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最难的一年,渠道全给平台打工,贴牌低价货横飞,经销商吃过的时代红利是时候吐出来了?
发布时间:2025-08-11

  “货卖不动,账收不回,利润倒挂”,一位做了十几年饮料批发生意的经销商表示,仓库租金都比利润高,不干是在等死,干了就是找死。库房里,滞销的礼盒和临期牛奶堆成小山,但网上电商大促的同款产品售价比他的进价还低。

  南方的一位饮料供应商也说,今年做不下去了:“垫出去的市场费用有几百上千万,但终端价格一降再降,卖一件货还亏几块钱,不如不卖。”

  昔日,“叱咤”渠道的经销商,逐渐从逆境陷入绝境。

  费用负担加重

  今年夏天,多地快消品经销商感受到了“生意难以为继”。其中,以便利店(CVS)渠道的经销商感受尤为明显。

  近日,一位给万店规模便利连锁供货的饮料经销商向内参君透露,仅一个外资企业的饮料单品,他就被渠道方拖欠了超过300万元的费用。

  无独有偶,一位华中地区某便利店饮料供货商同样被欠下数百万元款项。他“4月份以后我们市场投放的费用就已经垫付出去了,但终端零售价一降再降,严重倒挂,货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他说,如今市场混乱,只能听天由命,“看厂家有没有良心”。

  

  经销商被拖欠的费用,往往是厂家或渠道承诺的市场推广费、进场费等。按照行规,经销商先行垫付资金“养市场”,再找厂家报销。然而,理想和现实总会出现偏差,合作一旦生变,厂家总以各种理由推诿、甚至拒绝核销费用。

  例如,有位经销商抱怨称,“厂家经常来这一套,这月财务不在,下月一起结吧”“老板出差了,等以后金额大了一起报”,结果久拖不决。更有甚者,厂家业务员直接要挟经销商:“任务完不成,以前垫的费用就不管报销了。”

  事实上,类似案例并不罕见。

  例如,一位华东便利店老板表示,“业务员三个月换了两个,费用结算一塌糊涂,卖一箱亏五块,还不如不进货。”据了解,他垫出去的陈列费、促销费至今没着落,却眼见线上平台补贴大战,500ml冰红茶在拼多多“百亿补贴”只卖2块钱;多多买菜上,1升装卖3-5元,比他拿货价还低。

  “出厂即倒挂”的怪圈下,经销商卖得越多亏得越惨。

  即时零售冲击

  对快消品经销商而言,更大的“麻烦”来自即时零售的崛起。

  近两年,各路互联网企业在同城“30分钟送达”赛道火力全开:美团闪购日订单量突破1800万单,覆盖全国近3000个县市区,号称要服务10亿消费者;京东到家、淘鲜达等也在高歌猛进。

  据统计,截止2024年底,近四成(约40%)便利店企业已开通即时零售业务,线上销售占比同比大幅提升。外卖小哥穿梭街头,便利店摇身变成前置仓,原本困扰CVS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被一步步解决。

  一位便利店老板感叹,现在线上订单每天额外十几单,占到销量的两成左右,“不做不行”。然而,令人担心之处在于,照这么发展下去,未来整个便利店体系都得给即时零售“打工”。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渠道主导权正在移转。以往厂家—经销商—门店—消费者的长链路,被如今即时零售的平台模式碾得粉碎。消费者拿起手机点点屏幕,不管白天黑夜,想要的商品半小时内送上门——直播间成了新货架,快递员取代了门店导购。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随时随地买、即时送达”的消费体验逐渐颠覆了传统的囤货走量逻辑。过去,渠道商靠信息差赚取差价的模式难以为继。经销商赖以生存的价值——铺货、配送、终端维护,正被平台和新业态所取代。

  同时发生的还有,各大平台为了流量,不惜血本用名牌爆品做引流工具,线上标品价格往往明显低于线下传统渠道,导致线下市场价格体系失控,经销商仓库里的同款货一夜之间变成烫手山芋,曾经的主力单品沦为负担。

  

  例如,某牛奶125ml装,在零食店卖2.125元、永辉到家卖2.41元、拼多多只卖1.86元,而经销商批给小店的出货价曾跌至每提27元(18盒,相当1.5元/盒)。

  更要命的是,厂家也在顺势扁平化渠道。越来越多品牌商选择直连平台、直达消费者,将过去“渠道为王”的打法改造成“一路向C”。渠道扁平化宣告了传统的、靠层层压货促销经销体系的崩塌。

  自有品牌横飞

  除了即时零售,渠道自有品牌(贴牌商品)的兴起也在进一步蚕食经销商的利润空间。

  2025年,各大商超、便利店都开始一窝蜂似的玩起自有品牌——从休闲零食、瓶装水到果汁饮料、功能饮料。其中,饮料是自有品牌热门品类的一个代表,今年,各连锁便利店几乎都推出了自己的饮用水、鲜果汁、养生茶等。

  据《中国自有品牌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5)》数据,目前国内90%以上的便利店企业都已入局自有品牌,只不过销售占比整体还不高(约5%左右)。但别小看这5%,它正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

  

  例如,山姆(Sam’s Club)自有品牌Member’s Mark商品销售占比从2022年的28%猛增到2024年的35%,某些品类(如烘焙食品、冷冻食品、保健品等)年增速超过50%。自有品牌商品爆发式增长,渠道商的腰包鼓了,却苦了拿厂家“大牌”货倒卖的经销商。

  一位经销商表示,这两年,自有品牌对经销商的冲击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渠道商跳过中间环节直接找工厂生产,成本更低,售价自然更便宜。经销商辛苦从厂家进的大牌货,终端价往往比不过人家自有品牌的平价款。

  例如,某便利店推出的鲜榨果汁贴牌产品,售价比同类品牌果汁便宜20%,消费者觉得味道差不多,那还买贵的干嘛?消费者也不介意是不是知名品牌,只要物美价廉就行。经销商赖以生存的大牌通货,在终端既拼不过价格也没有明显质量优势,货架地位也日趋边缘化。

  更狠的是,渠道商自己成了“经销商”。过去,经销商帮厂家铺货,如今零售商自有品牌也要铺货,但它们不需要传统经销商——要么利用自建物流直供旗下门店,要么委托第三方供应链公司统仓统配。然而,大型零售商如今集仓储物流、财务结算、营销触达于一身,经销商的职能被高度压缩。

  经销商昔日体现价值的那些活儿——比如,仓储分发、垫资进货、铺市跑渠道;如今,渠道商自己就干了。而经销商若想参与,只能沦为纯粹的运输商、人力派遣,没有议价能力和利润空间可言。

  一个颇有有代表性的现象是,到了2025年,五年前还半死不活的那些果汁代工厂老板,今年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来自各连锁渠道的贴牌订单雪片般飞来,生产线连轴转满负荷,加班加点仍供不应求。大厂品牌的订单倒是没涨多少,小厂的日子却“翻身做了主人”。

  经销商费劲把全国知名品牌的货铺到终端,却发现终端更乐意卖自己贴牌的货;厂家辛苦维护价格体系,却敌不过渠道商自卖自家的低价产品。

  后记: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市场辽阔而分散,厂家需要千千万万经销商替自己跑断腿、铺渠道,也确实有不少人赚到了时代的第一桶金。然而,传统快消品经销商,当下也不得不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困局。

  一位华中老经销商感慨道:“我们是吃了时代红利的一拨人。该赚的钱也赚得差不多了,现在是到了退出的时候了。”

  今年上半年,不少曾经辉煌一时的区域大商传出亏损退出或缩减战线的消息。某乳制品头部代理商感叹,一年投了四五百万从厂家进货,实际利润不到区区30万——辛苦一整年,回报连银行利息都不如。也有经销商发现,自己辛苦经营十几年的市场,一旦退出却无人愿接手。渠道在变、时代在变,传统经销模式的市场价值正快速归零。

  经销商们是继续苦撑,还是激流勇退?许多上了年纪的老经销商选择了后者。“与其熬下去看不到头,不如见好就收,妥善安顿公司和员工,然后及时转身。”一位经销商如此感慨,“经销商时代的使命已经完成。”

  可是,经销商,真的会被淘汰吗? 

上一篇:
传统商超转型 永辉超市茂业天地店即将闭店清仓
下一篇:
1499元!AOC推出31.5英寸4K显示器:享受3年质保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