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聚焦北大荒|垦地间看融合——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二九一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9

  如何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探索垦地融合新路径,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深层矛盾?作为北大荒集团这片4800余万亩“国家试验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兴隆分公司勇担使命、积极探索,将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赋能农业现代化、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举措,进行了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一场由二九一农场具体实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践,在黑龙江省集贤县、桦川县的田间地头悄然展开,正改变着传统的耕作图景。

  深更半夜,精量播种机的轰鸣划破寂静;春寒料峭,技术人员执着地测量土层温度;面对农户的疑惑甚至质疑,“新农人”们耐心讲解着1.1米大垄密植、“三五早播”这些“新花样”……这并非农场的“自留地”,而是二九一农场为周边乡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火热现场。阻力与突破并存,不解与信任交织,无疑是一场从“破冰”到融合的生动实践。

  (一)“你们图啥?”——破信任之困

  “地给你种了,那还是我的吗?”

  “你们是来挣我们钱的吧?”

  “我们干啥去?”

  ……

  2024年初冬,当二九一农场社会化服务专班带着集贤县出台的专项补贴政策(全程托管超千亩村集体补5万元,合作超两千亩种植大户每亩补百元)走村串户时,迎面而来的并非热情,而是村干部、合作社、种地大户乃至小农户连珠炮似的质疑。

  垦地合作的“垦”与“地”,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墙。

  “不理解?那就掰开揉碎了讲!”农场工作组成员语气坚定。

  面对村干部,讲北大荒国企的责任与担当——推广先进技术、提升地方产能、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不是为了逐利。

  面对农民,算实打实的“经济账”:农资统购价低于市场15%,去年托管地块玉米亩均增产130多斤,今年目标直指160斤。一张张成本分析表、服务菜单表、种植效益对比表,成了最有力的沟通工具。

  农机户担心“没了饭碗”?农场推出“机车准入制”,只要符合标准的机车,安装上监控,就能参与作业。

  质量谁来保证?农场、地方政府、农户代表组成的“三方审定小组”全程监督。

  村民最关心的“保产量、保挣钱”?农场表示在同等气象条件下,托管地块产量“横向比周边高,纵向比历年高”。

  敲开百家门,更要焐热百家心。从2024年11月起,110余天,两万多公里行程,40多场村屯洽谈会,1820多人次的培训宣讲……工作组坐炕头、唠家常,把政策、技术、效益一点点揉进乡亲们心里。

  迷雾渐散:地还是农民的地,只需承担每亩10元的费用,就能享受到农场提供的标准化作业和服务,农资成本降了,先进技术来了,大型机械用上了,补贴也拿到了。

  随着地方政府力推和村集体点头,2025年,二九一农场在集贤县、桦川县等地实现全程托管2.2万亩、环节托管30万亩,创下历史新高。更令人欣喜的是,20余万元托管服务费已通过标准化验收如期到账。

  起初的不信任,在一次次坦诚沟通和真金白银的实惠中开始“破冰”。

  (二)“拿个温度计比画啥?”——解技术之惑

  四月底的集贤镇顺发村,二九一农服中心技术员李坤在地里忙活,他拿着温度计插进土里,记录数据。村民老张看得直纳闷:“你们这是干啥呢?整天拿个温度计比画啥?”

  

  查看温度计数据(李建飞摄)

  “张叔,这叫‘三五早播’技术!”李坤解释,“连续测5厘米土层温度,连续5天稳定达到5摄氏度,就是大田播种最佳时机。抢这几天,产量能上去一大截!”

  老传统讲究“杏花开,柳叶放”,可如今在集贤,像老张这样能说出“秋整地、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甚至“三五早播”的农民越来越多。

  观念的转变,源自“眼见为实”。

  7月24日,骄阳似火。集贤镇组织50多名村干部、合作社代表和种植大户代表,涌向顺发村的垦地合作示范田。

  眼前景象让他们惊叹:尽管周边地块已显旱情,可这里的玉米却是齐刷刷、绿油油,长势喜人。

  “这段时间高温少雨,可咱这苞米硬是没啥大事儿!看来这大垄密植真能保墒!”顺发村党支部副书记仵宗宝感慨道。

  李坤指着扬花期的玉米介绍:“传统每亩种4700多株,咱这大垄密植,种5700株!亩产至少增200斤。”那些曾被当地农民视作“花架子”“没事找事”的技术,在整齐健壮的苗情面前,不辩自明。

  “定制式”方案,“保姆式”服务。二九一农场39人的专家队伍,不仅把科学的种植方案送到农户家,更将精准施肥、叶龄诊断、促控结合等20余项实用技术,“手把手”种进了地里,为打造“吨粮田”奠定基础。

  村民的反馈最直接:“这施肥比咱‘一炮轰’强多了!”“整地效果就是不一样!”“产量肯定能加一成!”“还是大机械好啊!”“没见过这么齐整的苗!”……

  如今,双山村、金星村、东兴村,但凡有二九一农场托管的地块,都成了乡亲们茶余饭后的“打卡点”,大家三三两两看苗情、说技术、聊收成。

  现代农业技术,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赢得越来越多农户的认可。

  (三)“半夜折腾啥?白天干呗!”——筑融合之基

  “你们干啥啊,大半夜的!哪有摸黑种地的?白天干不行么!”五一假期的一天深夜,福利镇东兴村村民被邀请到播种现场监督时,对轰鸣的农机作业满是不解。

  “大叔,天气预报说雨快来了!咱连夜抢播下去,雨一下,墒情正好!”工作人员一边解释,一边指着先进的格兰气吹式高速精量播种机,“这机器成苗率能提高2%!”

  在北大荒,“抢农时就是抢产量”,而这对于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节奏的农民来说,是全新的认知。

  播种现场,工作人员递过尺子:“叔,您量量,深度、间距必须一致。”工作人员信心满满,“等出苗您再看,横是线,竖是线,斜着还是一条线!”

  先进农机的精准、均匀、高效,以及导航系统赋予的“夜视能力”,打破了农民对传统耕作方式的想象,大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智能装备是支撑。2025年,二九一农场调配豪狮电驱式精量播种机、凯斯大马力喷药机等智能农机184台(套),实现整地、播种等环节100%机械化。

  模式创新是保障。双鸭山市提出了投入保顶、产量保底、多收多分“双保双多”全程托管模式;集贤县提出了村集体做主体、农场包种、政策性银行包钱、种植业保险和期货包赔、政府兜底包收的“一主四包”垦地合作模式;二九一农场形成了以农场为“蜂巢核心”,联动地方政府、村集体、农户、农机户、专家团队为“蜂巢节点”协同发力的“蜂巢模式”……

  农场的服务口碑如同滚雪球,推动托管面积快速扩张。农民的态度也从“排斥怀疑”转向“主动欢迎、积极学技、探讨模式”,集贤县成功申报“产粮大县”更为垦地间双向奔赴注入了“强心剂”。

  

  开展观摩会(李建飞摄)

  尽管仍有部分农户在观望,补贴能不能兑付、增产幅度有多少,但二九一农场党委书记王强对未来充满信心:“2025年,我们要通过社会化服务,力争实现集贤镇土地产出率提升10%,农民节本5%、增收15%,带动粮食增产1140万斤!”

  集贤镇常务副镇长杨坤则表示,将以顺发村等示范点为样板,深化合作,放大农垦技术、人才、管理优势,结合地方资源,打造更多“吨粮田”。

  这场垦地间的变革,正悄然催生着“土地改良、村屯优治、农业增效、农场优企、市县发展、农户增收”的“六方受益”新格局,促进了垦地双方在党建、社会、服务、人文、技术、人才等领域的“六方融合”,乡村振兴的秧苗,正在垦地融合的沃土上茁壮生长。(宋倬)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举报/反馈

上一篇:
集结超50家本地老字号、网红小吃店!银川首届美食推荐活动启幕
下一篇:
关于开展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2025年8月“易气无忧”服务竞拍交易的通知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