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YU7销量公布!小米汽车“冰火两重天”
发布时间:2025-08-11

  7月的中大型SUV销量榜单一出炉,整个汽车圈有点要变革的意思。

  前十名里,自主品牌强势占据9席,而且清一色是电动车。

  唯独宝马X5以第五名的成绩勉强挤入,成为外国品牌最后的倔强。

  格局剧变,属于自主电动车的时代,真的呼啸而至了。

  理想破万,小米紧随其后

  理想L6以14830辆的销量稳坐冠军宝座,也是当月唯一销量破万的车型。

  零跑C16紧随其后卖出6586辆,理想L7则以6237辆位列第三。

  在这些熟悉面孔中,小米YU7的表现堪称惊艳。

  作为小米首款SUV,6月底上市时一小时就狂揽近30万台大订单。

  7月6日刚启动交付,首月就斩获6042辆销量,直接冲进第四名。

  

  ▲图源:微博

  不少车主晒单时提到,YU7的后备箱掀背设计装婴儿车、露营装备特别顺手;

  底盘过减速带时的扎实感也十分稳重。

  但也有人吐槽,车机偶尔卡顿,无线充电区域在夏天温度非常高。

  更离谱的是,现在下单要等到明年夏天才能提车,53-56周的交付周期,足以让不少心急的消费者抓耳挠腮。

  岚图FREE和问界M7双双以4273辆并列第六、七位,问界M7新款9月上市的消息让不少人攥紧了钱包。

  智界R7以3950辆排第九,26.8万起的预售价虽有配置升级,但性价比总让人觉得差点意思。

  燃油车阵营则尽显颓态,除了宝马X5还能撑撑场面,大众途昂、丰田普拉多这些曾经的"街车",每月销量只剩一两千台,明显跟不上电动化的脚步了。

  就在YU7一路高歌猛进时,同门兄弟SU7却在二手车市场摔得很惨。

  

  ▲图源:微博

  还记得雷军在微博上高调宣布SU7一年保值率88.91%、力压特斯拉的风光。

  现实却给了车主们沉重一击。

  曾经被黄牛加价6万疯抢的SU7Ultra,如今二手收购价暴跌至46万元,比52.99万的原价跌了12%。

  首批车主提车刚一个月,12万就蒸发了,相当于每天亏掉一部最新款手机。

  南宁二手车市场里,一辆仅跑3700公里的SU7标准版标价21.98万,几乎贴着21.59万的新车指导价卖。

  要知道,正常准新车少说也得比新车便宜2万,而选装了碳纤维风道盖的SU7Ultra车主更惨;

  58.39万落地的车,现在挂牌直接亏超12万,这亏损速度让人心疼。

  YU 7香饽饽,SU 7滑铁卢

  形成刺眼对比的是,刚上市一个月的YU7在二手市场反而成了香饽饽,加价1-6万都有人抢。

  北京一位车主的YU7Max版才开50公里,加价3万转手秒成交,这热度让SU7车主看了直叹气。

  这种"一冷一热"的背后,藏着小米产品策略的隐忧。

  SU7Ultra因软件限速问题,高速动力表现大打折扣,而YU7Max不仅配置拉满,还能更快提车。

  有试驾过两款车的消费者直言:"花53万买个限速的电动跑车,还不如35万买辆配置齐全的家庭SUV,关键是不用等三个月煎熬。"

  其实SU7刚上市时也曾风光无限,首月二手车商抢着高价收车,"零公里加价3万"的场面还历历在目。

  可短短90天,保值率的光环就从SU7Ultra转移到YU7身上,这反转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更让车主愤怒的是,官方宣传SU7是"最保值新能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报告也显示其保值率第一,但二手车商实际收购价却跌了12%。

  

  ▲图源:有驾

  这种"数据好看,钱包受伤"的反差,让不少人质疑宣传的真实性。

  "感觉被小米背刺了",这是SU7Ultra车主社群里最扎心的吐槽。

  第一批车主冲着"最保值"下单,如今成了最大受害者。

  有车主在论坛晒出购车合同和二手车报价,新车落地就亏6-7万,相当于一个月工资凭空蒸发。

  更气人的是SU7Ultra的碳纤维前舱盖,官方宣传能高效导流气流,车主拆解后却发现所谓"双风道"只是装饰,4.2万的选装费成了明晃晃的智商税。

  小米的处理方案更让人寒心:未交付车主得重新排队等30-40周,已提车的只给2万积分补偿。

  现在已有300多位准车主要求无损退车,信任危机像潮水般蔓延。

  表面看是YU7太火抢了风头,实则是小米内部产品定位撞了车。

  YU7 Max搭载三激光雷达、智能驾驶系统和豪华内饰,配置全面压制SU7 Ultra。

  更关键的是YU7能"现提",而SU7 Ultra还要等三个月以上。

  消费者"买新不买旧"的心理,让SU7 Ultra的溢价泡沫瞬间破灭。

  自家产品互搏,产能跟不上了

  有行业分析师直言:

  "小米想靠YU7造爆款,结果把SU7Ultra变成了牺牲品。本该撑场面的旗舰车型,反而被自家性价比车型拖了后腿。"

  SU7主打性能操控,YU7侧重空间实用,本该各走各路,却在28万-30万价格区间狭路相逢,让消费者犯了难。

  这种定位冲突,说到底还是小米造车经验不足,没能分清目标用户。

  不过小米入局造车也就这几年,出现这样的问题或许也算成长的代价。

  YU7的热销也暴露了产能短板。

  

  ▲图源:微博

  虽然上市3分钟大定破20万台,但工厂产能跟不上,标准版交付周期超50周,Max版最快也要等33周。

  这给了黄牛可乘之机,倒卖订单、二手加价成了潜规则,甚至有车主提车后租车创收,日租金高达1万元。

  而SU7交付周期同样漫长,部分车型要等半年以上,这磨人的等待让不少消费者打了退堂鼓。

  面对产能压力,小米二期工厂预计8月投产,年产能15万辆,但实际见效还需时间。

  竞争对手可没闲着,蔚来、极氪等品牌针对YU7准车主推出退订补偿,想趁机挖墙脚。

  小米虽然在优化供应链、扩招工人,但短期内交付压力难缓解,这给了对手可乘之机。

  这场风波给整个新能源行业敲了警钟: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不再为品牌或性能盲目买单,更看重实际使用价值。

  就像网友说的:"花35万买辆好用的车,为啥要花53万买个半成品?"

  这说明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已从单纯性能比拼转向综合体验较量,智能驾驶、空间实用性、交付周期都成了关键分。

  对小米来说,当务之急是重建用户信任。

  雷军在微博回应会加快SU7 Ultra软件更新解除限速,但车主们并不买账,毕竟保值率的变化骗不了人。

  有车主建议小米学苹果搞回购或换购优惠,弥补老用户损失。

  但更重要的是,小米得重新梳理产品线,明确各车型定位,避免自相残杀,同时提升产能和供应链管理,让消费者不用等得心力交瘁。

  从YU7的热销到SU7的困境,小米汽车的"冰火两重天",不止是自家兄弟的内斗,更暴露了新能源市场的残酷真相。

  在自主电动车全面崛起的浪潮中,光靠营销和热度走不远。

  只有踏踏实实做好产品、理顺策略、保障用户体验,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上一篇: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黑龙江监管局关于王怀波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 分行副行长任职资格的批复
下一篇:
建行天津自贸分行贻成豪庭支行与公积金管理中心塘沽管理部联合开展助企惠民业务宣讲活动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