的"利益输送"罗生门

  2024年人福医药的财务报表上,两组数据形成刺眼反差:归母净利润13.30亿元同比暴跌37.7%,创六年来最大跌幅;同期分红金额却逆势攀升至8.2亿元,较三年前近乎翻倍。这种"越亏越分"的操作,在A股市场实属罕见,尤其当分红对象中仍包含深陷债务危机的原控股股东时,更引发市场对"利益输送"的强烈质疑。

  回溯数据可见,2022至2024年,人福医药净利润从24.84亿元缩水至13.30亿元,降幅超46%,但分红总额却从4.3亿元增至8.2亿元,增幅达90%。分红率(现金分红/净利润)从17.3%飙升至61.6%,远超医药行业30%左右的平均水平。更值得玩味的是分红时点——2024年9月原控股股东当代科技被法院裁定重整后,公司仍在当年年报中坚持高比例分红,最终使当代科技通过信托计划持有的10.01%股份分得约8200万元。

  这笔分红对当代科技而言,犹如杯水车薪——其公开债务规模已达数十亿,但在司法重整程序启动后,这笔资金流向却成谜。有市场分析指出,当代科技通过信托计划持有股份的表决权虽已委托给招商系,但财产权仍归属自身,这意味着分红资金可直接进入原股东账户。在股权被14轮司法轮候冻结的背景下,这笔"漏网之鱼"的流向,难免让人联想至规避债务清偿的灰色操作。

  高分红的代价已开始显现。2024年末,人福医药货币资金较上年减少18%,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23%,而短期借款与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达67亿元,较2022年增长41%。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分红模式,本质上是以牺牲公司流动性为代价,为原股东的债务困局输血。

  司法冻结下的控制权迷阵

  招商局集团以118亿元代价拿下26.62%表决权的交易,被媒体渲染为"干净利落的资本接管",但股权冻结的现实却暴露了这场交易的不彻底性。截至2025年8月,人福医药已发布28次与当代科技相关的股权冻结公告,这一数字创下A股市场纪录,部分冻结期限甚至延长至2028年,意味着未来三年公司股权稳定性仍将受到持续冲击。

  更棘手的是"名实分离"的股权结构。当代科技通过信托计划持有的10.01%股份,虽将表决权委托给招商生科,但财产权仍归属自身。这种安排导致招商局虽名义上控股,却无法处置这部分资产,形成事实上的"控制权残缺"。在司法实践中,一旦法院对这部分股份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招商局的控股权可能随时面临挑战。

  股权冻结的连锁反应已开始发酵。2024年,人福医药因"控股股东股权结构不稳定"被多家机构下调评级,融资成本上升导致财务费用同比增加1.2亿元。更严重的是,由于部分子公司股权被连带冻结,公司被迫终止了宜昌人福的增资扩产计划,而后者贡献了母公司70%以上的净利润,直接影响核心业务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系在入主过程中似乎对股权风险视而不见。118亿元的交易对价对应2024年市盈率高达23倍,较行业平均溢价40%,但交易协议中并未设置股权解冻的先决条件。这种"高价接盘"的操作,与其说是战略投资,不如说是急于完成布局的妥协,而最终成本恐怕仍将由上市公司承担。

  归核化背后的资产处置乱象

  "聚焦麻醉主业"的口号下,人福医药自2022年起启动的"归核化战略",实则是一场被动的资产甩卖。三年来累计出售非核心资产超30亿元,但处置质量堪忧:2024年对璟泓科技4503万元投资全额计提减值,暴露前期投资决策的草率;三峡制药等子公司剥离后仍持续亏损,反拖母公司后腿。

  资产处置的"后遗症"在财报中清晰可见。2024年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合计6.77亿元,其中商誉减值1.35亿元,主要源于此前高价收购的海外医药资产减值。更讽刺的是,为凑集资金,公司甚至出售了宜昌人福5%的股权,这部分股权当年贡献的投资收益占净利润比重达19%,无异于"割肉救主"。

  新管理层承诺的"新一轮资产清理",可能重蹈覆辙。招商系入主后,首笔处置的是一家年营收2亿元的医疗器械公司,溢价率仅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市场质疑此举是为快速回笼资金,而非基于产业逻辑的优化。这种"为卖而卖"的策略,不仅难以改善财务状况,更可能损害公司长期竞争力。

  核心业务的隐忧同样不容忽视。作为公司利润支柱的宜昌人福,虽垄断国内麻醉药市场,但2024年核心产品枸橼酸舒芬太尼的出厂价已较三年前下降18%,带量采购范围扩大的预期持续施压。而公司研发投入占比从2022年的6.2%降至2024年的4.7%,在创新药研发加速的行业背景下,这种"躺平"姿态或将逐步丧失技术壁垒。

  招商系资源的"空中楼阁"

  招商局集团14.7万亿元总资产的光环,为人福医药带来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想象空间,但现实协同效应却停留在纸面。招商系在医药领域布局薄弱,除人福医药外仅涉足合成生物企业凯赛生物,缺乏产业整合所需的资源储备。所谓的"交通物流+医药渠道"协同,至今未落地任何实质性项目。

  新任董事长邓伟栋的履历虽亮眼,但缺乏医药行业经验。其主导的与京东集团的战略合作,被解读为"产业+互联网"的创新尝试,实则暴露了战略迷茫——京东在医药流通领域的市占率不足3%,所谓的"物流科技赋能"更像是概念炒作。

  更深层的隐患在于治理结构。新一届董事会中,5名非独立董事来自招商系,却无一人具备医药行业背景,而人福医药原管理团队核心成员几乎全部离职,导致"战略制定者不懂产业,懂产业者缺乏话语权"的困境。这种治理失衡,可能使公司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错失方向。

  当资本运作的喧嚣散去,人福医药的本质困境并未改变:债务连环套仍在收紧,核心业务增长乏力,治理结构暗藏风险。招商局的入主或许能暂缓流动性危机,但要真正打破困局,还需摆脱资本游戏的桎梏,回归产业经营的本源。否则,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新生",终将沦为又一场资本迷局的注脚。

上一篇:
浦发银行协商60期还款流程
下一篇:
突发!300828,控制权变更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