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 交通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5-08-08

  作者:宋漪雯|河南省中工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河南省枢纽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宋漪雯|校核:杨静毅|审核:龙志刚

  引言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当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未改变,如何更好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如何推动国家在海洋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等,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海洋经济概述

  (一)海洋经济概念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根据国家制定的《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调查用)》,海洋产业范畴极为广泛,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新兴的海洋产业如海洋新能源(海上风电、潮汐能等)、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海洋信息科技等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了海洋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二)海洋经济产业链全景图

  我国海洋经济产业链已形成以资源开发为基石、高端制造为支撑、新兴服务为延伸、绿色创新为引领的立体化体系,各环节深度协同并持续向高附加值领域跃升,具体结构如下:

  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涉海设备制造和涉海材料制造。这些产业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和材料保障,是海洋经济产业链的基础环节。海工周期景气上行,政策发力助推龙头收入增长。目前全球海工装备处于周期上行阶段,利好钻井平台、FPSO等设备需求。我国海工装备行业集中度高,市场份额集中在振华重工、中集集团、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等头部企业。2024年,中国承接海工装备订单全球份额42.6%,保持全球第一。伴随着政策端不断发力,中国海工装备行业景气度有望提升。

  

  产业链中游: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这些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我国海洋渔业向深远海与智能化迈进,全球首艘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搭载潍柴发电机组实现游弋式养殖,年产能超8000吨,大幅降低进口依赖;奉化海鲈鱼养殖通过规格升级和渠道拓展,成功逆势扩大出口。海洋油气业加速深水与低碳融合,中国海油投产首个海上高温高压低渗气田,创新长水平井技术和无人平台遥控生产;全球首次2吨级eVTOL完成150公里跨海石油平台物资运输,推动低空经济与传统能源协同。

  

  产业链下游:主要包括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服务支持和产业延伸。我国海洋经济下游产业以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为引擎,通过技术融合与政策赋能(如海南自贸港、舟山自贸区),加速向高附加值、新业态拓展,成为海洋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二、发展海洋经济的时代背景

  (一)发展海洋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新高地,其战略价值在资源约束加剧和低碳转型背景下日益凸显。发达国家正加速布局海洋资源开发,如欧洲风能协会明确要求追加64亿欧元投资港口与船舶,以支撑海上风电年安装能力从10吉瓦提升至15吉瓦,满足2030年后能源安全需求。这一举措凸显海洋可再生能源对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作用——全球70%以上的可用海上风能资源(超710亿千瓦)分布于深远海,为各国提供巨大开发潜力。同时,海洋经济产业链纵深拓展至高端装备、氢能制备等新兴领域。例如,欧洲推动船舶向电力、氨、氢燃料转型的脱碳战略,以及海南谋划海上风电制氢制醇一体化示范工程,均表明海洋经济正从单一资源开发转向技术密集、低碳化的产业融合。这种全球性趋势凸显海洋不仅是资源宝库,更是未来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的蓝色引擎。

  

  (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海洋经济支撑

  海洋经济通过保障能源安全、驱动产业升级和支撑区域协调,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柱。能源方面,面对传统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我国加速开发海上风电资源,尤其是技术可开发量超12亿千瓦的深远海区域。海南计划到2027年将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升至87%,依托环岛风电打造产值125亿元的昌江清洁能源集群,直接服务于国家“双碳”目标。产业升级层面,海洋经济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与科技创新融合。海南布局深海油气装备测试平台,推动水下采油树等核心部件本地化生产;山东构建“三主四辅”世界级港口群,强化国际物流通道与临港产业协同,为制造业高端化提供基础支撑。此外,海洋经济助力区域发展格局优化,如海南通过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产业集群(目标营收60亿元)和文昌航天产业集群(目标营收100亿元),形成陆海联动的增长极,彰显海洋经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多维度价值。

  

  (三)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政策红利释放、技术突破与市场扩张正共同推动海洋经济进入黄金发展窗口。政策层面,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国家战略,自然资源部明确引导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发展,广东、海南等五省市率先启动深远海示范项目。海南更在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目标,系统性推进深海产业。技术瓶颈的突破加速产业规模化,例如15兆瓦以上大型风机的普及推动船舶与电网升级,带动国内企业聚焦电力输送、基础建设四大环节;海南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和风电制氢示范,促进海洋能源与化工产业链融合。市场增长动能强劲,深远海风电预计2025-2027年装机复合增长率达56%,2027年装机量有望突破24GW。叠加海南深海科技、山东港口群等产业集群建设,我国海洋经济正从近海走向远洋、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驱动,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三、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

  我国海洋经济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期。2025年全球海洋经济进入加速发展期,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54万亿元,同比增长5.9%,占GDP比重达7.8%;2025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达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速,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蓝色引擎”。呈现以下核心特征:

  (一)传统产业转型与韧性支撑

  传统海洋产业通过技术赋能和模式创新实现“质效双升”。船舶工业加速智能化转型,2025年上半年海船完工量同比增长4.7%,全球市场份额超60%,喷漆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应用使企业运营成本降低15%以上。海洋旅游业成为消费复苏引擎,增加值达7718亿元,同比增8.0%,邮轮进出港旅客激增40.1%,天津港“240小时过境免签”单日办理量创历史新高。海洋交通运输业则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货运量23.4亿吨、周转量9.6万亿吨海里,同比增长5.2%、6.9%,自动化码头建设(23座集装箱码头+29座干散货码头)大幅提升物流效率。

  (二)新兴产业聚能突破与全球竞争力跃升

  以高端装备和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增长新引擎。海工装备领域三大指标即新接订单、交付订单、手持订单全球份额分别达64.6%、43.3%、62.6%,技术迭代推动高端装备出口额同比增18%。海上风电呈现爆发式增长,新增装机容量同比飙升199.4%,发电量增长2.2%。海南依托环岛风电资源推进“风电制氢制醇一体化”示范工程,计划2027年昌江清洁能源集群产值破125亿元。同时,深海科技产业化加速,海南布局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水下采油树本地化生产,目标2027年三亚崖州湾深海集群营收超60亿元。

  (三)科技创新驱动与智能化深度融合

  海洋经济正从要素依赖转向技术主导。深海科技被纳入国家战略,海南打造“智慧海洋”创新策源地,推动钻井仪等核心装备国产化测试。智能港口建设全球领先,5G无人集卡覆盖率达48%,宁波舟山港梅山低碳码头累计发电超4000万千瓦时,11个国际枢纽港清洁运输设备比例超60%。养殖领域创新突出,全球首艘15万吨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交付,温州“声波无网海洋牧场”等模式推动渔业高效生态化。技术突破直接赋能产业升级,如兆瓦级发电机组稳定并网超3年,江苏如东4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加速推进。

  (四)绿色低碳转型与资源可持续保障

  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能源结构方面,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2.3%和16.9%,海南计划2027年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超87%、。空间资源供给扩容,新增用海用岛16.7万公顷,同比增25.2%,带动超5000亿元投资落地。“蓝色粮仓”建设成效显著,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4.8%,海水养殖贡献5.6%,文昌冯家湾现代渔业园推动绿色养殖转型。此外,港口减碳技术规模化应用,天津港实现30万吨级船舶“零待时”作业,梅山码头累计减排二氧化碳2.4万吨。

  (五)开放合作深化与区域协同发展

  海洋经济通过拓展国际网络和区域联动提升全球影响力。海运进出口总额逆势增长1.1%,船舶与风电设备出口分别大增20.0%、13.7%。国际物流网络扩容,福建首开厄瓜多尔直航班轮,中欧陆海快线延伸至里海走廊,金华—巴库班列构建“一带一路”立体通道。区域战略方面,海南推进洋浦港国际枢纽港建设,打造RCEP航运节点;山东构建“三主四辅”港口群,强化临港产业协同。产业集群培育聚焦“含新量、含绿量”,30个百亿级集群加速形成。

  

  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思想创新等,构建高质量的创新驱动经济模式,通过集聚高质量创新要素,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对各类创新资源的整合与盘活,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围绕海洋能开发、先进设施装备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开展攻关,实现集群化智能化发展。

  (二)做优做强做大海洋产业

  海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量的积累,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各省发展海洋经济应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持续不断的结构优化调整,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临港经济、航运服务,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顶层设计

  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需制定科学合理且高瞻远瞩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要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体系,精准扶持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初创企业和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拓宽海洋企业融资渠道。

  (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接续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加强海洋生态修复,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24个重点监控海洋生态系统已连续四年摆脱“不健康”状态,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屏障。

  结语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正以“传统升级-新兴突破-绿色协同”三维联动模式,推动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跨越。随着深海科技产业化、国际通道扩容及零碳码头推广,蓝色疆域将持续释放增长潜能,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责编:刘安琪|审核:李震|监审:古筝

上一篇:
预计年产值6000万元!中山这个“工改”项目首批厂房交付
下一篇:
2024年度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2.4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