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尚未盈利的毫米波雷达“龙头”,冲刺IPO
发布时间:2025-08-12

  

  公募中国研究组|栗栗通

  编辑、统筹|莫蒂

  制作|栗栗通

  如果你对智能驾驶有些关注,一定会注意到毫米波雷达这个关键词。这种被称为“自动驾驶之眼”的感知设备,正在各类新能源汽车上加速普及。而在比亚迪的多款车型中,有一家低调的供应商,正悄悄崛起。

  2025年6月底,深圳承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冲刺“港股毫米波雷达第一股”。这家由两位前华为工程师创立的公司,在成立近十年后终于站到了资本市场的门口。

  2022至2024年,承泰科技营收从0.58亿元飙升至3.48亿元,三年暴涨超500%;2025年前4个月,其毫米波雷达销量更同比激增11倍,达到327.6万件。如今,承泰科技的毫米波雷达出货量跃居全国前三,93.6%的营收来自比亚迪,公司却陷入客户依赖与盈利困局中。

  风口、资本、技术与故事交织下,这家公司是如何起飞的?未来又面临哪些考验?

  技术奠基,创业10年成就国内第一

  承泰科技的故事起始于 2016 年。彼时,汽车智能化刚刚崭露头角,智能驾驶的核心技术成为行业追逐的焦点。创始人陈承文与周珂,都曾任职于华为,也曾一起在北京傲天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凭借对科技敏锐的洞察力,他们捕捉到智能驾驶的国产替代机遇,一拍即合,在深圳坪山区创办了承泰科技。

  创业之初,公司选择了一条不算“性感”的路径:做毫米波雷达。相较当时火热的激光雷达、摄像头方案,这项技术更像是智驾感知系统中的“补盲利器”。

  

  毫米波雷达,是通过发射30-300GHz频段的无线电波,实现对车辆周围目标距离、速度、方位的高精度探测。相较于摄像头易受光线干扰、激光雷达成本高昂的局限,毫米波雷达在雨雾天气和夜间环境表现稳定,且具备较高的性价比,目前已经成为L0至L2+级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传感器。

  但在当时,毫米波雷达市场基本被博世集团、大陆集团等国际巨头所垄断,国内企业涉足甚少,技术壁垒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横亘在前。陈承文与周珂知道,核心技术自研和平台化开发是安身立命之本,通过不断耐心、务实的技术选型,承泰科技迅速展现了技术锋芒。

  2017年,承泰科技成功发布首款前向毫米波雷达产品CTLRR-100,率先通过车规级AEC-Q100认证。2019年,正式推出适用于商用车型的前向雷达CTLRR-320。2020年,发布中国第一款(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第5代单SoC 4D前向雷达CTLRR-400。

  截至2025年6月,公司已形成7款量产型号,覆盖L0-L2+全场景,搭载于多款乘用车和商用车中。据灼识咨询报告,按照2024年出货量计算,承泰科技占据中国车载前向毫米波雷达市场9.3%的份额,位居国内第一;整体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份额达4.5%,位列中国市场第三。

  9成收入绑定比亚迪,是蜜糖还是枷锁?

  从产业趋势看,承泰科技所在的毫米波雷达赛道正处于高景气周期。

  灼识咨询预测,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将从2024年的291亿元增长至2029年的630亿元,年复合增速达16.7%;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98亿元增至2029年的27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2.9%。在智能驾驶加速渗透的背景下,毫米波雷达凭借全天候感知能力、成本可控、功耗较低等优势,正成为L2+及以上方案的“刚需配置”。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承泰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5765.1万元、1.57亿元、3.48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5%。毛利率亦逐年提升,从2022年的28.7%上升至2024年的34.03%。

  

  而这收入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比亚迪无疑是最大的推手。

  

  2022年-2024年,承泰科技来自客户A(即比亚迪)的收入分别为4720万元、1.43亿元和3.26亿元,占当年总营收的81.9%、91.3%和93.6%。换句话说,公司超九成收入来自这一个客户。

  承泰科技的雷达产品已被应用于比亚迪汉、唐、宋等多个车型,凭借与比亚迪的深度合作,承泰科技的出货量爆发式增长。

  2025年初,比亚迪发布全民智驾战略,天神之眼大规模上车,搭载承泰提供的雷达组件,截至目前,该系统的上车量已突破100万辆。2025年前4个月,承泰毫米波雷达销量达327.6万件,同比去年同期增长10倍有余。

  “绑定比亚迪”成就了承泰科技,但也埋下了隐忧。公司在招股书中坦言:若客户A终止合作或调整采购策略,将对业务和财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考虑到现有供货协议仅为期3年,一旦未来合作关系生变,公司将面临极大挑战。这意味着,未来承泰科技想要走得更远,必须拓展更多客户,分散业务风险。

  光鲜下的隐忧,危机中谋发展

  虽身处风口,承泰科技的财务状况却并不轻松。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公司分别亏损7917.4万元、9659.8万元和2176.8万元,三年累计亏损近2亿元。虽然2024年已实现经调整净利润1395.3万元(扣除可赎回优先股负债影响),但整体盈利能力仍然羸弱。

  与此同时,公司的现金流压力正不断加剧,应收账款也快速膨胀。

  截至2024年末,公司账上现金仅1587万元,而流动负债高达6.2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75%。应收账款及票据达1.21亿元,占当期总资产的四成以上。此前两年,公司现金储备一度跌至不足500万元,可谓“捉襟见肘”。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公司研发投入占比却逐年下滑。2022—2024年,研发开支为4609万元、6436万元和6189万元,分别占营收的79%、41%和18%。2025年前4个月研发费用率进一步下滑。

  

  目前,竞争对手正加速迭代,博世、大陆等国际巨头仍占据国内主要市场份额;华为、森思泰克(海康威视旗下)等国内强敌环伺;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在激光雷达赛道挤压毫米波雷达生存空间。承泰科技研发力度较为保守,这种“逆行业趋势”的操作恐有掉队风险。

  2025年4月,比亚迪宣布将供应商付款账期统一缩短至60天时,承泰科技或许能暂缓现金流之渴。但93.6%的客户集中度,始终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着比亚迪自研雷达装车量突破7万套,承泰科技的“备胎”危机日益凸显。

  技术护城河尚未筑牢,研发投入却逆势下滑,这场港股闯关,更像是与时间的赛跑。承泰科技需要证明的,不仅是“比亚迪供应商”的身份,更是离开超级客户后独立生存的能力——毕竟资本市场的耐心,永远比大客户的订单更易流逝。

上一篇:
人工智能医疗应用成效及发展趋势分析
下一篇:
鲁股观察 | 营收净利同比“双降”,万华化学披露半年报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