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金融创新助力“非遗+农旅”产业链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12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马翀)

  在天津滨海新区太平镇的田间地头,一个个饱满的葫芦挂满藤蔓,阳光洒落,金辉点点。这片昔日的寻常农田,如今正上演着从“土疙瘩”到“金疙瘩”的华丽蜕变。从零散种植的普通农作物,到承载非遗技艺的文化艺术品,再到撬动农旅融合的特色产业,太平葫芦的“三级跳”,是农行天津大港支行以金融之笔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与文化传承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金融破局:从“看天吃饭”到规模化种植

  “以前种葫芦,全凭老经验,风调雨顺能多收几个,遇上灾年可能血本无归。”种植户刘泽文望着眼前连片的葫芦大棚,感慨万千。祖辈传承的技艺,囿于“小农模式”,几亩薄田、零星品种,辛苦一年,亩产收入最多只有2000元。“那时候别说扩大规模,就连买袋好化肥都得掂量半天。”

  后来,农行天津大港支行的乡村振兴调研团队深入太平镇,在摸清农户“缺钱缺技术”的发展痛点后,迅速推出“惠农e贷”专项产品,以其“手续简便、无需抵押、利率优惠”的特点,解决了规模化种植的资金瓶颈。“手续快、门槛低,我当时就贷了20多万元。”刘泽文正是首批受益者。这笔“及时雨”般的资金,让他将3亩零散地块扩成20亩连片田,并引入了科学育苗、病虫害防治等现代农业技术。

  金融赋能效应迅速显现。截至2025年上半年,农行天津大港支行累计为当地种植业提供金融支持超800万元,受益种植户达10余户。这笔金融活水,彻底改变了葫芦种植“看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为后续产业链延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铸魂:非遗技艺激活葫芦“文化基因”

  “葫芦谐音‘福禄’,本身就有吉祥寓意,如果只当农产品卖,那就太可惜了。”太平烙画葫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林成说道,规模化种植基地的建成,为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他在产业示范园里建起非遗工坊,以铁为笔、以火为墨,在葫芦表面游走,一幅层次分明的山水图便跃然“葫”上——远山含黛、近水含烟,笔法细腻得仿佛水墨画。“这门手艺讲究‘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火候轻了没质感,重了就烧穿了,得练个几年才能出师。”徐林成道出了这门古老技艺的精髓与不易。

  为了让非遗技艺薪火相传并惠及乡邻,徐林成联合镇政府开设了非遗技艺公益培训课堂。村民们农闲时就来学烙画,从最简单的线条勾勒到复杂的花鸟创作,慢慢成了“新农人”。45岁的王秀莲以前是家庭主妇,如今能独立完成烙画葫芦茶叶罐,“一个小罐子能卖500多元,比出去打工强多了,还能照顾家。”去年,她和村民们合作的烙画葫芦茶叶罐,一举斩获2023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让老手艺在传承中焕发生机。

  融合共生:农旅融合绘就共富图景

  今年夏天,太平葫芦文化创意中心格外热闹。来自天津市区的游客李女士正带着孩子体验烙画乐趣:“平时在城里见不到这么多葫芦,现在能自己动手做,孩子玩得不想走!”随着天津文旅市场升温,农行天津大港支行再次精准发力,创新推出“链式服务”,提供覆盖“种植+加工+文旅”的综合融资方案,大力支持园区建设高标准葫芦大棚、生态观光步道和文创展厅。“以前只想着种好葫芦、做好工艺品,现在发现‘葫芦+旅游’才是更大的舞台。”徐林成说。金融的持续助力,推动太平葫芦产业实现了从单一生产向三产融合的跨越式发展。

  在产业链的带动下,太平镇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葫芦饭”。60岁的张大爷在园区负责看管葫芦田,每月有2000元工资;年轻人小李学起了直播带货,专销葫芦衍生品,旺季时月入过万;村里的妇女们也组建了手工队,负责葫芦的初加工和包装,一天能赚150元。“现在一颗葫芦从开花结果到变成商品,每个环节都能带来收入,真正被‘吃干榨净’了。”王大姐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小葫芦转动大乾坤,金融赋能书写振兴华章。从田间到展厅,从农产品到艺术品,从单一种植到融合产业链,太平葫芦的蜕变,是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如今,太平烙画葫芦不仅是天津市滨海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了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正如徐林成所说:“小葫芦里藏着大乾坤,这乾坤里,有老手艺的新生,更有乡亲们的好日子。”

上一篇:
突泉金融监管支局:以红色引擎驱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
工行桂林分行上线系统内首个养老预收费监管平台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