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买机器人,上京东”背后,京东如何加速智能机器人飞入寻常百姓家
发布时间:2025-08-10

  

  从原型机到消费者,机器人产业亟需一个“破壁者”,一个能够整合供应链、连接产业与消费的平台。

  作者|小葳

  2025年的夏天,北京亦庄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展馆内,未来仿佛触手可及。四足机器狗上演着中国版《铁甲钢拳》,机械臂挥毫泼墨写下“大展宏图”,人形机器人则在尝试叠衣服、冲咖啡。

  聚光灯下,这是一个技术爆炸、想象力驰骋的黄金时代。然而,当人群散去,现实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如何将这些炫目的原型机,变成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服务千行百业的商品?

  在机器人产业“奇点”爆发的前夜,作为大会“独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的京东,抛出了一份雄心勃勃的宣言:投入超百亿资源,启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计划”,目标三年内助力100个品牌销售破10亿,将机器人带入百万终端场景。

  深入剖析京东的布局,一个更清晰的战略浮出水面:京东无意成为机器人研发和制造商,它更想做的是为全产业链提供供应链连接和聚合能力。

  

  喧嚣的“元年”,从实验室到千家万户的鸿沟

  具身智能的浪潮,叠加政策的东风,让机器人产业站上了前所未有的风口。资本涌入,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技术迭代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然而,繁荣之下,是商业化落地难的普遍焦虑。

  正如京东3C数码事业群智能机器人业务部负责人徐磊在采访中所言,许多机器人企业将绝大部分资源投入在研发和后端科研,而在前端的销售、渠道和用户服务上,则显得力不从心。

  这是一个典型的“创新者困境”:一家公司或许能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手,但它未必懂得如何搭建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一个团队或许能写出最精妙的运动控制算法,但它可能对电商平台的运营规则一无所知。

  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中间隔着一条由供应链、渠道、营销、服务、金融等环节构成的鸿沟。对于初创企业而言,独立跨越这条鸿沟的成本和风险是巨大的。

  这种供需两端的错配,导致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消费者和企业对智能机器人充满好奇与期待,消费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今年618期间,京东平台智能机器人品类同比增长超3倍,其中具身智能类产品同比增长超过17倍。

  另一方面,大量优秀的机器人产品却被困在“样品”阶段,难以触达真正的用户,形成商业闭环。

  产业亟需一个“破壁者”,一个能够整合资源、降低门槛、连接产业与消费的平台。这正是京东看到的机遇,也是其百亿计划的逻辑起点。

  

  京东的解药:用供应链连接产业与消费

  面对行业的痛点,京东开出的“药方”并非单点突破,而是一套组合拳。它试图将自己过去二十年积累的供应链、物流、技术和服务能力,打包成一套开放的基础设施,赋能给整个机器人产业。

  最直观的,是销售渠道的打通。京东承诺为合作伙伴提供“0门槛”自营店上架京东的一站式服务。这意味着,机器人企业无需自建庞大的销售团队,就能快速接入京东立体的、全渠道的触达网络,从线上APP、政企采购平台、到线下门店、海外平台,连接超过6亿C端用户及800万家企业用户。

  从近5万平米的京东MALL,到2000多家京东之家、京东数码店,在这些线下空间里,机器人不再是冷冰冰的参数,而是可以与消费者近距离互动的“伙伴”。这种“先体验、后消费”的模式,对于培育尚处萌芽期的机器人消费心智至关重要。

  正如徐磊所说,在“走进千家万户”之前,首先要实现“让成千上万消费者能看到”。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以及“京东杯”机器人才艺大赛、“机器人1元起拍”等营销活动,京东正在加速这一进程,将机器人从高冷的科技新闻主角,拉入普通人的购物清单。

  如果说销售渠道是前端的“临门一脚”,那么供应链的整合则是后端更深层次的赋能。

  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是,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同样面临着上游零部件采购的难题。徐磊在采访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家机器人公司费了很大力气,才能下订3000到5000个电池的订单,但对于上游供应商而言,这个规模太小,难以获得成本优势。

  京东的解法,是利用其平台规模优势和供应链整合能力,向上游延伸,构建一个覆盖机器人核心元器件的采购平台。

  通过引入灵巧手、激光雷达、电动关节、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京东实际上是在扮演一个“集采中心”的角色。它可以汇集众多中小机器人公司的零散订单,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获得更低的采购成本,再将这种优势传导给合作伙伴。

  这不仅是为机器人公司“降本”,更是为整个产业“增效”,加速了从底层零部件到终端应用的标准化的进程。这盘棋,远比单纯的卖货要大得多。

  

  从JoyInside到服务,多维赋能产业链

  现阶段,许多机器人强于“小脑”(运动控制),但在“大脑”(智能交互、情商)方面相对薄弱。京东推出的具身智能品牌“JoyInside”,通过产业应用能力、高情商对话体验、多元场景适配、海量角色选择四大优势,为合作伙伴的硬件产品提升场景落地能力。

  目前已有数十家头部品牌接入京东JoyInside。元萝卜下棋机器人接入JoyInside后,首发即销量过千,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对于机器人这种高客单价、高技术复杂度的品类,服务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京东正将其在3C、家电领域成熟的售后服务体系,定制化地移植到机器人领域。

  售前,有专门的团队帮助品牌优化商品页面、策划营销活动;售中,成立了只做机器人品类的专项客服团队,以应对专业的技术咨询;售后,则在探索仓内维修、换新等服务。

  这意味着,品牌方将货交给京东自营后,几乎可以从繁琐的服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产品研发。这种“保姆式”的服务,对于资源有限的初创公司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也构成了京东难以被轻易复制的护城河。

  此外,京东既是平台,又是机器人产业的“超级用户”。在本次大会上,京东物流展示的无人轻卡、智狼货到人系统、飞狼低空配送无人机等产品,就是在真实、复杂的物流场景中千锤百炼的机器人产品,不仅为京东物流自身带来了降本增效的价值,也可以通过反馈闭环推动整个机器人技术栈的快速迭代。

  结语:百亿之外,一场关于耐心的长跑

  京东的百亿投入,与其说是投向具体的机器人企业,不如说是投向构建一个支撑产业长期发展的基础设施生态。京东正在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做重、做深、做服务——来押注机器人的未来。

  当被问及营收目标时,徐磊的回答是“现在谈营收其实有点早”。机器人产业的爆发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去攻克技术难关,需要场景去验证商业价值,更需要市场去培育消费习惯。

  在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中,京东选择成为那个修路的人。

  从喧嚣的展台到寂静的仓库,从炫目的机械舞步到复杂的供应链管理,京东的机器人故事,或许没有那么性感,但却异常坚实。也许这就是京东的目标,当机器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那一天,那条通往未来的路,是由他铺就的。

  END

  本文为「智能进化论」原创作品。

上一篇:
这个周末传疯了!宁德时代枧下窝锂矿关停,锂矿股再度意念涨停?
下一篇:
国信证券4735.88万股限售股将于8月14日解禁 占总股本4.93%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