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低空经济产业园谁来入驻?警惕低空万亿蓝海沦为圈地建园债务陷阱
发布时间:2025-08-10

  当前全国超30个省份、100余座城市扎堆布局,产业园空置率奇高,低空企业产能过剩、无人机及低空其它产品沦为“电子垃圾”,种种数据警示着:若不及时降温,这片被寄予厚望的万亿蓝海,可能重蹈特色小镇、和其他主题园区的覆辙,沦为新的债务黑洞。

  

  一、狂热扩张:重蹈历史覆辙的危险信号

  2025 年的低空经济热潮,与 2016 年的特色小镇运动有着惊人的相似。当年全国规划的 2000 余个特色小镇,最终 80%因同质化沦为空城,仅华东某省就清理了 50 余个僵尸项目。如今,各地低空经济规划同样陷入"大跃进"式误区:江苏 2024 年新增 6 个低空产业园,广东 9 个市同步布局,广州单市就有 5 个以上辖区争抢项目,深圳已建成 250 个起降点,广州更计划 2026 年扩张至 1200 个。

  这种盲目扩张背后是数据与现实的严重脱节。截至 2024 年 9 月,全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超 5 万家,但 70%成立不足 5 年,A 股 70 余家概念股中半数未盈利。无人机年产量突破 300 万架,实际使用率却不足四成,部分产业园空置率高达 60%。更值得警惕的是债务风险:浙江 A 区仅一期项目就投 20.5 亿元,后续三年还需 30 亿元完成"512"低空设施网,而该区 2024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 153 亿元,人均负担达 2800 元,这种透支未来的发展模式,正在多地复制。

  荒诞的场景不断上演:山东某县以 9.24 亿元拍卖低空经济 30 年特许经营权,中标方竟是招标当天成立的县属国企;无锡某小笼包企业注册无人机公司,宣称用无人机配送包子提升新鲜度,三次测试后因成本过高放弃;某厂商在珠海航展签下 200 架 eVTOL 订单,却因适航证需 3-5 年才能下发,最终让飞机在仓库"待政策"。这些乱象背后,是地方政府将低空经济纳入政绩考核的"军令状经济"——A 区要求"月月有新进展,季季有出彩点",竟仓促启动全国首个载人飞艇商业运营,而该飞艇最大航程仅 700 公里,根本无法满足长三角跨省通勤需求。

  二、市场真相:繁荣表象下的发展瓶颈

  低空经济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这一定位本身并无不妥。其深度融合无人机、eVTOL、5G 通信等技术,能带动航空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产业链升级,在应急救援、医疗配送等场景中确实展现出独特价值:云南怒江州用无人机配送药品替代 80%山路运输,浙江安吉森林巡检系统年减少火灾损失超 2 亿元,武汉开通 24 条低空观光航线,深圳实现日均万次无人机外卖配送。这些成功案例证明,低空经济确有万亿级市场潜力。

  但潜力转化为现实需要过程,当前市场规模与规划目标存在巨大落差。2023 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突破 5000 亿元,即便乐观预测,2030 年也仅能达到 2 万亿元,相当于一个省会城市的 GDP 体量,远支撑不起各省各市的庞大规划。更关键的是,核心技术瓶颈尚未突破——eVTOL 电池能量密度仅 285Wh/kg,远低于 400Wh/kg 的实用门槛,这导致其商业化运营受限;全国低空监视基站覆盖率仅 35%,深圳试点区域无人机事故率仍达 0.5 次/万架次,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市场生态的不成熟加剧了发展困境。浙江某地理信息产业园规划 500 条无人机航线,2024 年实际开通的常态化物流航线仅 12 条,超 80%起降点日均起降不足 1 次。顺丰、京东等企业在长三角的日均低空物流订单不足 1 万单,却要面对各地动辄规划数百条航线的基建热情。这种"规划先行、需求滞后"的模式,造成严重资源错配:深圳某低空产业园配套 5G-A 基站,实际 70%的无人机仍依赖 4G 网络;A 区 20.5 亿元投资中,仅 2.74 亿元用于实体建设,余下资金用于征地拆迁和"智慧管理平台",这类软性支出难以形成资产沉淀。

  投资效率低下成为突出问题。2024 年全国低空产业园累计投入超 1000 亿元,但单位面积产值仅为传统制造业园区的 1/3。地方政府沉迷"基建崇拜",浙江 A 区在 23 亩土地上砸下 4 亿元建设科技城综合体,而杭州滨江区市场原生的低空创新产业园,在政府零补贴背景下集聚大疆、零跑等企业,单位面积产值是 A 区规划的 3 倍。这种对比揭示一个真相: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的是市场土壤而非行政催生。

  三、破局路径:回归市场逻辑的理性选择

  历史经验早已证明,成功的产业突破往往诞生于市场缝隙,而非政府规划图纸。大疆 2006 年成立于深圳民房,未依赖任何产业园政策扶持,通过极客文化与供应链整合,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 70%的份额;顺丰在未获地方补贴情况下,自发在珠三角开通 150 条无人机物流航线,单机日均飞行 5.2 次,单位成本较传统配送下降 40%;杭州"六小龙"模式中,宇树科技、零跑汽车等企业依托浙江大学实验室成果转化,政府仅提供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拒绝划定物理园区。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条路径: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主导资源配置。

  破除低空经济虚火,需要划定政府行为的"负面清单"。应禁止以低空经济名义圈地建园,将已有空置园区转型为共享实验室、试飞基地;叫停"订单换税收""飞机买产能"等扭曲市场的政策,建立企业白名单动态评估机制;禁止县级财政投资超 10 亿元的低空基建项目,避免地方债务失控;改变"以投资额论政绩"的考核模式,将"起降点日均利用率""企业自主订单占比"纳入核心指标。

  激活真实需求是关键。应优先开放山区急救、电力巡检等刚需场景,而非文旅观光等"伪需求";取消政府对 eVTOL、物流无人机的采购补贴,迫使企业直面市场检验;给技术成熟留出时间,停止"2027 年实现无人机全覆盖"等冒进口号,正视电池能量密度不足等现实问题。政府最该做的,不是修建更多起降场,而是拆除阻碍创新的隐形栅栏——压缩各省市低空经济会议,禁止财政出资主办行业展会;取消载人飞行器适航认证的国企优先条款,允许民营测试数据与军方共享。

  低空经济确实代表未来趋势,但它需要的是"水到渠成"的市场培育,而非"大干快上"的政绩工程。当地方政府学会克制"有形之手",当资本回归理性判断,当技术突破关键瓶颈,这片万亿蓝海才能真正释放潜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非债务黑洞。

上一篇:
2025下半场商业趋势解读:AI、新能源与消费的破解之道
下一篇:
“萝卜快跑”又“失足”,背后老板李彦宏财富一年缩水182亿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