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2万亿徽商银行掌舵人空缺:严琛跨省履新,发展隐忧频现
发布时间:2025-08-11

  “8月8日,徽商银行公告表示,在原董事长严琛于日前因工作调动辞任,为确保战略委员会和风险委员会工作平稳衔接,由行长孔庆龙代为履行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职责。”

  这位掌舵徽商银行四年的“破局者”正式与老东家挥别。回顾其任期,严琛终结了该行三任董事长接连落马的“魔咒”,带领这家曾深陷股权纠纷、内控失效、不良高企等负面漩涡的城商行实现总资产突破2万亿元的跨越。然而,在规模扩张的背后,是该行息差持续收窄、个人贷款风险有所抬头、A股上市搁浅以及资本补充持续承压。

  目前,这家万亿规模城商行的接棒者人选尚未可知,但徽商银行在持续扩张中如何破解盈利增长瓶颈、扭转息差收窄态势、补充资本充足率短板、加快A股上市进程等课题已摆在台前,等待新掌舵者给出答案。

  01

  —

  曾陷董事长落马“魔咒”

  徽商银行发布公告显示,原董事长严琛已于7月31日辞任该行董事长、执行董事及战略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人事提名与薪酬委员会相关职务,为确保战略委员会和风险委员会工作平稳衔接,经各自委员会过半数委员推举,在主任委员空缺期间,由执行董事、行长孔庆龙代为履行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职责,非执行董事卢浩代为履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职责。

  公开资料显示,严琛的离任缘于工作调动。7月31日,河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人事任免,决定任命严琛为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这也意味着他正式挥别服务四年的徽商银行,奔赴新的岗位。

  严琛,1972年8月出生,湖北襄阳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曾任国家开发银行综合计划局计划处正科级行员,国家开发银行党委宣传部综合处副处长,国家开发银行信用管理局评级方法与标准处副处长,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局副局长,安徽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池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宣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宣城市委副书记,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安徽省融资再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等职,于2021年4月履新徽商银行党委书记,后获任该行董事长。

  值得一提的是,严琛此次跨省履新也被业界视为其终结了徽商银行此前三任董事长“落马魔咒”的负面形象。

  徽商银行治理危机在戴荷娣、李宏鸣和吴学民三任“落马”董事长任职期间均有所不同,但都指向了内控失效。

  戴荷娣是徽商银行首任董事长,在其任职的2005年至2008年间,该行形成“家族化+一言堂”的治理模式,银行信贷通道沦为私人资金池,其家人购房、留学、炒股等支出均通过违规信贷操作解决。同时,党委会、董事会、贷审会“三会合一”,决策流程形同虚设,“批条子”即可放贷的工作模式彻底架空了内控机制。最终,戴荷娣于2022年因受贿罪被判12年,违纪金额达1.4亿元。

  2013年7月,李宏鸣担任徽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由于缺乏金融风控经验,导致其盲目押注基建与房地产项目,甚至为同乡企业开辟“48小时特批放款通道”,通过利益输送受贿2600余万元,最终其因受贿罪被判14年6个月。

  吴学民在2017年至2021年担任董事长,2022年3月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有关部门立案调查。2022年11月被“双开”,通报指出其“三观极度扭曲,贪欲极度膨胀”“靠金融吃金融”,构成严重职务违法并涉嫌受贿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

  在三任董事长“落马”的背后,是徽商银行数年内陷入了一系列负面漩涡。

  首先是股东“中静系”与杉杉集团121亿元股权交易拉锯5年,导致公司股权长期冻结。2019年8月,“中静系”拟将所持徽商银行14.32%股权(19.77亿股)作价121亿元卖给杉杉集团,此后杉杉集团在支付48.9亿元后便无力结清尾款。因此,双方对簿公堂导致2.25亿股股份被司法冻结,交易搁浅至今。

  而这也成为徽商银行A股上市的最大障碍。2015年该行A股IPO便开始启动,2018年6月发布《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拟发行不超过15亿股。2019年6月,经2018年度股东大会批准,A股发行方案正式生效并随即启动上市辅导备案,由此进入“辅导期”。不过由于股权纠纷、治理风险等因素导致该行至今仍卡在辅导期,进退维谷。

  同时,由于内控失效导致该行贷前调查、同业授信等多环节违规,因此屡收监管部门开出的罚单。比如在2024年10月18日,徽商银行合肥宁国路支行因流动资金贷款贷前、贷后管理不到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罚款550万元。

  内控失效之下,该行不良贷款率曾在2020年达到1.98%。2015年至2024年期间,徽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15年的0.98%,骤升至2020年的1.98%,此后逐渐回落,2024年降至0.99%,基本上和2015年持平。

  其中,房地产业曾是徽商银行不良率最高的板块之一,2023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金额为25.41亿元,不良贷款率达到7.33%。此后在2024年,经过全年大额核销、重组、转让等处置,房地产业不良余额降至3.98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1.08%。

  2万亿徽商银行掌舵人空缺:严琛跨省履新,发展隐忧频现

  (数据来源:徽商银行2024年年报)

  值得一提的是,在“退金令”叠加盈利预期不佳等多重因素,徽商银行股权也遭到中粮系、马钢集团等央企股东集中挂牌出售,然而却陷入无人接盘的尴尬境地。

  2024年3月起,中粮集团及中粮生物两次挂牌拟出清合计0.56%股权,底价2.43亿元,但因无人出价多次延期,低价也一降再降。2024年6月,马钢集团挂牌175.99万股(股权占比0.0127%),底价1571.6万元,已两次延期,至今仍在挂牌。

  02

  —

  规模高歌猛进亟待“补血”

  自2021年4月掌舵这家万亿规模城商行以来,严琛逐渐带领这家深陷负面舆论漩涡的银行走出“阴霾”。

  2024年年报是严琛交棒前的最后一份“成绩单”,当年徽商银行也是首次站上2万亿元台阶。报告期末,该行的总资产规模为2.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49%。其中,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1.14万亿元和1.0万亿元,增幅达11.65%与14.64%。2025年延续这一扩张节奏,徽商银行的正面盈利预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的资产规模已突破2.25万亿元,半年再增11.8%。

  在资产规模高歌猛进的同时,该行的盈利逐渐陷入“低波”增长。2024年营业收入371.28亿元、净利润159.17亿元,分别增长2.10%和6.18%;2025年上半年预告显示,该行的营业收入211亿元、净利润93亿元,增速亦维持在2.2%和3.8%的低位。此外,净息差继续下行,2024年为1.71%,较上年收窄17个基点。

  需要注意的是,该行2024年净利润保持增长的原因除了盈利资产规模增长外,主要得益于金融投资收益大增。2024年该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85.38亿元,同比增加11.68%,其中金融投资净收益为21.05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45.65%。

  作为银行传统业务支柱的利息净收入则在减少。2024年该行的利息净收入为285.91亿元,同比减少1.29亿元,降幅0.45%。其中,规模增长带动利息净收入增加36.02亿元,利率变动导致利息净收入减少37.31亿元。2024年净利差为1.49%,净利息收益率为1.71%,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6个基点和17个基点。

  资产质量方面,该行的整体不良贷款率由2023年的1.26%继续下降至2024年的0.99%,拨备覆盖率升至286.47%;2025年6月末,该行的不良率进一步降至0.98%,拨备覆盖率约为289%。

  值得一提的是,徽商银行2024年不良贷款率快速下降至0.99%的背后是当年“大批量”处置。2024年全年累计处理不良资产158.8亿元,其中常规核销69.02亿元,不良贷款重组9.42亿元,批量转让7.02亿元,不良资产证券化3.29亿元。这种大规模核销使得不良资产实现“出表”,或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真实风险,让不良率下降的实际成色打了折扣。

  实际上,在贷款细分结构中,个人贷款率有所上升。2024年个人贷款总额为2979.54亿元,占贷款总额比例由2023年的29.37%微增至29.73%。期间,个人贷款不良率由2023年的1.13%攀升至1.51%,不良贷款金额则由29.37亿元上升至44.99亿元。此外,关注类贷款规模由2023年的70.18亿元上升至113.74亿元,占总额比例由0.80%上升至1.13%。

  资本充足指标方面,2024年该行资本充足率13.72%,一级资本充足率11.4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83%;进入2025年,该行资本充足指标有所下滑。一季报末,该行资本充足率13.35%,一级资本充足率11.09%,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58%。

  2万亿徽商银行掌舵人空缺:严琛跨省履新,发展隐忧频现

  (数据来源:徽商银行2024年年报)

  三项指标均高于监管要求的最低资本充足率≥10.5%、最低一级资本充足率≥8.5%、最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7.5%,但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202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三项资本充足率行业平均值分别为:资本充足率15.28%、一级资本充足率12.18%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70%。

  这也意味着在资产规模持续扩张的背景下,徽商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依旧存在。尽管在2024年11月,徽商银行已发行100亿元永续债用于补充一级资本充足率,但后续扩张还需补齐更多“弹药”。

  整体来看,严琛留下的最后一张“年报”与2025年中报预告显示,徽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在持续稳步增长,并且通过多种措施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回落至2015年的水平。但也需要注意到,该行的盈利增幅逐渐陷入疲软,息差持续承压导致传统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下滑。此外,该行个人贷款风险有所抬头,后续仍值得关注。

上一篇:
“小麦生产全程无人化作业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中期现场会在黑龙江召开
下一篇:
纳微半导体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达1450万美元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