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一边申报IPO,一边招股书失效,中国商业航天的“冰与火之歌”!
发布时间:2025-08-12

  中国商业航天赛道迎来戏剧性分野:估值200亿的蓝箭航天正式启动科创板IPO,而曾号称"AI卫星第一股"的国星宇航港股招股书却在7月27日悄然失效。

  一边是"朱雀二号"成功入轨后乘胜追击的火箭派,一边是"星算计划"遇阻的卫星帮,这场资本市场的"天地对决"折射出行业残酷生存法则。

  蓝箭航天凭借液氧甲烷发动机批量下线、国家队9亿注资的硬实力冲刺"科创板商业航天第一股";而国星宇航虽手握2800颗AI卫星国际频谱许可,却因2年亏4.4亿、董事长天价薪酬等争议折戟香江。

  当SpaceX估值超过几千亿美元,中国商业航天的资本化之路究竟需要技术突围还是模式革命?

  答案正在这两份命运迥异的招股文件中缓缓浮现。

  蓝箭航天:

  从“朱雀一号”失利到

  “朱雀二号”成功入轨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6月,是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先行者之一。

  公司致力于构建以中大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为核心的“研发、制造、试验、发射”全产业链条,旨在为全球市场提供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航天运输服务。

  其创始人兼CEO张昌武,1983年出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曾就职于汇丰银行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拥有深厚的金融投资背景,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型创始人。

  2018年10月,蓝箭航天进行了中国首次民营运载火箭的入轨发射,但其固体火箭“朱雀一号”最终发射失败。

  这次失利并未让蓝箭航天止步,反而促使其战略调整,将重心转向技术难度更高、但未来潜力更大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

  2023年7月12日,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在液体火箭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使得蓝箭航天成为世界第九家、中国第四家实现火箭入轨的民营公司。

  自2015年获得创想天使基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以来,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70亿元人民币。重要的投资方包括金风科技、碧桂园创投、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经纬中国、基石资本等知名机构。

  2024年12月,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对蓝箭航天投资9亿元,成为蓝箭航天历次融资中单笔投资金额最大的投资机构。

  

  截至2024年底,蓝箭航天估值已超过200亿元人民币,位列《2025全球独角兽榜》第418位。

  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天鹊系列液氧甲烷发动机是可复用火箭的关键动力核心,其稳定性、推力调节能力与批量制造能力直接影响火箭发射的可靠性与频次。

  2025年4月15日,蓝箭航天第100台天鹊系列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在浙江湖州动力制造基地正式下线,标志着其在火箭动力系统领域实现了从“单台突破”到“批量制造”的跨越,迈入“三位数时代”,为未来高密度、低成本发射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蓝箭航天的主力产品是朱雀二号运载火箭和正在研发中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

  朱雀三号计划采用“9+1”共十台发动机配置,一子级具备重复使用能力,并于2025年6月20日完成了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验证了全系统的匹配性与流程合理性。

  此次启动A股IPO辅导,拟在科创板上市,并计划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申报,这表明蓝箭航天可能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其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潜力方面符合科创板的上市要求,也受益于证监会政策调整对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未盈利企业的支持。

  国星宇航:

  从"AI卫星第一股"到

  港股招股书失效

  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5月3日,是一家专注于商业卫星星座建设与运营的高科技企业。

  公司由互联网领域的科研院所及部队领军人才创办,致力于探索AI技术与卫星技术的交叉领域,被誉为"AI卫星第一股"。

  其创始人兼董事长陆川,现年41岁,是一名80后正高级工程师,先后获得电子科技大学学士、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硕士,于2018年6月获广东工业大学博士,拥有近20年的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研究经验。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国星宇航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6颗传统遥感卫星及1颗AI应用卫星,同时自主开发了6颗AI有效载荷、4颗AI应用卫星及4颗AI智算卫星,并完成13项太空任务。

  2024年11月,国星宇航发布了"星算计划",旨在助力我国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智算基础设施,计划由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构建未来算力网络。

  目前,"星算计划"下的2800颗AI智算卫星的轨道及频谱,已通过国际电信联盟的审批并公示。

  国星宇航自成立以来融资迅猛,7年间融资超10亿元,估值超65亿元。公司累计进行了9轮融资,融资总额达到16.33亿元,投资方包括深创投、洪泰基金、策源资本、香港新世界集团、万科集团、合创资本等知名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地产大佬在国星宇航的投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星河产业集团持股10.01%,是第三大股东。

  

  上市前,国星宇航创始人陆川持股33.58%,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盛希泰通过洪泰基金旗下公司持股11.84%,是第二大股东。

  国星宇航专注探索AI技术与卫星技术的交叉领域,建立了低成本快响应卫星研制技术体系,提高了AI卫星的研制速率。

  2025年5月14日,国星宇航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包含12颗计算卫星,搭载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标志着其在太空计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然而,国星宇航在财务状况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和截至9月30日的2024年前九个月,国星宇航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77亿元、5.08亿元和2.37亿元,虽然营收呈现增长趋势,但公司仍处于净亏损状态,同期分别亏损9090.7万元、1.39亿元、2.14亿元,累计亏损已超4.4亿元。

  研发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依次为25.8%、10.5%和44%,显示出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大量投入。

  国星宇航的港股IPO之路可谓一波三折。

  2025年1月27日,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于香港主板上市,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国泰君安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然而,6月20日,国星宇航收到证监会关于本次境外上市的备案反馈意见,要求补充说明公司及下属公司经营范围及实际业务、公司及下属公司持有相关资质许可的具体情况等信息。

  最终,由于招股书已满6个月,于7月27日失效,相关文件内容已经不能被阅取。

  航天及卫星发射赛道:

  风口与挑战并存

  全球商业航天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根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的报告,2024年全球商业空间发射市场规模为82亿美元,预计从2025年到2034年将以14.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而更广义的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在2023年已超过4600亿美元,有研究报告甚至预测到2030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小型卫星发射需求的增加、发射费用降低以及通信、地球观测等应用领域的拓展。

  以SpaceX的"星链"低轨卫星星座系统为代表,商业航天已成为全球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国际上以SpaceX和蓝色起源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公司引领着行业发展。

  SpaceX作为全球最具价值的私人初创公司,其估值已达到数千亿美元级别,例如2024年12月曾有报道称其估值攀升至约3500亿美元,并在2025年6月有报道称其估值达到4800亿美元。

  SpaceX凭借其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如"猎鹰"系列火箭)和"星链"卫星互联网项目,极大地降低了发射成本,提高了发射频率,颠覆了传统航天产业。

  蓝色起源(Blue Origin)作为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旗下的商业航天公司,虽然尚未公开估值,但贝索斯曾豪言其规模有朝一日将超越亚马逊,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力。

  蓝色起源也在积极研发重型运载火箭"新格伦"(New Glenn)和月球着陆器,致力于太空旅游和深空探索。

  在中国,商业航天也迎来了"黄金机遇期"。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蓝箭航天、国星宇航、星际荣耀、零壹空间、银河航天等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这些企业在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卫星运营和数据服务等领域展开竞争与合作。例如,蓝箭航天专注于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的研发和发射,国星宇航则聚焦AI卫星和卫星星座建设。

  

  虽然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的估值普遍低于国际巨头,但其发展速度和技术突破令人瞩目。

  国内IPO政策的放开,特别是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和未盈利企业的支持,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本化路径。

  蓝箭航天此次启动A股IPO辅导,拟在科创板上市,并计划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申报,正是受益于这一政策。

  科创板允许符合特定条件的未盈利企业上市,这对于前期投入巨大、回报周期较长的商业航天企业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

  此前,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曾尝试在上海交易所上市,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也为后续企业积累了经验。

  国星宇航港股招股书的失效,也提醒了企业在追求上市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业务的合规性、盈利模式的清晰度以及财务数据的健康性。

  另外,国星宇航是不是也想回A呢?

  参考资料:

  1.200亿!民营运载火箭独角兽,蓝箭航天IPO正式启动!中金公司辅导,搜狐,2025年7月30日

  2.卫星企业国星宇航IPO招股书失效此前拟冲刺商业航天第一股,搜狐,2025年7月27日

  3.蓝箭航天-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未知日期

  4.蓝箭航天Landspace |项目信息-36氪,36氪,未知日期

  5.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对蓝箭航天投资9亿元,证券时报,2024年12月25日

  6.蓝箭航天百台发动机下线民营火箭动力迈向规模化应用新阶段,科技日报,2025年4月15日

  7.国星宇航赴港IPO:“商业航天第一股”光环下难掩“亏损黑洞”,新浪财经,2025年2月26日

  8.2024年全球商业航天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聚焦火箭发射与...,前瞻网,2024年9月13日

  9.史上最大独角兽诞生:SpaceX估值25000亿,搜狐,2024年12月17日

  10.马斯克否认SpaceX估值达4800亿美元,新浪财经,2025年6月4日

上一篇:
A股定增一览:6家公司披露定增进展
下一篇:
中国银行关于落实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工作的公告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