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调发展结构 优空间规划——十堰以水定策书写水源地高质量发展答卷
发布时间:2025-08-12

  十堰,汉江中上游的明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这片被“中国好水”滋养的土地,既承载着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使命,也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双重考验。近年来,十堰锚定“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在产业转型中调结构,在城乡布局中优空间,蹚出了一条水源地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依水定产

  让产业转型有“绿”有“效”

  走进十堰北控再生能源公司,花草与流水交织成景。“这是垃圾处理后的再生水,没一点异味。”该公司总工程师王尧掬起一捧清水说。作为日处理600吨生活垃圾的“城市净化器”,该公司通过垃圾焚烧年发电量达1亿度,更对垃圾渗滤液“精雕细琢”——先除尽有机物和氨氮,再经膜法深度处理,让水质达到再生回用水标准。这些水用于生产和绿化,每年可替代4000吨自来水,节约水费20万元。

  同样“吸污除垢”却“洁如花园”的,还有郧阳区城关镇污水处理厂。作为十堰首座地下大型污水处理项目,它用“多级 AO生化池+矩形周进周出二沉池”工艺做生化处理,以“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滤池+臭氧接触氧化池”做深度净化,最后经紫外线消毒,将生活污水转变为达标“中水”。“就近回用于城市绿化、景观,还节省了专用中水管网投入。”该项目运营负责人王正欢说。

  水资源承载力是产业发展的刚性约束。十堰坚定告别依赖高耗水、高污染旧模式,让节水环保产业成为主角,对高耗水项目设立严格准入“红线”。

  在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北山鼎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当起100多家企业的“净水卫士”。该公司用“立体生态式生物净化+高级氧化”等20多道工艺处理工业废水,出水主要指标达地表水Ⅳ类标准,每年可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400吨、氨氮排放20吨。企业亦积极行动:东风锻造的智能节水系统,让车间循环水利用率超95%;东风商用车、赛力斯的工艺改造,实现生产用水“梯级复用”……

  一组沉甸甸的数据印证了转型发展的扎实成效:2024年,十堰城区万元GDP用水量降至8.43立方米,较全国平均水平低4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4.83立方米,低于全国均值50%。

  量水种植

  让农耕文明焕“新”增“彩”

  农业是用水大户,十堰按“水情”调“农情”,让耕种与节水共生共荣。

  在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这个“坝首第一村”的数字化智能温室里,叶菜、草莓、番茄工厂化生产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悬挂式可升降空中滴灌、立体上下移动种植技术,实现了从育苗到成熟全程由智能设备精准“掌舵”。“用水精准,蔬菜品质佳,不少顾客驱车几十公里前来采购。”基地负责人说,科技赋能让“好水”真正种出了“好效益”。

  丹江口市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内,滴润育苗技术大显身手。纵横交错的滴灌带构成一张“精准水网”,将水肥直接输送至烟苗根部,既保障生长需求,又减少了浪费。“过去是大水漫灌,如今一点儿不浪费。”基地技术人员算了一笔经济账:新技术应用后,每亩可节水30%。

  郧阳区的灌区现代化改造,则让“水脉”连通“田脉”。江北灌渠项目让该区谭家湾镇9个行政村实现“24小时按需灌溉”;安阳镇陈营村的智能灌区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流量、水位科学调配水源,实现节水20%以上。

  丹江口市石鼓镇将鱼的“家园”搬进“巨型水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陆基高位圆池、“零排放”圈养等现代渔业模式,使204万立方米的设施渔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聚宝盆”。

  我市成功获评为“全域生态低碳茶认证先行区”,成为全国唯一地市级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试点,让“水韵”浸润茶香。

  海绵城市

  让山水之城更“灵”更“秀”

  一场暴雨过后的十堰四方山生态公园南广场,地面洁净无积水。“奥秘藏在地下。”公园工作人员指向雨水收集系统——一个直径30米、深1.8米,容积约1200立方米的蓄水池;4条总长1200多米的 U形渠,将雨水引入沉砂池、经碎石层过滤后,最终汇入蓄水池。“过滤后的雨水用于浇灌花卉、喷泉景观,还可作为应急消防水源,年均可节水1700立方米。”工作人员说。

  城市建设中,水是激活生态的“关键棋”。我市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引领,在城市街巷间精心描绘“水润画卷”。北京路景观综合改造(示范段)、发展大道管廊绿化恢复项目通过铺设透水混凝土绿道,实现景观效果与海绵功能“双提升”;武当山机场郊野公园打造下沉式自然绿地,凭借起伏地形调蓄、净化雨水,既有效防范内涝,又增添景观之美。

  行走在茅箭区朝阳南路,非机动车道铺设透水混凝土,人行道嵌装新型砂基透水砖。“这种砖依靠微孔结构渗水,雨天路面不积水。”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工作人员介绍,“破损后能快速更换,可有效降低维修成本。”

  从工业废水循环重生到农田沃野精准滴灌,从海绵城市雨水巧妙利用到垃圾处理变废为宝,十堰以水为墨,在发展答卷上挥毫写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壮丽篇章,为水源区高质量发展留下生动注脚。

  四方山生态公园犹如一块巨大海绵,不断吸收雨水、涵养水源。(记者刘昆摄)

上一篇:
中国南山集团发行10亿元中期票据 利率2.22%
下一篇:
太平人寿高效完成公司首例基孔肯雅热理赔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