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无人驾驶巨头格局变迁:滴滴曾陷百亿造车黑洞,最“精明”的是马斯克
发布时间:2025-08-11

  沉寂已久的Robotaxi赛道,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被投下几颗“炸弹”。

  6月22日,特斯拉在奥斯汀开张Robotaxi业务。受邀用户只需要花费4.2美元,就能在限定区域内体验由量产Model Y提供的(主驾)无人驾驶出行。

  一天后,国内也有大动作。宁德时代、蚂蚁集团和哈啰出行联手成立合资公司,目标直指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与落地。

  7月初,百度萝卜快跑和全球出行巨头Uber达成战略合作,布局数千辆无人驾驶汽车接入Uber全球出行网络。

  8月4日,百度萝卜快跑又牵手网约车平台Lyft,计划明年在德国和英国部署第六代无人车。

  表面看,是巨头们各自为战,但串联起来,就能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经过多年“野蛮生长”,Robotaxi行业已经悄然完成了第一轮淘汰和出清。过去那种小公司单打独斗,靠几辆测试车死磕技术的草莽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竞争,不再是某一玩家的独角戏,而是一场需要紧密配合的“团队战”。

  这个团队由三部分构成:技术大脑(自动驾驶技术提供方)、钢铁躯干(整车提供方)和服务网络(运营平台),形成“铁三角”。

  自动驾驶技术提供方,国内有大家熟知的百度Apollo、小马智行,国外有Waymo,他们为Robotaxi注入“灵魂”——自动驾驶技术是否足够安全可靠,就看技术提供方负责的感知、决策和控制算法的质量是否过硬。在整个Robotaxi生态链中,他们是生态链的技术引擎。

  整车提供方这个角色主要由车企承担,这其中有和Waymo合作的吉利,和百度Apollo合作的江铃汽车,和小马智行合作的丰田等,他们的任务是为自动驾驶量身定做低成本、高可靠的车辆和车队。

  平台运营方,则是最终触达用户的终端,负责车辆调度、订单匹配、支付结算、日常运维等繁杂琐碎的工作。国内的滴滴、国外的Uber就是典型代表。他们手握庞大的用户流量和成熟的运营体系,是服务落地和盈利的关键。

  一个行业的普遍共识是,Robotaxi要跑通盈利模式,至少需要数万至数十万辆的规模。但现实是,全球范围内的Robotaxi数量至今仍未突破万台,这意味着其距离真正的商业化落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而在目前这个生态链中,每家公司可以扮演一个或多个角色,扮演角色越多,责任越大,负担越重。如何平衡这份“轻重”,是接下来每个Robotaxi领域的玩家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Waymo与特斯拉,“大包大揽”与“举重若轻”

  在主流自动驾驶科技公司中,出身于谷歌Alphabet自动驾驶项目的Waymo是大包大揽“重”模式的典型代表。这种“重资产”模式体现在技术路线和商业生态的双重深度布局上。

  技术层面,Waymo是坚定的“多传感器融合”派。

  其Robotaxi都搭载包括激光雷达在内的数十颗感知硬件,力求打造360度无死角的铁桶阵。甚至在早期,由于市面上缺乏符合需求的激光雷达,Waymo还自主开发了短、中、长三种类型的激光雷达。即便后来将生产环节外包,Waymo仍牢牢掌控光学设计和芯片等核心知识产权。

  运营上,Waymo也追求“全须全尾”的绝对控制。

  2018年,Waymo推出全球首个商用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平台Waymo One。通过该自营平台,Waymo独家掌握了包括用户出行、车辆运行和高精地图在内的全维度数据,加以数据挖掘,为算法持续优化提供燃料。

  直到2022年后,Waymo才和Uber这样的第三方平台进行深入合作(之前仅有小范围试点),但其业务核心始终是自主运营的Waymo One。

  对于需要海量资金和资源投入的整车制造,Waymo同样跃跃欲试。

  从早期采购捷豹路虎和雷诺-日产-三菱的车来改装,到最近宣布和知名汽车供应商麦格纳合作建厂生产定制车型,Waymo正在将“软件+车+平台”全生态都纳入囊中。这种“重技术+重资产+重运营”的全栈模式虽然确保了绝对的掌控力,但也意味着巨大的负担——Waymo需要同时应对技术研发、车辆生产、平台运营等多重挑战。若不是背靠Alphabet的雄厚财力,这种重资产模式恐难维系。

  然而,即便是科技巨头也难以规避不可预知的风险。据媒体报道,今年6月的洛杉矶暴乱中,至少有5辆Waymo Robotaxi被纵火焚烧,此次事件可能给Waymo造成超过60万美元的损失。

  同样是“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特斯拉手上也牢牢攥着“软件+车+平台”全链条,甚至连车都是自己造的。但特斯拉和Waymo的商业模式却是两个极端——相比Waymo实打实的“肉身抗鼎”,特斯拉则是“轻装上阵”的标杆。

  特斯拉这种手握一切却“身无重物”的核心有二。

  一是自动驾驶技术路线,极轻。特斯拉Robotaxi直接采用量产版Model Y。这意味着特斯拉依靠8个摄像头和1颗自研芯片能够完成自动驾驶任务。

  这套纯视觉方案的成本不仅远低于激光雷达方案,还能借助Model Y稳定的百万年销,持续提升议价能力,摊薄制造成本。

  二是车队资产模式,也极轻。马斯克信誓旦旦画饼称,未来特斯拉车主可以把自家车接入特斯拉网络,在空闲时出去跑活儿“补贴家用”。

  特斯拉车主为此兴奋不已,却没细想这其实是马斯克的“精明算盘”:硬件成本由车主掏钱。撇开购车成本,6.4万元人民币的FSD堪比Robotaxi上岗培训费;运营成本由车主负责。车辆充电、清洁、维护等日常保养任务,直接转嫁给了车主;扩张车队的成本更是趋近于零,马斯克只需要振臂一呼,现存的特斯拉私家车都将是潜在的Robotaxi车队增量,特斯拉并不需要为此付出额外资源。

  特斯拉这种“物理上造车,商业上无车”的做法,本质上是对资产所有权和成本承担主体的转移。

  当然,也不是全盘转移。

  去年10月特斯拉推出的Cybercab,大概率会组成Robotaxi专用车队,作为运力保障和运营状态的观察对象。只是其低至3万美元的售价,让自有车队这个“重资产”也“轻盈”了不少。

  至于更多的FSD车主们,则成为“自带干粮的兵”,特斯拉只需要在幕后操控,提供服务平台运营调度,就能坐享高额服务分成——瑞银分析该模式的利润率可能高达92%。

  国内头部玩家:轻重结合,成本大降

  相比Waymo和特斯拉两种较为极端的生态组合,国内的头部玩家走的是“轻重结合”的中庸之道,展现出独特的商业智慧。

  技术上,国内企业普遍采用“多传感器融合”路线。如小马智行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硬件就包括9颗激光雷达、14颗摄像头、4颗毫米波雷达,以及4颗麦克风、2颗涉水传感器和1套碰撞传感器,在安全冗余方面不输Waymo。

  但在具体做法上,国内企业更务实——优先选用成熟车规级供应链产品,而非重复自研。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英伟达的Orin芯片,舜宇光学的摄像头,这些应用于乘用车市场的零部件,被频繁复用在Robotaxi上。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节省了自研的巨大投入,避免“重复造轮子”,又能借力供应链规模化制造和技术降本增效,使Robotaxi BOM成本持续下探。

  目前,小马智行第七代车型成本已接近28万元,萝卜快跑第6代更低至20.46万。虽然和特斯拉Cybercab 3万美元(约21.6万人民币)的价格略有差距,但和Waymo相比,依然展现出显著的性价比优势。

  (图表来源:车东西)

  在车队资产模式的设计上,国内玩家亦深谙合作之道。除了早期自购少量整车做改装进行技术验证外,他们对自有车队并无执念,更看重控制权,而非所有权。

  小马智行CEO彭军曾明确表示“不追求庞大的自有车队”,他们选择和丰田、广汽丰田成立合资公司,再由合资公司持有车队实体资源的方式,达成既分摊风险,又通过高持股行使主要控制权的目的。

  同样的,百度选择和多家车企合作生产车辆。宝马、奇瑞、比亚迪、林肯、北汽、江铃新能源等车企都曾经或正在为百度Robotaxi制造“钢铁身躯”,但车队所有权归属专门设立的萝卜运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百度并不直接持有,避免了直接承担庞大的车队购置和维护成本。

  运营生态方面,国内头部玩家的思路也很清晰:小样(短期)自己做,批量(长期)找伙伴。

  早期,小马和百度都选择自建平台(APP或微信小程序等),花大力气做品牌推广、活动补贴,从零开始积累用户,为的是打磨服务流程,积累核心数据。

  长期,则积极接入成熟第三方平台(如百度直连Uber、小马入驻曹操出行),直连数以亿计的活跃用户,省时省力,快速获客。车辆日常维护等工作也选择合作外包(如百度与途虎合作汽车机修业务),确保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管理成本。

  这种“技术借力、资产共享、运营协同”的商业模式,既保持了关键环节的掌控力,又通过合作协同完成了资源调配,分担了风险,在技术创新与商业落地间找到了动态平衡点。

  福特、通用、大众都相继“败”给了Robotaxi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无论是科技公司、车企还是平台巨头,都曾不甘于固守本位,纷纷尝试跨界扩张,试图上下通吃。然而,Robotaxi的魅力有多大,路上的坑就有多深。

  车企,是最先尝试“出击”的一方。

  作为产业链里天然的重资产拥有者,不少车企巨头都曾信心满满地认为,凭借自身在乘用车领域的深厚积累——成熟的智驾技术研发背景、强大的生产制造体系、高效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对整车定义的深刻理解以及直达消费者的市场渠道,攻克L4自动驾驶技术并主导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只是时间问题。

  一个未宣之于口的期待是,一旦拿下L4技术高地,不仅能抢占未来出行市场,更能将其“降维”反哺到乘用车板块,从而带动销量增长和盈利提升,实现“技术+商业”的双重突破。

  冲着这个“一举两得”的美好蓝图,车企纷纷投身自动驾驶攻坚战。

  2017年,带着谷歌和Uber自动驾驶技术基因的Argo AI,分别拿到了福特汽车和大众集团10亿美元和26亿美元的投入。

  随后,Argo迅速扩张,从20人猛增到2000人,雄心勃勃地计划2021年卖自动驾驶车,2022年推Robotaxi和无人货车。

  然而,研发的烧钱速度远超福特和大众的预期。福特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受Argo AI拖累,导致其单季度净亏损8亿多美元。面对巨额持续投入却看不到清晰的盈利前景,两大车企选择止损退出,Argo AI黯然关闭。

  类似的剧情也在Cruise身上重演。

  通用汽车在2016年以10亿美元收购Cruise,随后吸引了软银、本田、微软等巨额投资,估值一度高达300亿美元。Cruise一跃成为当时自动驾驶领域的明星团宠,风头无两。

  但2023年,Cruise无人车接连发生严重事故,包括集体趴窝、撞消防车、挡救护车,甚至拖拽碾压行人,引发公众强烈质疑和监管重罚(运营资格被吊销)。

  最终,通用汽车在2024年决定停止投资,尚未盈利的Cruise无奈停摆Robotaxi业务,团队并入母公司,转而为通用研发L2级智驾“Super Cruise”了。

  福特、通用、大众——这些制霸全球汽车行业多年的满级大佬,在试图跨界主导Robotaxi技术研发和运营时,都踢到了铁板。

  Argo的巨额亏损和关停、Cruise的信任危机和停摆,都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对于绝大多数以“生产和销售”为主业的车企而言,高阶自动驾驶技术和商业化运营,都是全然陌生的领域,并非其传统优势所在。与其冒险出击,不如专注于自身最核心的竞争力——高效、可靠、低成本地造好坚实“躯干”,或许才是更适合他们的位置。

  Uber、滴滴退出造车,平台回归“卖铲人”

  处于生态链下游的平台巨头,同样怀揣技术自主的梦想。

  作为全球最大的网约车平台,Uber早在2015年就砸重金自建团队,想打造自有Robotaxi车队,确保自身在出行服务领域拥有可持续的绝对地位。

  然而,向上冲的路同样充满荆棘。

  2018年3月,Uber一辆处于自动驾驶测试模式(有安全员)的车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市撞死一名行人。此事件导致Uber自动驾驶路测资格被吊销,研发大幅降速。

  以交易抽成和增值服务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出行平台,很难支撑长周期、高投入的硬科技研发。巨大的安全压力、高昂的研发成本和漫长的商业化前景,迫使Uber在2020年将整个自动驾驶部门以约4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自动驾驶公司Aurora。

  国内巨头滴滴的自动驾驶之路同样坎坷。

  2020年,滴滴打算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秘密启动了代号为“达芬奇”的造车项目,开发15万级大众化车型,意图将其打造成深度适配自家自动驾驶技术的Robotaxi,实现“技术+车辆+平台”的全栈闭环,甚至喊出了2024年实现量产的口号。

  然而高光时刻来去匆匆。2021年,刚刚登陆纽交所的滴滴遭遇监管风暴,暂停新用户注册,APP全网下架,这对依赖用户增长和数据驱动的滴滴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面对严峻的监管压力和上市后蒸发超80%的股价崩盘,滴滴断臂求生,全面收缩非核心业务,自动驾驶优先级下降,“达芬奇”造车项目实质搁浅。

  到了2023年,在造车“数百亿黑洞”的压力下,滴滴最终决定将智能汽车业务以约58.35亿港元(7.44亿美元)出售给小鹏汽车。至此,滴滴自建Robotaxi车队和专属车辆的梦想彻底画上句号。

  

  在为自己的野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出行平台意识到,自身最擅长的还是连接用户与服务、匹配需求与运力这种轻资产运营模式。用户并不关心背后的技术供应商是谁,又是谁提供了Robotaxi车队,他们只需要知道,通过自家的平台,像叫普通网约车一样操作来召唤Robotaxi就行了。

  平台不再试图成为自研硬核技术的“掘金者”,而是回归专注平台运营的“卖铲人”。

  目前,Uber开放平台已经相继接入了Waymo、Wayve、Motional、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在内的超过18家自动驾驶公司的服务。

  这种开放策略让Uber几乎不用新增成本,就能快速在美国、欧洲、中东等关键市场铺开Robotaxi服务,大大降低自身资产风险的同时,也为合作的技术公司提供了宝贵的真实运营环境和可观的用户流量。

  类似的,滴滴在放弃全栈闭环的“幻想”后,也转向平台整合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其在国内市场无可比拟的优势:海量的用户基础,对复杂多样的出行需求的理解,以及高效的调度算法,积极与广汽埃安、比亚迪等车企及技术方案商合作,为未来Robotaxi服务的接入做好准备,专注做好“桥梁”。

  往回看,通往Robotaxi时代的道路是一场“望山跑死马”的消耗战,拖垮过小公司,也埋葬过大企业。复盘过往,技术瓶颈无法突破、资金黑洞难以为继、安全事故磨灭信任、盈利前景太过渺茫,任何一个原因都能成为参与者们的“阿喀琉斯之踵”。

  纵观Robotaxi发展史,Waymo和特斯拉是唯二走全栈闭环路线,并且还健在的玩家。但Waymo的精致掌控和特斯拉的取巧众包,都有其特殊背景和成因,难以被其他企业简单复制。

  对于大部分参与者来说,“吃独食”的风险太高,在波动中识别自身核心优势、在生态中找到最佳定位,与伙伴携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或许是更接地气、更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当然,回归自己擅长的领域,并非偏安一隅,也不是固步自封。如何在整个“技术+车辆+平台”的生态链上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每个参与者下一步都要思考的问题。

  不管怎样,当巨头们从激进扩张转向理性协作,把“团结就是力量”和“术业有专攻”发挥到极致,Robotaxi才算是真的渐行渐近。

上一篇:
金融活水润黔中 中信担当谱新篇——中信银行贵阳分行绘就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金融长卷
下一篇:
研报掘金|中金:下调小米目标价至70港元 维持“跑赢行业”评级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