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产业“狂飙”遇人才“卡壳” 汽车人如何不掉队?
发布时间:2025-08-13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此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披露,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较“十三五”末的492万辆增长超5倍。然而,在这蓬勃增长的态势背后,人才短缺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2025年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人才总量预计达到120万人,而人才缺口预计将达103万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旭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表示,“没有人才的‘领跑’,就没有产业的‘领先’”,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人才对于产业升级的核心价值——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关键期,人才已成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产业变革催生人才新需求 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正重塑人才需求的格局。陈旭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当下汽车行业正处于关键变革期: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加速迭代;汽车从传统交通工具演变为智能移动终端;消费者对智能化体验、个性化定制需求日益增长;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入生产制造,推动汽车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汽车产业更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产业深度融合,构建起全新的产业生态。 “在这样的变革浪潮中,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陈旭表示,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汽车人才已难以满足行业需求,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急需。比如既懂汽车工程又精通人工智能算法的人才,既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又熟悉能源管理的人才,都是行业普遍缺乏的。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职业技术分会理事长郑红艺进一步对中国工业报记者指出,当前,汽车行业技能人才需求正经历一场金字塔式的重构,体现为智能化换血,每年25万人的招聘计划当中,传统机械岗位减少近两成,取而代之的是能操作机器人,能够看懂MES系统的智能制造岗。 这种重构在汽车“新四化”领域的技能人才需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电动化领域固态电池量产催生了23万名装配工的缺口,他们需要掌握微米级的电芯堆叠工艺;智能化领域的数字孪生技师既要懂PLC编程,又需要能进行虚拟调试;网联化领域的车载网络工程师需要同时玩转CAN总线协议以及以太网架构。“企业为争抢这类人员,甚至打包收购创业团队。” 除了人才需求结构的重构,技术应用层面的门槛也在显著提升。郑红艺称,从技术应用层面看,出现了“双证”困境,企业抢人的标准已经升级,需要高压电工证加上三电维修证“双证”优先,但是市场上满足双证条件的技师不到20%。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职业技术分会副秘书长杨涛相同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崛起直接推动了电池、电机、电控领域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智能网联化的深度推进则带动了AI算法、车载软件工程等领域专业人才需求的持续攀升;同时,制造端的全面数字化转型也对技能人才的结构及数量提出了全新挑战。 汽车技能人才出现断层 产业对人才的新需求与现实供给之间的差距,在市场终端已有着直观体现。“买车时认为新能源汽车节能省钱、使用便利,但没想到维修这么难。”一位来自陕西的新能源汽车车主李先生的经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短缺的生动注脚——车子出现故障后,家门口既无品牌售后中心,也找不到能维修的汽修店,最终只能让厂家从几百公里外调派师傅解决。这种困境并非个例,社交平台上关于“新能源汽车维修店少见”的吐槽屡见不鲜。 事实上,人才短缺并非仅存在于后市场领域,而是覆盖全行业链条。郑红艺称,当前中国汽车行业全链条技能人才仍以初中技工为主,技师、高级技师仅占14%,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制造环节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虽在优化,但后市场领域高端技能人才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带来的结构性人才缺乏成为显著特征。 郑红艺认为,汽车技能人才出现了技能、分布、需求和结构四大断层。技能方面,目前,在维修车辆中,65%左右的新能源车属于电控问题,但在全国400万名汽车维修工当中,只有12%受过相关培训,60%的维修工修不了新能源汽车;在人才分布方面,70%的新能源产能集中在长三角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只有30%的技能人才。比如,比亚迪中部地区的工厂一年缺员1.2万人,还需要高薪外聘,成本飙升40%;而职业教育与人才需求方面矛盾突出,比如,大多数职业院校课程更新普遍慢6个月以上,新能源专业招生占比仅20%,78%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实习挂牌,学生毕业即“过时”,用人单位的匹配率不到20%。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汽车初级工占比60%,高压电、智能网联“双证人才”缺口是85%。高级技工的工资比同行高40%,仍然难以留住人才。 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行业技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汽车行业人才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复合型人才短缺、区域分布不均衡、后市场领域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痛点。郑红艺认为,面对汽车产业的技术革新、产业创新、市场拓展,技能人才队伍优结构、提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政产学研企协同破局 面对日益突出的汽车人才结构性矛盾,各方正积极探索破局之道。杨涛表示,协会将重点打造三大赋能平台: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携手的“头雁平台”,聚焦领军人才培养;面向全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训平台,采用公益与创收融合模式提供服务;中国汽车行业就业与再就业平台,解决人才需求难题并提供定制化培养服务。 郑红艺则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精准育人体系;三是发挥行业协会纽带作用,健全技能标准与评价体系;四是推进数字化转型;五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同时,还可从四大维度推进赋能:政策像GPS精准导向,动态更新补贴目录并激励紧缺技能人才;将产线搬进教室,优化课程体系并引入企业真实设备;让协会成为行业技能标准监管者,借鉴德国模式制定统一培养和评价标准;借助VR等工具提升技能培训效果,最终实现技能人才从“拧螺丝”到“设计智能工厂”的能力跃升。 在实践层面,院校与企业已展开探索。湖北东风汽车技师学院副院长周俊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湖北东风汽车技师学院通过构建“三元模式”推进产教融合:在学校和企业“两元”基础上,内部设立服务企业的培训中心和开展学制教学的技师学院,分别服务企业在职员工培训和新型技能人才供给,同时以企业培训为抓手拉动教学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参与企业生产技能人员的培训,一方面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造。” 企业层面,不同类型车企基于自身基因探索差异化路径: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人才管理副总监郑丽显表示,吉利汽车以“人才森林”理念为核心,通过“人才经营中心”将人才视作战略资产,构建“育才、聚才、留才”的生态体系;长安汽车采取“引才”与“育才”双轮驱动,通过全球化引才、内部培育和校企合作构建可持续人才体系;一汽-大众聚焦数字化转型痛点,通过创设新岗位赋能技能人才,培养兼具实操经验与创新能力的“新型技师”;供应链企业航盛电子则从结构优化入手,提升研发人员占比、强化关键岗位效能、推行“三三制”认证,并通过实训工厂和新型学徒制提升技能人才水平。 “新能源转型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人才革命,唯有通过全球化引才、系统性育才和深度校企合作,才能构建支撑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人才竞争力。”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蔡锦锋说道。 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等新兴技术领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汽车行业的人才结构和需求将发生深刻变化。车企应当关注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前布局,为未来的竞争做好准备。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上一篇:
8月13日电,香港交易所信息显示,贝莱德在工商银行的持股比例于08月07日从5.06%降至4.90%
下一篇:
腾讯上半年365亿港元回购并注销8186.7万股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