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不追热点、不加杠杆,怎样投资能睡得安稳?
发布时间:2025-08-11

  日常生活中,不少朋友会私下向我们咨询投资建议——手中有一笔资金,该如何配置?

  这篇文章将聚焦非专业投资者都能参考的资产配置思路。我将全球可投资资产分为三类:与中国经济高度相关的资产;与美国经济高度相关的资产;与中美经济都不怎么相关的资产。

  房地产、股票与黄金

  我之所以推荐把资产分成这三大类别,源于对全球格局的观察——当今世界的经济版图,基本由中国与美国两股力量主导。

  两国之间既有深度的经济联系,又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呈现此消彼长的格局。争夺全球霸主地位是一场长期博弈,两者将会长期对垒。

  我们无法断言中国必胜美国,尽管身为中国人自然希望这一刻到来,但投资上不能被情绪驱动。中国相关的资产,必须要配置一部分。但美国的科技与金融实力同样强大,必须承认并尊重。

  2021年中国房地产触顶、美国深陷疫情时,“东升西降”一度成为投资圈的流行判断,但很快在2022年偃旗息鼓。

  美国依然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虽然已不复1990年代的巅峰,但体量与实力仍不可小觑。2025年初,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中国资产迎来一波反弹。阿里巴巴股价在短短两个月从70美元上涨至140美元,直接翻倍。

  这类行情背后,反映的是叙事的力量——资本市场并不总是依据现实,而是依赖投资者相信什么。AI则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叙事。

  以AI产业为例,2023年OpenAI的崛起带动美国AI股票持续大涨,而中国AI产业则被普遍看衰。随着DeepSeek的出现,改变了投资者的信心预期:阿里巴巴等与AI相关的中国公司也能迎来显著涨幅。

  科技竞争之外,中美在贸易与金融领域的摩擦同样激烈。过去几年两国关系紧张时,美国甚至威胁将中国在美上市企业强制退市。虽然这种举动会损害美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声誉,但风险足以促使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企业纷纷回港二次上市,香港也因此成为海外资金配置中国的首选地。未完成回港这一动作的公司——如拼多多——在中美冲突爆发时,股价承压最重。

  可以看出,中美竞争,是当今全球经济的主旋律。

  在资产配置上,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自大。理性的做法是同时配置与中美相关的资产,根据风险偏好与市场周期调整比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国的经济周期并非完全同步,有时甚至呈现反向波动,这也为投资组合提供了天然的风险对冲机会。

  以当前的宏观环境为例,2025年第三季度,美国无风险利率依然高于4%,美联储迟迟未降息。对于美联储而言,防范通胀仍是首要任务。降息意味着刺激经济,但也可能推高物价;只有当通胀得到抑制、经济开始显露疲态时,美联储才会安心降息。

  与此同时,中国的利率则在持续下调,市场上不乏呼吁进一步降至零利率以刺激经济的声音。

  这一冷热分化,正是两国经济周期不同步的直接体现:美国依然处于需防通胀的偏热状态,而中国则面临通缩压力。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降息尤为关注,原因是高利率让美国政府的债务成本居高不下,甚至可能出现财政收入不足以支付利息的风险。这一现象意味着美国经济总体仍在繁荣区间。

  这一冷热对比,容易让人产生一个直觉——既然美国经济更强,不如全部投资美国资产。然而这种单边押注并不理性,因为经济周期具有波动性和阶段性。

  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中美经济周期的表现恰好相反:彼时中国信心高涨、经济火热,一级市场消费品创业项目,什么都没做出来,估值动辄数亿元,而美国则陷于疫情失控和社会混乱之中。

  投资不应受短期情绪左右,更不能被极端的“东升西降”或“赶紧跑路”式标题党带节奏。过于悲观或盲目乐观,都会让决策失去平衡。

  正确的方式是始终保留双边视角——同时关注中国与美国的市场机会,在不同周期下灵活调整配置比例。这既是投资的理性逻辑,也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佳方法。

  回顾过去几年,中国资产自2021年起经历了长达三年的下行期,直到2024年9月触底反弹。不少中国资产的股价在这一年间翻倍,例如泡泡玛特、蜜雪冰城、古茗、老铺黄金等此前文章中曾详细剖析的企业。当前这些股票已大幅上涨,追高需谨慎。

  但资本市场的回暖并不等于房地产市场同步复苏。房地产作为百万亿级别的资产类别,触底反弹的难度远高于股票市场。因资金体量巨大,房价的反转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复杂的政策配合,因此出现了“股市回暖、房市仍弱”的分化格局。

  相比之下,美国的资产结构中,股票市场的权重高于房地产。近年来,美国股市的上涨很大程度受益于AI概念,英伟达更是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上市公司。

  未来在需要巨额资金与顶尖人才投入的硬科技领域,大概率将由中美两国主导,其他国家参与的空间较小。虽然欧洲主要经济体联合或许能有所作为,但其在风险投资和前沿科技上的投入明显不足,因此AI很可能是一个中美专属的竞争领域。

  中国虽有算力短板,但在工程师储备和教育体系上的优势,意味着仍有潜力分食AI浪潮的红利。

  美国AI的商业化推进更快,与其高昂的人力成本有关。AI能显著降低人工支出,对于人工成本高企的美国企业来说,成本优化和业务增长的效果更加立竿见影;而在人工成本较低且劳动力供给充足的中国,AI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节奏相对缓慢。

  除了股票,美国房地产同样受到部分中国高净值人群青睐。行业数据显示,2024至2025年间,中国投资者在美共购置11,700套房产,总金额约137亿美元。这类投资更多出于稳健配置的考虑,尤其是希望在资产组合中加入更眼见为实的标的。

  还有一类与中美经济关联度不高、以避险为特征的资产——最典型的代表便是黄金。无论中国经济承压,还是美国陷入衰退,黄金往往都能在不确定环境中受到资金追捧。它既可作为风险对冲工具,也能在通胀期充当价值储藏手段。

  此外,对于部分投资者而言,黄金还被视为美元资产的替代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元与美债被认为是全球最安全的资产,而黄金则提供了另一种安全锚。

  特朗普上任后的部分政策和言论,打破了长期以来市场对“美债无风险”的固有认知。由此,一些投资者开始质疑美元资产的安全性,转而增加黄金配置——毕竟黄金不受单一国家控制,中国、欧洲乃至全球各国央行都在持续增持。

  当前全球风险上升、美国通胀持续、美元安全性存疑,这些因素共同支撑了黄金的避险需求。当然,若地缘冲突结束,如今天秋天俄乌停战,黄金价格也可能短期回调。

  黄金本身不产生现金流,这也是巴菲特和芒格始终不配置黄金的原因——他们偏好能持续创造现金流的企业资产。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投资理念形成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几十年间,而在那段时间,黄金的表现确实逊色。

  我的个人观点是,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黄金在资产组合中有一定占比,例如约10%,是合理的配置比例。

  在三类资产框架中,第三类的避险资产,并不局限于黄金,还包括与中美经济关联度不高的其他资产。然而,欧洲股票、东南亚或拉美股市等,并不真正属于这一类——它们与中美依然存在紧密的经济联系。对于非专业投资者来说,这些非主流资产的投入产出比低,既缺乏投资渠道,也不具备深入研究的必要。

  我的一位专业投资朋友正在研究“乌克兰战后重建”的投资机会,为此前往波兰和罗马尼亚考察供应链与基建能力。这类机会虽然独特,但需要大量时间、资源和行业网络,普通投资者很难触及。

  投资不该占据你全部精力。最好的投资,是买完后你能安心睡觉,不必每天盯盘焦虑。非中非美的冷门资产,既睡不踏实,也赚不到超额收益,不如把时间用在工作、家庭和生活上。

  第三类资产为何难寻?

  除了个人精力与时间的限制,我的观点是,第三类资产稀缺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原因——全球大部分经济体都深度依赖美国经济。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一旦经济衰退或消费疲软,就会直接波及依赖出口的国家。无论是日本的汽车还是德国的制造业,都需要向美国出售产品换取外汇;如果美国需求下降,这些国家的经济很难独善其身。

  因此,日本、德国等虽非中美,但仍不属于可以与中美经济“脱钩”的第三类资产。

  与此相比,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具备庞大的单一市场,并能形成一定程度的“内循环”——这一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几乎只有中美两国具备可行性。欧洲单一国家要完全依靠本土市场运转几乎不可能,即便欧盟内部也难以完全实现自给自足。

  在现有的第三类资产中,除了黄金,数字货币——尤其是比特币和稳定币——是值得讨论的。比特币常被称为“数字黄金”,理论上应具备与黄金类似的避险属性,不受经济基本面直接影响。

  然而,比特币目前与美国股市的联动性仍然很高:美股上涨,它也上涨;美股下跌,它也呈现下跌趋势。两者具备较高相关性,这让它目前更像是美股的“高波动版”,而非真正独立的避险资产。

  理论上,比特币的价格可与经济周期脱钩,但在实际价格表现上尚未实现。比特币的潜力在于其纯数字化、去中心化的属性,以及真正的“所有权”——私钥在手,资产无法被他人剥夺。这一点与大多数黄金投资者仅持有纸面凭证、并未真正拥有实物黄金形成鲜明对比。

  无论资产类别如何变化,投资的核心是“比例思维”,而非非黑即白的单一押注。

  无论是黄金、比特币、苹果、腾讯,还是拼多多,都不值得100%押注其中任何一个。过高的集中度会让人夜不能寐,而分散配置才能带来安全感。

  在我看来,投资者应该先从宏观层面思考:中国资产占比多少?美国资产占比多少?与基本面弱相关的第三类资产占比多少?再在每个大类中区分固定收益型与波动型资产。

  例如,美国资产中,不应全部配置高增长股票,至少要留出一部分放在利率4%-5%的低风险理财产品中;中国资产同样如此,可以用储蓄、保险等稳健产品为核心,再根据风险偏好配置股票或房地产等波动性资产。

  对于多数非投资行业的听众而言,既缺乏时间精力去研究资产配置细节,又希望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其实仍有一些“省心型”选择。早在2017-2018年,国内曾流行过不少保本型理财产品,能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一定收益。

  如今市场环境已变,国内已不再存在高收益且绝对保本的产品——当前保本利率基本在1%左右,任何宣称3%以上保本的产品都需谨慎。

  全球化的优先级:资产>业务>生活

  谈及配置,不少人会把视野延伸到生活层面——不仅是资产配置出海,还想“肉身出海”。有些人甚至考虑直接到美国生活和工作,比如AI从业者赴美,身价或能立刻翻数倍。

  我的观点是,如果是职业发展的驱动,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但若仅出于生活想象,必须警惕其中的坑。

  比如,微博CEO来去之间近日在香港出差时发布微博,表达忘记带常用药的不便性——在内地,他习惯临时在即时零售平台购买所需药品,几小时内即可送达;但在香港,这类服务并不普及。

  同样,不少移民新加坡的投资人朋友也坦言,即便是中国首富级别的大佬,在新加坡的生活便利度也比国内低——这并非价格问题,而是某些产品和服务根本不存在。

  内地在即时零售等生活便利服务上的成熟度,全球独一无二。国内习以为常的“线上下单、小时送达”,在大多数国家并不存在。

  以美国版的“美团”——Doordash为例,这家诞生于斯坦福的公司,业务遍及全球多个发达国家。尽管已是中国以外全球即时配送的头部玩家,其全球日订单量不足1000万单,连国内美团与饿了么高峰期日订单量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我的观点是,如果有能力和意愿进行全球化的配置,资产配置全球化>业务全球化>生活全球化。

  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首先应让资产具备全球化分布;如果业务有全球化潜力,则可在第二步推进;至于将个人生活迁往海外,则应放在最后,因为成本与风险远高于想象。

  若资产和业务都未实现全球化,仅仅“肉身出海”,很可能陷入高通胀生活成本、却赚取低通胀甚至通缩地区收入的困境——这是生活品质下降的直接原因。

  反之,如果能在低成本地区生活、却赚取高收入市场的回报,则是当下最理想的状态。

  我的一位好朋友,是Facebook早期员工,回到国内创业,从事区块链技术相关业务,收入与全球科技进步挂钩。而日常生活成本则维持在本地二线城市水平,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这种模式在知识工作者中并非罕见,尤其在疫情期间,美国不少公司允许远程办公,一些人选择在泰国或美国低成本地区生活,同时领取湾区薪资。但近两年,大公司逐渐收紧远程政策,要求员工每周至少回办公室数天,使得“低成本生活+高收入”组合的实现难度增加。

  很多朋友申请香港优才、高才计划,希望未来获得香港身份,但我本人并未申请。原因在于,我认可香港作为离岸金融中心在资产配置上的价值,却对其生活品质有所保留。

  大学在香港读书期间,我曾被当地房地产的“豪宅”标准震惊:三面下床。房间里的床能三面下床,竟被视为高级豪宅的主要卖点。

  相比内地,香港在生活服务业上也显得落后。公共交通如小巴不报站,需要乘客提前告知司机,否则可能直接错过目的地;而打车仍依赖传统招手方式,网约车长期受制于的士利益集团,难以普及。餐饮方面,选择有限且成本高,甚至促使不少香港居民周末北上消费。

  从个人需求优先级来看,资产配置的全球化是刚需;业务的全球化取决于是否涉足跨境市场;生活的全球化(肉身迁徙)则是大部分人刚需程度最低的部分。

  中国在许多日常便利服务上的优势往往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类似的体验差异,反映出生活便利度的全球差异,也提醒人们在做生活全球化决策前应谨慎评估。

  回到投资话题,我的两个原则性思考是:

  第一,职业收入来源与资产配置的关系。如果你的收入高度依赖中国经济,那么在资产配置上应适当增加非中国资产的比例,实现风险对冲;反之,若主要收入来自海外市场,则应提高中国资产的权重,平衡整体风险。

  第二,房地产资产的影响。对多数中国家庭而言,自住房产本质上是第一类(中国相关)资产,而且金额通常较大。若房产占比已高,应在可投资资金中适当增加第二类(美国相关)与第三类(非中美相关)资产的比重,以免组合结构过于单一。

  资产配置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比例,每个人的最佳方案取决于自身收入结构、资产构成与风险承受力。但是,全球化的配置视角,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之一。

  更多个人投资和全球资产配置的话题,我们会在社群内长期讨论交流。社群内会每周更新资产市场周报,回顾一周重大事件,一分钟阅读掌握资本市场动向。欢迎加入。

上一篇:
《大行》高盛升中国铁塔(00788.HK)目标价至13元 料派息前景改善
下一篇:
985大学生返乡第一次吃螃蟹 拼多多“千亿扶持”助力消费普惠进彝乡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