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是知名车企“质检伙伴”,更是守护民生安全“火眼金睛”!这家质检院怎么做到的?
发布时间:2025-08-13

  

  拥有500多件专利,建有五大实验基地,拥有8个国家级质检中心;累计完成3项国际标准、150余项国家及行业标准、300余项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下称山东省质检院)一系列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以专利转化为纽带,激活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破解检测难题

  走进山东省质检院电器所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实验室,一台自主研发的高压零部件测试系统正忙碌地运转着,它正在模拟极端路况下电池的各项性能。作为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之一,其不仅通过了ISO/IEC国际标准、国内标准以及欧洲五大车厂通用标准的认证,还成为了比亚迪、德国奥迪等众多知名车企信赖的“质检伙伴”。

  “我们的系统能精准复现汽车行驶中的颠簸、高温、碰撞等200余种工况,数据精度比进口设备还高。”实验室里一位工程师介绍。这项技术的突破并非一蹴而就,背后是团队多年的潜心攻关。他们攻克了多物理场耦合模拟、实时数据溯源、极端环境模拟控制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机构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领域的长期垄断。如今,该实验室已被认定为山东省工程实验室,承担着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一项为中德政企合作战略联盟项目,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山东省质检院科研中心的高分辨质谱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在用自主开发的数据库筛查消费品中的风险物质。“过去检测一种未知污染物,从样品前处理到最终定性,至少需要3天时间。现在通过我们建立的20万种化合物数据库,结合高分辨质谱的精确分子量测量能力,1小时就能精准定性。”团队负责人介绍道。这项基于机器学习的快速筛查技术布局了多件专利,现已应用于儿童玩具、服装等消费品检测,让风险物质检出效率提升10倍,为万千家庭筑牢了安全防线。

  在食品检验研究所的液相液质实验室,8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和12台液相色谱仪整齐排列,它们是检测食品中各类风险物质的“火眼金睛”。科研人员不仅用它们完成日常的监测任务,还在检测过程中不断钻研,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比如,在真假香油的鉴定中,我们发现假香油不再添加乙基麦芽酚等香油中不含的香气成分,而是转而添加香油中原有的成分,但通过检测能发现两者成分含量差异巨大。”相关负责人介绍,基于这项发现,团队研发出了真假香油快速鉴别技术,为规范食品市场秩序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升级行业标准

  曾几何时,“毒跑道”事件震惊全国,一时间家长们忧心忡忡,学校运动场地建设陷入停滞。山东省质检院包装所的团队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带着自主研发的有害物质检测技术深入各地调研。他们跑遍了全省多所学校,采集了上百份跑道样品,编制了山东省塑胶跑道系列地方标准,解决了山东省运动场地行业生产和施工无依据的状况,被山东省教育厅、体育局、市场监管局合力推广,使山东的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在全国率先开工或复工。

  标准实施后,山东实现“毒跑道”零复发,不仅让孩子们重新在操场上安全奔跑,更带动了省内超过150亿元的运动场地施工市场复苏。如今,这套标准已升级为国家标准,而团队研发的塑胶跑道挥发性有机物快速检测设备,也通过专利许可的方式推广到多个省市,让“山东标准”惠及更多地区。

  该院电器所的低压电器检测实验室里,一套短路试验系统正在进行通断测试,瞬间的电弧如同小型闪电,场面十分震撼。“这是长江以北检验能力最强的通断试验系统,我们的专利技术能精准捕捉短路瞬间的电弧能量和变化规律。”工程师介绍。短路试验就像给开关设备“极限挑战”,验证它们在短路时能否正常跳闸断开,起到保护作用。

  依托这项技术,山东省质检院牵头制定了《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短路试验规范》,其中核心参数来自相关专利。标准实施后,使低压电器产品故障率下降60%,每年为电力行业减少损失超2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该标准中的试验方法被国际电工委员会采纳,让“中国方案”走进了国际标准体系。

  该院食品所的气相色谱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用自主研发的“农药残留高通量筛查法”检测蔬菜样本。这项包含254种农药信息的数据库技术,获得了多件专利,将检测时间大幅缩短。

  “过去我们出口的菠菜,因检测标准问题被退货,损失很大。现在用山东省质检院的方法检测,合格率达到100%,订单也越来越多了。”合作企业负责人表示。这项技术不仅规范了农药市场秩序,更让山东蔬菜在国际市场上稳步前行。

  惠及广大企业

  在山东聊城中高压试验基地,一场特殊的“技术会诊”正在进行。山东省质检院的工程师们正运用专利技术,为当地变压器企业解决绝缘性能测试难题。“通过我们许可的专利技术,企业的产品检测成本显著降低,研发周期缩短,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项目负责人介绍说。这种“专利+技术服务”的模式,让合作企业借助专利技术实现了产品升级,成功打入国内外高端市场。

  该院包装所的“绿色包装评价体系”更是让专利技术惠及全产业链。这套运用18件专利的评价方法,从材料环保性、生产能耗、回收利用率等6个维度给包装产品打分,引导企业向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方向发展。“我们给矿泉水瓶做‘体检’时发现,通过减量化设计,每个瓶盖可节省3克塑料。”工程师算了一笔账,“按全国瓶装水年销量算,仅此一项每年就能节约30万吨原料,减少大量塑料污染。”如今,这套体系已被纳入“泰山品质”认证团体标准,带动山东包装行业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该院食品所与伊利、顶津、百事可乐、银鹭等企业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也是专利转化运用的典范。通过提供委托检验和技术支持,将食品检测领域的专利技术融入企业生产全流程,帮助企业建立起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为了让更多专利技术“走出深闺”,惠及更多企业,山东省质检院还搭建了“专利共享平台”。企业只需支付少量使用费,就能获得检测方法、设备图纸等方面的专利许可,快速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我们的目标不是把专利锁在抽屉里,而是让它成为激活产业的‘催化剂’,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金钥匙’。”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破解“卡脖子”技术到制定国际标准,从服务重大活动到守护民生安全,山东省质检院用专利转化诠释着创新的力量。(本报记者叶云彤)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篇:
乳企巨头焕新记:伊利如何在拼多多开拓细分赛道?
下一篇:
AI创企破局之道:算力、平台与生态共舞,大模型之外的新解药?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