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温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周建华:如何破局银行业“内卷式”竞争?
发布时间:2025-08-13

  我国近年来银行业“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价格战”“规模竞赛”等现象愈演愈烈。2024年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6%,而净利润却同比下降2.3%,这折射出银行业“内卷式”竞争对金融资源配置功能的结构性扭曲。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定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从“防止”到“综合整治”的转变,传达出中央对解决“内卷式”竞争问题的决心更加坚定、态度更加坚决、措施更加有力。

  一、影响深度剖析:银行业“内卷”扭曲市场竞争

  一方面,“内卷”给银行带来利润空间压缩、风险偏好扭曲、资本补充受限三方面影响,增加经营风险,不利于银行业健康发展。在盈利方面,面对有限的市场,银行通常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吸引客户,而存款利率却难以同步降低,存贷利差进一步收窄,而在中间业务等非息收入上的拓展精力不足、创新动力不足,非息收入增长受限。利息收入减少和非息收入增长缓慢挤压银行盈利空间。在风险方面,为争夺贷款市场份额,部分银行可能会降低信贷审批标准,导致一些信用状况不佳的客户也能获得贷款,从而增加信用风险。同时低利率和高额度的贷款产品也可能诱导消费者过度借贷、违规套取资金流入房地产、股市。在资本补充方面,“内卷”导致银行利润增速承压,通过内源性渠道即利润留存补充资本空间有限。

  另一方面,“内卷”对金融市场造成利率传导受阻、资源错配、秩序失序影响。银行业“内卷”阻碍合理利率形成,削弱了利率政策的传导效果,制约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空间。“内卷”形成的风险偏好下移使得银行纷纷竞争优质客户,使得资金更易集中于传统行业、大中型企业,导致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削弱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能。同时,“内卷”导致“买存款”“手工补息”、房贷高额返佣返利、车贷高息高返、零手续费等市场乱象层出不穷,加速部分金融“黑灰产”的形成,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二、监管利剑出鞘:多地打响银行业“反内卷”

  近期,银行业“反内卷”持续升温,广东、宁夏、浙江等地金融监管部门陆续开展银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7月17日,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召开反“内卷式”竞争专题工作会议,明确“1+3+N”的制度体系整治“内卷式”竞争,打响银行业“反内卷”第一枪。7月29日,宁波市银行业协会、宁夏银行业协会倡议反对“内卷式”恶性竞争。8月1日,浙江省银行业协会发布《个人住房贷款自律公约》,进一步规范个人住房贷款市场秩序,遏制行业恶性竞争。

  同时,部分银行也在跟进,工商银行在年中会议明确提出要“带头整治‘内卷式’竞争”,平安银行广东分行组织员工签署反“内卷式”竞争承诺书,广发银行同样在年中会议强调要抵制“内卷式”竞争,表明银行业反内卷正在稳步推进。

  三、破局之路探索:推动“规模比拼”转向“模式转型”

  破解银行业的“内卷”困境,关键在于构建“监管引领—行业协同—机构转型”的三维治理体系。通过制度层面的创新突破路径依赖,促使行业竞争逻辑从“规模比拼”转向“模式转型”。这一过程中,既需要监管部门凭借刚性约束明确竞争边界,也离不开行业协会搭建自律协作平台,更要求银行机构从战略高度重塑发展理念。

  银行机构应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平衡好功能性和营利性的关系,回归本源、坚守定位、优化供给,形成“服务实体—价值实现—高质量发展”良性循环。要立足各自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从“拼价格”“冲规模”向“拼服务”“优模式”转型。其中,政策性银行应强化职能定位,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优势,提升政策性开发性业务占比;国有银行应强化“系统重要性银行”职能,发挥主力军和压舱石作用,优化金融服务供给,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限制非理性规模扩张;股份制银行按照差异化市场定位探索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模式;中小银行要坚守市场定位,坚持为本地服务,开发“小而美”的特色信贷产品,避免扎堆争夺头部客户,提升可持续经营能力。

上一篇:
上海银行领逾3000万元罚单!新董事长顾建忠回归面临哪些挑战?
下一篇:
乳企巨头焕新记:伊利如何在拼多多开拓细分赛道?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