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小米,在宝马眼皮底下“挖墙角”
发布时间:2025-08-09

  在慕尼黑啤酒馆的木质长桌边,几位宝马工程师低声交换着意见,桌上几份文件首页赫然印着鲜明的“MI”Logo。

  不远处,一栋新挂牌的建筑矗立在巴伐利亚的晨光中——这里是小米汽车欧洲研发中心,距离宝马总部仅20分钟车程。

  短短半年内,这座“桥头堡”已挖走宝马至少五名高管,最近一位“投诚者”是效力宝马22年的i系列设计主管凯兰格(KaiLanger)。

  当兰格在领英宣布“加入小米”时,一句调侃在德国汽车圈悄然流传:“在宝马工作至退休,不如选择跳槽至小米”。

  这位曾主导初代宝马i3和i8设计的大师不会想到,如今要向自己的中国徒弟汇报——小米汽车首席设计师李田原正是他当年在宝马的下属。师徒关系的倒转,折射出百年汽车工业的权力转移。

  小米的“宝马系”血脉早已注入造车基因。2021年,当雷军启动小米汽车项目时,第一个收入麾下的便是前宝马旗舰车型iX系列外观设计师李田原。随后,曾设计宝马经典“天使眼”的前宝马副总裁克里斯班戈也被聘为设计顾问。

  今年初慕尼黑研发中心落成后,一场系统性的人才收割更全面展开:底盘技术主管鲁道夫迪特里希(在宝马23年的老将)、FE性能管理与仿真主管扬尼斯黑尔维希相继加盟。小米甚至将触角伸向法拉利F1车队,挖走空气动力专家里卡德艾瓜贝拉马考。

  “月薪翻倍+期权激励”,2025年3月,当这则招聘启事出现在宝马内部论坛时,人力资源部的警报骤然响起。小米对德国顶级汽车人才开出的价码,彻底颠覆了传统车企的薪酬体系。

  高薪挖角引发行业激烈争议。某家电巨头高管曾公开指责:“它造空调挖格力的人,造汽车挖吉利的人,造芯片挖华为的人,简直是行业公敌!”

  更尖锐的指控来自小米生态链内部。2025年初,九号机器人创始人王野在顺为资本CEO群曝光“断指计划”——某竞争对手以双倍薪资挖角科沃斯、石头科技技术骨干,获取商业机密后迅速解雇员工。

  面对种种争议,小米坚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说话。

  慕尼黑研发中心里,碳纤维实验室的仪器昼夜运转。迪特里希带领团队攻克底盘轻量化时,黑尔维希正在数字孪生平台上模拟纽博格林赛道的极端工况。兰格的首次设计评审会上,他重提当年打造i3时的信条:“最致命的失误就是无聊”,会议室电子屏亮起的小米SUV油泥模型上,锐利的棱线刺破了传统豪华车的圆润轮廓。

  德媒酸溜溜评价:“小米用德国技术打德国车,这招太狠了!”

  当中国新势力的技术反哺欧洲豪门,百年汽车工业规则正在改写。宝马iX的封闭式双肾格栅仍在诉说兰格的前瞻思维,而他在小米的首个作品已初露锋芒——谍照显示,即将亮相的SUV车顶激光雷达的集成度,较欧洲车型提升40%。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兰格跳槽消息公布当日,小米港股涨幅超3%,宝马慕尼黑交易所股价应声下跌1.2%。分析师张翔指出:“兰格深谙科技感与豪华感的融合之道,这正是小米冲击高端市场的关键拼图”。

  更深层的变革在人才供应链蔓延。小米慕尼黑招聘会上,排队投简历的德国工程师中,有人带着父辈在中国车企工作的老照片。“三十年前,中国工程师挤破头想进慕尼黑设计室;三十年后完全反过来了”,研发中心中国负责人感慨道。

  慕尼黑街头,小米总裁卢伟冰亲自试驾当地首辆注册的SU7 Ultra,车身掠过玛丽恩广场的哥特式拱门。这座德国汽车圣地,正成为中国车企西进的桥头堡——小米计划2027年登陆欧洲市场,西班牙、德国、法国被列为首批战略要地。

  除了小米的欧洲突袭,理想在慕尼黑建研发中心,蔚来把造型设计中心塞进宝马后院,小鹏甚至放出豪言“十年后海外销量占一半”。

  这场“技术反攻”的背后,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全面升级:宁德时代的电池、华为的智能驾驶、小米的生态整合——欧洲车企引以为傲的“三大件”优势正被逐个击破。

  宝马前工程师匿名吐槽:“现在慕尼黑的汽车圈分两派:等着被中国车企挖走的,和等着被中国车打趴下的。”

  20年前,中国车企用市场换技术;20年后,雷军们直接去欧洲“抢人建厂”。这场人才争夺战背后,是国产车从“性价比”到“技术流”的脱蛹蜕变。

  正如网友所言:“当德国工程师开始给中国车写代码,燃油车时代的秩序就该翻篇了。”小米这波操作,或许正是全球汽车产业“权力游戏”的开场哨。

上一篇:
小米、蔚来通过富国银行向海外转移百亿美元资金!蔚来:假消息 将追责
下一篇:
从“试验田”到“新高地”,青岛这样打造养老金融"生态圈"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