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从产品出口到标准协同:新能源汽车出海的模式跃迁
发布时间:2025-08-12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核心突破在于国际标准认证体系的打通,动力电池通过欧盟ECE R100.03碰撞安全认证,智驾系统满足UN ECE ALKS法规,使整车获欧盟认证周期缩短40%。以比亚迪为例,其刀片电池凭借成组效率优势,助力ATTO 3车型获Euro NCAP五星安全评级,2024年在欧洲销量突破12万辆。

  本土化战略加速产业链出海。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实现隔膜国产化率92%,规避欧盟碳关税风险;蔚来在柏林建立智驾研发中心,将NOP+系统适配欧洲路况。这些案例标志着从单一产品贸易向技术标准协同的转型。

  随着中欧班列新能源专列开行量增长67%,以及首艘国产滚装船交付,物流瓶颈逐步化解。出口均价升至3.8万美元印证技术溢价形成,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始参与全球规则制定。

  新能源汽车出口行业概述

  新能源汽车出口是指将在中国境内生产的新能源汽车通过整车、散件(CKD/SKD模式)及相关技术服务的形式销售至海外市场的行为。作为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化的关键分支,该行业涉及产品交易、海外建厂、本地运营、品牌输出及售后服务体系建设。其兴起主要受全球绿色出行与碳排放目标的驱动,同时伴随中国国内产能过剩及头部车企全球化战略提速等多重因素。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趋势下,中国企业凭借完整的产业链、规模优势和技术突破,快速实现产品与品牌出海。新能源汽车出口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通过技术与模式创新,将产业链优势向全球溢出,推动行业从“产品出口”向“标准出口”升级。

  ●新能源汽车出口行业特征包括:

  商业模式多元化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已形成以整车出口为主、产业链协同出海为辅的多元化商业模式。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其中整车出口量达101.2万辆,同比上涨17.9%。在商业模式上,企业不仅通过整车出口,还采用零部件出口、海外建厂、技术授权、合资运营等多元化方式。例如,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实现技术反哺,长城汽车在德国建立研发中心,宁德时代在匈牙利投资73亿欧元建设100GWh电池工厂。

  技术与成本优势推动市场集中度提升

  在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头部车企凭借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使其在品牌质量、成本控制和出口竞争力方面得到显著提升。比亚迪、蔚来等头部企业在电池能量密度、充电速度以及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特别在超充网络上的布局,使得充电速度进入“分钟时代”,采用高压平台的车型可以在10—15分钟内完成从10%到80%的电量补能。同时,借助规模效应和产业链整合,头部企业与供应商深度合作,确保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并有效控制成本,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据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前十名车企将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85%以上的份额,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使得中小车企的生存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在此趋势下,中国头部车企正加速拓展海外市场,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全球市场分化加剧,全球化发展任重道远

  在欧美国家阶段性调整新能源战略背景下,亚洲、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市场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主要出口地。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亚洲市场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超过40%。受益于东南亚、中东等区域政策支持与产品价格接受度,中国品牌加速在印尼、泰国、阿联酋等市场布局,并实现销量突破。然而,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频繁出现以及全球主要国家集体加强对新能源汽车贸易的保护措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构成严峻挑战。其具体表现为,英国将燃油车禁售时间推迟至2035年,德国取消购车补贴,美国放宽尾气排放及电动汽车销量目标,以及欧美车企也纷纷暂缓电动车生产计划。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需精准布局海外市场,持续提升竞争力,积极构建国内外合作伙伴关系,并通过差异化战略拓展多元市场,以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汽车出口行业产业链分析

  ●新能源汽车出口产业链的发展现状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行业产业链上游为电池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和智能驾驶相关供应商,主要作用是提供新能源汽车所需的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产业链中游为新能源汽车组装制造及整车出口,主要作用是完成整车的研发、设计、组装与测试环节以及出口与海外市场拓展,并对出口目标市场的准入认证进行合规化适配,是产业链的核心控制节点;产业链下游为海外市场的渠道端,主要作用是推动产品销售、建立用户体验体系并拓展品牌认知度,将新能源汽车销售给海外消费者。

  ●新能源汽车出口行业产业链主要有以下核心研究观点

  行业上游原材料供应波动与下游贸易壁垒相互影响作用

  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上游关键原材料如锂、镍、钴等大宗商品受全球供需和地缘政治影响大,价格波动频繁。以碳酸锂为例,2021年碳酸锂价格从年初的6.8万元/吨,在2022年一度飙升至58万元/吨。由于库存的持续累积以及终端车企增速放缓,2024年,碳酸锂均价下落至9.1万元/吨,价格涨幅相对稳定。但仍有部分关键材料的供应不稳定,中游企业成本压力不减。上游原材料供应的不确定性叠加国际贸易政策的波动,给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严峻挑战。2024年10月,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为期五年的反补贴关税,税率高达40%。此外,美国将新能源电动车关税税率从25%提高至100%。这些措施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欧美市场的难度提升,以及抬升中国车企出口成本、延长通关周期、增加认证负担。上游资源约束通过成本传导链挤压利润空间,致使下游贸易合规成本耐受阈值击穿,最终引发市场份额系统性流失。

  全球化布局与本地化运营是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必然趋势

  全球化布局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战略。随着全球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市场不断拓展。东南亚、中南美、中东等地区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出口市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至东盟、中南美以及中东的出口量分别为33.8万辆、19.9万辆和20.2万辆,2024年三个地区出口量占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出口量的57.6%,未来还将在非洲等地区进一步拓展。同时,海外市场的本地化运营则是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策略。越来越多的车企通过海外建厂、品牌并购、渠道共建等方式,实现本地化生产与服务。例如,比亚迪在匈牙利建设工厂,上汽集团和长城汽车也纷纷在欧洲选址建厂。这种本地化运营模式不仅能够有效规避贸易壁垒、降低运输成本,还能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需求,提升品牌影响力。

  新能源汽车出口行业市场规模

  ●新能源汽车出口行业规模的概况

  2020–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31万辆,占全球比重的30%,随着产能扩张和品牌出海持续推进,2024年累计出口达128.4万辆,同比增长约6.7%。出口地区呈从欧美向拉美、东南亚、中东、独联体等多极化扩展趋势,出口均价稳定在2.3万美元,结合单价与数量,2024年市场规模约为235亿美元。2025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预计达140万辆,年增率近10%。若保持此增速,出口量将从128.4万辆逐年递增至2029年约207万辆;同期出口市场规模将突破400亿美元。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行业未来五年仍保持快速增长,中游与下游环节协同优化、服务本地化、技术路径突破、渠道渗透和应用多元共同驱动行业整体价值攀升。从产业链视角看,未来空间投资机会集中于三电一体化模块、智能化集成平台与本地化交付服务体系,三者将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出口体系完善与全球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力量。

  ●新能源汽车出口行业市场规模历史变化的原因如下

  全球需求拉动与供给能力提升驱动出口增长

  多国居民环保及能效意识提升,使新能源汽车逐步由消费“备选项”转变为“首选项”,消费端需求结构发生明显转向,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扩大的核心拉动力。同时,受发达国家本土电动车价格水平偏高影响,性价比优势显著的中国车型获得较强市场接受度,欧洲与美国新能源汽车均价分别为5.9万美元和6.4万美元,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均价则降至3.3万美元。在这个优势下,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巴西、英国、澳大利亚等重点市场出口量保持高增速,出口量合计占比超过30.0%,持续释放海外新增市场红利。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全产业链日趋成熟,并依托电池、电控、电驱等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带动制造成本降低。同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装机量达到775.8万套,同比增长41.7%。比亚迪、奇瑞等头部车企通过扩大海外订单产线、推行多平台共线生产模式。例如,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构建覆盖电池原材料、三电系统、整车制造、回收利用与汽车服务的全产业链闭环布局。

  消费观念转变与政策环境支持强化出口基础

  全球能源结构优化与碳中和目标持续推进,欧洲、南美等地区相继发布燃油车禁售时间表、购车补贴政策及电动车推广计划,带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上升,2024年全球市场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19.2%。此外,政策环境优化亦为出口创造有利条件。政府建立龙头企业与国家科研平台联合攻关机制,多路径提升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同时,政府也通过出口退税、电动汽车出口通关便利化等措施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全链路数智化供应链的应用,通过AI算法整合历史数据、港口动态、展会信息,同时,部署5G+AGV智能码头,配合恒温运输集装箱,使滚装船滞港时间缩短60%。全国多地开通新能源汽车出口定制化班列运输通道,进一步压缩物流周期,降低出口边际成本,增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新能源汽车出口行业市场规模未来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

  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推动出口增长

  中国政府持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延续购车补贴、以旧换新等政策,刺激国内外市场需求。例如,2024年财政部为新能源企业下发节能减排补助资金,其中比亚迪获得新能源汽车补贴总额79.3亿元、占总补贴金额的34.6%。政策持续加力为出口增长提供制度保障和发展空间,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走出去”战略,陆续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包括出口信贷支持、外贸通关便利化、海外售后网络建设补贴等,显著降低企业出口边际成本。技术方面,中国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产品竞争力得以提升。以动力电池为例,2024年中国磷酸铁锂系统能量密度已普遍突破160Wh/kg,系统成本降至85美元/kWh,支撑整车制造端实现降本增效。同时,随着智能驾驶、车载操作系统、热泵系统等技术的成熟与出口车型快速配置,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在强政策护航与持续技术迭代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具备在全球市场保持增长惯性的坚实基础。

  国际市场需求多元化带动出口结构优化

  早期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市场高度集中于欧洲、北美等成熟市场,对单一地区政策变动的依赖度较高,出口结构存在“集中度风险”。随着全球电动化进程加快以及欧美政策收紧的冲击,东南亚、拉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逐步释放新能源汽车需求,国际市场进入“多极化增长”阶段。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巴西进口电动车市场中的份额已达91.4%,出口额超过12亿美元,同比增长超70%。巴西已超越比利时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出口国。如阿联酋、埃及等国推出电动车发展战略和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预计2025年起将形成新增出口增长极,出口结构将继续由欧美向非传统市场转移。国际市场的多元化演进不仅扩大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空间边界,更在结构层面提升其出口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据公开数据显示,欧洲有41%的民众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展现出积极态度,美国高达76%的年轻人有购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意向。

  新能源汽车出口行业竞争格局

  ●新能源汽车出口竞争格局概况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行业竞争格局日趋明朗,呈现出“头部集中、梯队分化”的发展态势。当前竞争已由单一价格优势转向以技术能力、产能布局、品牌认知与渠道体系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竞争。行业中,第一梯队包括比亚迪、上汽集团,具备完整产业链协同与海外本地化能力,2024年合计出口占比超过50%;第二梯队包括奇瑞汽车、长城汽车,依靠性价比优势快速拓展拉美、中亚等新兴市场,但海外产能布局尚在建设中;第三梯队包括吉利、江淮、零跑等企业,出口以CKD或渠道出海为主,仍处于品牌培育与产能爬坡阶段。整体来看,行业正步入“品牌+产能+渠道”三轮驱动的新周期,龙头企业全球化布局加速,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新能源汽车出口行业竞争格局的历史原因

  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增长促进企业扩张

  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也是新能源汽车出口行业竞争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如购车补贴、税收减免、充电桩建设补贴等,以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例如,欧洲议会提出“2026年在主要道路上每60公里至少设一个充电桩”,美国自2021年起以税收抵免支持充电基建。这些政策不仅降低消费者的购车成本,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接受度,还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随着消费者对环保和智能出行的需求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2025年3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4.3万辆,同比增长6.4%,环比增长21.2%。这种市场需求的增长促使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进一步加剧行业的竞争程度。

  技术与产业链优势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持续技术研发,在电池、电驱、电控等核心系统上实现关键突破,显著提升整车性能与安全可靠性。以动力电池为例,中国企业在高能量密度、快充倍率、长循环寿命等指标上持续领先。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到548.4GWh,同比增长41.5%。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409.0GWh,占总装车量的74.6%,同比增长56.7%。零跑汽车基于“电驱一体化”平台集成化优势,将整车的自研自造比例达到成本的65%。同时,中国已构建出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涵盖上游锂钴镍资源开发、电池材料制造、中游三电系统集成,到下游整车制造与出口通关服务,形成高度协同的产业生态。这些技术与产业链优势使得头部企业能够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行业集中度较高的竞争格局。

  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行业的竞争格局将持续演变,表现为行业集中度提升与市场结构分层并行发展。头部车企凭借强大的技术集成能力与海外本地化运营布局,占据出口主导地位;而中部企业则更多依赖渠道出海或聚焦新兴市场,形成梯队化分布。随着欧洲等主力市场强化本地制造比例、碳足迹与数据合规要求,行业从“成本驱动”逐步转向“品牌+合规+服务”综合能力竞争,未来出口市场将呈现“头部集中、区域分化、生态化运营”的趋势。

  ●新能源汽车出口行业竞争格局未来变化原因

  龙头企业市场份额持续上升,出口话语权增强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集中度正在进一步提升。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在全球市场中占到70.4%的份额。其中,比亚迪、吉利、奇瑞等企业,三强合力控制全球新能源市场36.3%的份额。这种集中度已形成明显市场垄断趋势,小型车企难以插入欧美及标准较高市场。同时,车企海外布局持续强化,2025年底前,预计有10%以上出口量将通过当地工厂交付,提升海外供应链与品牌本地化能力。这种产能外溢使头部企业海外议价权显著增强,小型车企难以形成有效抗衡。

  政策壁垒推动中国新能源车企多元化市场布局

  2024年7月5日起,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其中上汽被征收高达45.3%的关税。这一贸易保护主义举措显著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成本,削弱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然而,该政策也促使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积极拓展其他市场,推动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呈现显著增长态势。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超1,700万辆,预计2025年销量将超2,000万辆,占新车总销量的25%。在这一背景下,欧洲市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依然保持旺盛,这种市场需求的增长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集中度持续上升,头部企业掌握近50%全球市场份额,形成垄断趋势,挤压中小车企进入欧美高标准市场的空间。头部车企通过海外建厂强化本地化能力,提升议价权。反观中小企业则面临成本、合规双重压力,难以应对欧美贸易限制。国内产能过剩,行业出清趋势加速,预计60–70%中小企业将被兼并或淘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头豹研究院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上一篇:
重大利好来了!个人消费贷贴息落地,贴息1个百分点,每人可享受每家银行最多3000元补贴,消费贷是否会重新降到3%以下?
下一篇:
淘宝闪购:395个非餐品牌商家月成交突破百万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