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银行业的“内卷”与“反内卷”|银行与保险
发布时间:2025-08-13

  

  “反内卷”的风正向金融领域扩散。近期,多地银行业协会已着手采取行动,推动整治金融市场过度竞争的实践。实际上,中国人民银行于2024年便已率先部署相关举措,持续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通过规范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建立存款招标利率报备制度、整顿手工贴息行为,以及要求银行依据风险定价原则发放贷款——这些措施收效明显。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今年金融业过度竞争的压力依然严峻,“内卷”呈现复燃态势。

  什么是“内卷”

  针对“内卷”概念,牛津大学项飙教授曾提出一个深刻的阐释:环境整体性恶化呈现出加速且不可逆的态势,单个行为主体往往缺乏与之抗衡的能力,最终趋向于自我调适,融入这一内耗式循环。具体表现为个体持续追加各项要素投入,但并未驱动整体效益的系统性跃迁,反而引发人均产出边际收缩、主观幸福感持续弱化以及群体性身心耗竭状态。

  在商业竞争领域,“内卷”现象集中体现为一种恶性竞争形式。此类竞争本质上是对存量资源的非理性争夺,参与者为最大化个体收益,常常采取趋同化策略(如集中进行价格战)及低效能的生产经营方式(伴随行业利润率的系统性下滑),其后果是行业整体效率的折损。这一现象兼具“囚徒困境”与“剧场效应”的经济学特征,揭示了个体基于理性自利原则,倾向于放弃协同合作的最优解,最终引发集体层面非理性利益受损的矛盾逻辑。

  银行“内卷”的表现

  在银行业,"内卷化"竞争突出表现为若干非理性市场行为,包括定价战、业务模式同质化以及考核体系失灵等。

  价格维度:过度追求市场份额引发资产定价扭曲。今年以来,多家机构重启低利率策略,部分银行报价甚至触及2.6%的低位区间,试图通过"以价换量"刺激增长,实质已逼近亏损运营边界。另有少数银行为争夺核心客户资源,涉及房产按揭贷款违规"返佣"操作,甚至开展违规存款营销活动与变相提升利率的揽储行为。

  产品维度:创新乏力导致服务供给高度趋同。不难发现,当前银行存贷产品差异化程度严重不足——无论是标准化信贷产品,还是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方案,均陷入相互效仿的僵局,"难以形成真正具有排他性的竞争优势"。部分银行在新增产品线中,呈现出以规模扩张为导向,无视商业利润的非理性竞争倾向。

  早在2024年四季度,金融监管当局已对银行业非理性竞争态势作出警示。中国人民银行在当年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专门指出:受市场过度竞争驱动,银行“内卷”现象严重,具体表现为贷款利率“下行快”,存款利率“降不动”,导致银行利率与目标政策利率产生显著偏差。

  银行“内卷”的根源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银行业“内卷”源于供需错配与利率市场化深化。

  一方面,存款积聚与信贷收缩形成结构性反差。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范式正经历深刻转型,经济驱动模式已实现由传统速度至上向创新引领与质量提升的关键切换。伴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拓展及居民部门储蓄偏好强化,近期银行信贷需求结构发生周期性调整,传统规模扩张动能相应衰减。当前信贷总量同比增速由历史双位数区间回落至个位水平,银行信贷端扩张压力持续增强。在可拓展新兴市场边际收窄的背景下,银行业整体面临差异化发展路径受阻的挑战,致使被迫在已经验证过的存量市场中展开激烈争夺。

  另一方面,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机制促成市场化定价体系。在新机制框架下,商业银行可基于LPR基准进行市场化加减点操作,理论上赋予定价决策更高自主权与市场化深度,信贷资产收益率与政策利率的联动性显著增强。现实情境中,伴随LPR报价持续下行,信贷定价呈现同步调降趋势,客观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但需注意的是,在信贷需求萎缩与LPR收窄的双重约束下,银行净息差空间遭受系统性挤压,最终倒逼银行参与非理性价格竞争中。

  银行“反内卷”的必要性

  侵蚀银行生存基础,抑制资本内生动能。“内卷”式竞争正在侵蚀银行业经营安全边界,持续压缩利差收益空间可能削弱资本内生积累能力,加剧生存发展压力。监管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平均净息差已收缩至1.43%,较历史高位回落75BP,其中国有大型银行息差收窄至1.33%的行业低点。参照《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准则(2023版)》,商业银行净息差合理区间设定为1.8%(包)以上,意味着当前全行业普遍低于审慎管理要求。

  突破银行监管底线,滋生合规风险。伴随规模导向的恶性竞争加剧,部分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标准有所松动。具体表现为:信贷审批流程过度侧重时效性目标,弱化客户偿债能力核验,引致资产质量下行压力;特定高风险行业授信中缺乏充分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当授信主体经营恶化时将显著推升不良贷款率。

  长期以往,银行非理性的同质化竞争会产生两个大问题:一是信贷资金的资源错配,好项目拿不到钱,差项目反而被塞钱;二是风险敞口的跨周期积聚效应,银行系统内的风险像滚雪球越积越大。这两种情况叠加,可能让整个金融体系变得极其脆弱,甚至引发连锁反应式的危机,最终冲击社会经济稳定。

  多家银行及协会响应“反内卷”

  自2025年7月初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明确要求“规范市场主体非理性价格竞争”以来,多地行业自律组织及机构密集出台配套机制。

  广东银行同业公会于7月17日率先建立“1+3+N”立体治理框架,即通过监管负面清单确立行为禁区(1),配套自律公约、倡议书及承诺书形成约束体系(3),并延伸制定细分业务领域专项规则(N)。次周内,宁波与浙江银行业协会相继推出住房贷款自律公约,全面禁止开发商渠道返佣及非透明交易安排,从资金端遏制恶性竞争诱因。宁夏地区则通过同业研讨会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建立竞争行为监测台账强化区域协同。

  机构层面呈现制度适配性与系统稳定性双轨响应模式。平安银行在7月22日中期经营会议上确立三维转型路径:构建竞争行为合规审查机制严控操作风险,赋能分支机构客户精准分层经营能力,提升实体经济服务能级。工商银行7月30日党建与经营会议则突出政策衔接与风险防控双维平衡,要求统筹存增量政策实施效率,通过客群精准对位规避同质化竞争,同时强化重点领域风险缓释措施稳固经营基本面。

  银行“反内卷”的破局之路

  健全法律监管体系,强化银行业自律管理。我国现行《价格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已形成规制非理性竞争的基础法律框架,金融监管部门需据此强化执法穿透性,建立银行恶性竞争行为快速处置机制,切实增强监管威慑效力。自律组织要发挥好协调和约束作用。同时,银行业协会应完善自律公约体系,明确差异化定价红线和违约分级惩戒规则,健全市场行为约束网络。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提出,推动搭建行业级定价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关键成本收益数据透明化,破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过度竞争,最终实现竞争秩序优化与市场效率提升的协同发展。

  采取差异化经营策略,从价值与服务维度重塑竞争优势。整治“内卷式”竞争的关键在于破除低效内耗而非抑制市场竞争机制。正如工商银行行长刘珺强调,根本出路在于提升专业能力,依托服务价值创造获取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银行资源禀赋推动业务架构重组,通过产品创新实现差异化破局,精准响应客群需求特征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银行发展多元化综合金融服务能力,降低信贷收入占比依赖,以服务增值提升客户粘性与生命周期价值。

  优化内部考核机制,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多元化岗位评价体系,将单一规模考核升级为多维评价矩阵,增加客户满意度、创新贡献、风控效能等指标,通过绩效杠杆推动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转型。同时,重塑员工价值坐标系,以服务质量提升强化职业价值认同,激发一线创新势能。赋予分支机构动态调适权限,使基层创新精准匹配市场需求。

上一篇:
盐城滨海:产业强港助推经济发展量质齐升
下一篇:
“英”明投资 | 英国新战略让先进制造业如虎添翼 中企抢滩的机会来了!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