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赎回优先股考验银行资本管理能力
发布时间:2025-08-11

  资本是商业银行持续经营的本钱。资本不仅是扩张信贷的基础,也是应对风险损失的屏障。不过,近期A股上市银行掀起一股优先股赎回潮。兴业银行宣布赎回全部三期优先股并摘牌,规模合计560亿元。上海银行也于近日召开董事会议,审议通过全额赎回已发行的优先股。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银行在资本成本与管理能力间的平衡考量。

  2014年4月,《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关于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优先股可用于补充一级资本,且不得附回售条款。同年11月,农业银行发行首只优先股“农行优1”,票面股息率高达6%,开启了银行通过优先股补充资本的序幕。彼时,优先股作为资本补充的创新工具,有效拓宽了银行融资渠道,助力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为支持实体经济奠定了资本基础。

  从属性看,优先股介于股债之间,股息率固定且优先于普通股派息,但不参与公司分红。由于早年市场利率较高,银行发行的优先股股息率普遍在5%至6%区间,虽成本不菲,却因风险较低受到投资者认可。据数据,2014年以来A股上市银行境内优先股累计发行规模约8371.5亿元,成为资本补充的重要力量,也是上市公司优先股的主要发行主体。

  如今银行主动赎回优先股,核心动因在于成本优化。近年来,市场利率持续下行,早年高股息率发行的优先股,在当前市场利率和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走低的背景下,成为银行沉重负担。以兴业银行为例,2024年该行优先股股息支出达25.97亿元。即便部分银行在股息率调整期将利率降至4%以下,但仍高于新发债券成本。在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赎回高成本优先股成为降低经营压力的必要选择。

  另一重要因素是永续债的替代效应。作为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工具,永续债不仅发行成本更低(如中国银行7月发行的300亿元永续债前5年票面利率仅1.97%),且审批流程更简洁、税收成本优势更明显,已逐步取代优先股成为资本补充的主流方式。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商业银行永续债发行规模达4882亿元,远超去年同期,进一步挤压了优先股的存在空间。

  需注意的是,赎回优先股对银行资本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根据监管规定,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需达7.5%以上,系统重要性银行要求更高。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但部分上市银行已逼近监管底线,不可盲目跟风赎回。

  因此,银行需立足自身资本实力理性决策,一方面,在利润转增内源性资本补充受限的情况下,应持续拓展IPO、配股、定向增发、可转债、永续债、政府债等外源性渠道,筑牢资本防线;另一方面,转向精细化资本管理,压降高资本占用业务,发力中间业务提升资本回报率,走集约化发展之路。

  优先股赎回潮既是银行应对成本压力的主动调整,也是行业资本管理能力的试金石。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唯有平衡好成本控制与风险抵御,才能实现资本效能的最大化。

上一篇:
西藏好物加速接入全球大市场
下一篇:
中国再保(香港)发布大湾区跨境医疗创新产品方案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