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短剧成电商“续命药”:京东百万年薪抢人,美团拼多多已杀红眼
发布时间:2025-08-11

  电商的流量焦虑,已经烧到了短剧圈。

  前不久,京东突然甩出最高年薪140万的招聘广告,专门找短剧内容运营和策略运营,同时,在APP里还悄悄上线了短剧频道。

  实际上,在短剧领域,京东在大厂中算是后来者。淘宝早就抛出“百亿淘剧计划”,用超10亿流量砸出一批品牌定制剧。

  拼多多则升级“多多有好剧”分账政策,单部剧结算金额动辄破百万;

  美团更直接,把短剧和外卖联系到了一起,剧情到关键处弹出下单按钮,让你边追剧边点外卖。

  这一波操作背后的共同背景是,互联网大厂们用户增长停滞、获客成本飙升。CNNIC数据显示,中国网购用户9.74亿,2024年增长率只有6.5%,比2019年的16.5%直接腰斩。广告花得越来越多,新用户却越来越少。

  所以,短剧成了他们眼中的“续命药”。可问题是,这药并不好配,剂量不对、入口太硬,观众立刻弃剧。

  01、京东高薪“挖墙脚”

  京东这次拿出超高规格,来短剧行业里“挖墙脚”。看上去像在补一门迟到的必修课。

  根据BOSS直聘的数据,京东集团开始招聘多个与短剧相关的岗位,职责包括构建短剧生态与用户增长等,岗位月薪45K–70K,按20薪制算年薪最高可达140万,职责是搭短剧IP分级体系、提升生产效率、用用户画像驱动业务增长。

  

  其实,京东早有过短剧试水。去年618,京东推出过一些短剧营销,在剧情中嵌入了“扫码跳转直播间”、“总裁发红包”的促销信息,用户可一边看剧一边实时跳转直播间。

  传播倒是有,但不少用户吐槽“广告味比剧情还冲”,一度冲上讨论区热榜。

  吸取教训后,京东开始改打法:在APP首页“逛”频道增加短剧信息流,并宣布拿出10亿元现金、10亿流量吸引原创作者和机构入驻。

  京东甚至和快手联合制作《一路归途》《重生之我在AI世界当特工》《红线婚介所》,把促销信息嵌进生活化场景——比如角色在客厅用京东买的家电、下单秒到的3C产品。

  但它最大的问题是,短剧的主要受众,65.1%在三线以下城市,买得起京东的高客单家电吗?轻决策的日用、美妆、食品植入没问题,可一到动辄几千上万的商品,转化链路就变得又长又脆。

  所以说,京东要做的不只是拍好剧,更要让短剧观众变成京东买家。

  京东这次高薪招短剧人才,也是想把之前零零散散的尝试整合起来,打造一套从内容到赚钱的完整体系。从招聘信息来看,他们更重视内容运营和策略,估计是想做点有京东特色的短剧。

  02、拼多多与淘宝:抢时间和心智

  相比之下,拼多多的土味爽剧,更能掐准下沉市场的G点。

  拼多多的短剧频道“多多有好剧”,在多多视频的二级频道和直播、推荐并列。点进去就是熟悉的味道——《一胎二宝:我的妈咪惹不得》《逃婚之送货上门》……家庭逆袭、重生复仇、霸总追妻,虽然剧情走向大批很奇葩,但架不住用户爱看。

  2024年春节,拼多多升级了分账政策:百亿流量扶持、CPM最高18元、创作者终身享有播放分成。这让冬漫社等头部机构月入接近百万。

  拼多多这种模式,成本低、更新快、题材抓马,换来的是用户平均停留时长超过30分钟,还能夹带带货视频。用户看七八集,就会被精准推一条跟搜索历史匹配的商品推荐,点进去直接下单。

  拼多多的精妙之处在于,短剧观众的画像和它的核心用户几乎一模一样。无需教育成本,免费内容+金币激励,留人、转化一步到位。

  而它的老对手淘宝,走的是另一条路:和大牌联手,拍出广告味不那么冲的精品短剧。

  淘宝出品的短剧战绩能打:欧莱雅的短剧播放量破亿;三星春节档短剧,新客占比超过90%;洋河春节短剧,找来相声演员孙越主演,再加上直播联动,单日GMV直接冲到310万。

  这类剧制作精良,比如《我的美妆日记》直接把护肤流程融进剧情里,看似女主护肤心事,其实全是产品展示;《打工吧!BOSS》用职场逆袭剧情,贴合年轻人心态,顺便安利珀莱雅,转化率最高能到30%,90%的观众是新客。

  其实,淘宝的短剧砸钱特别猛,2024年就开始各种扶持政策,又是给流量又是给钱的。后来还搞了个“百亿淘剧计划”,据说单部剧就投500万,还给10亿流量扶持,可以说是大手笔。

  而数据也证明了短剧的带货能力,淘宝和海蓝之谜合作的短剧,商业转化率竟然高达30%。闲鱼的短剧《傅太太全程开挂》用“挂前任宝贝”这个梗,也带动了二手交易的增长。

  目前来看,淘宝的短剧缺点是爆款难出,剧的上限就是品牌预算的上限。但在高客单、高毛利的品类里,这种打法的ROI很稳。

  03、美团的场景伏击战

  美团的短剧打法,很像在搞场景化伏击。

  它拍的剧大多是美食、家庭、生活向的,比如美团闪购定制短剧《葬礼后我竟成大哥卧底》,别看名字悬疑,其实剧里埋了不少吃喝桥段。

  剧情到关键处,下方弹出一个“外卖立减红包”按钮,你正好看饿了,一点就跳到下单页面,下单路径短到几乎零延迟。最终,这部剧拿下德塔文短剧景气指数周榜第5名、品牌播放榜第1名。

  早在2023年3月,美团就在APP底部新设了“剧场”单元,塞进大量免费短剧,多是二轮剧,成本低但数量多,用来撑时长和留存。

  大促或节日前,美团也会拍定制短剧,比如和快手合制的《追光者》《暗恋藏不住》,把美团的品牌形象和轻松搞笑的剧情结合起来,巧妙地植入广告,既省了宣传费,又给本地商家带去了不少客户。

  这种玩法的好处是,把短剧从“流量工具”直接变成了“交易入口”,特别适合本地生活业务。用户不必记住品牌、不必二次搜索,当场被剧情激发需求,就能立刻成交。

  相比京东的高客单挑战、拼多多的低价爆品路径,美团的短剧几乎是为自己的业务量身定制的。它不追求短剧本身的商业化,而是把短剧当作O2O闭环的一部分,用内容承载场景,用场景驱动交易。

  实际上,大厂们短剧混战,不仅是为了拍剧,而是为了抢占用户注意力的定价权。

  拼多多用低成本、高频次的土味内容锁住下沉市场的时间;淘宝用高品质定制剧绑定品牌与高净值人群;美团用场景化植入打通即时零售的转化闭环;京东则在补足内容生态短板,试图在高客单用户群中找到短剧的突破口。

  但这剂“续命药”不是万能的,短剧观众的核心需求是娱乐,真正把他们引向消费,需要题材、植入方式和用户画像的精准匹配。否则,播放量再高,也可能只是陪跑。

  未来,胜出的不是拍得最好看的,而是能把内容、流量、商业三者串成高效飞轮的玩家。短剧只是入口,真正的决胜点在于,谁能让用户停得下、买得动、还愿意回来。

上一篇:
研报掘金|中金:下调小米目标价至70港元 维持“跑赢行业”评级
下一篇:
全球首台、全球最大7米立环等磁选装备在华特磁电集团下线并交付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