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热点研究 | 卷入均和系?发债国企名单大揭晓!
发布时间:2025-08-07

  今日信用风险预警

  “均和系”事件简介

  均和集团主要业务模式为虚假贸易、产业园注水招商、金融手段收割变现,因其与城投等国企间的紧密关联及巨额的债务黑洞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关注。

  2025年6月,曾位列中国500强企业、上海百强企业,体量超千亿的均和集团陷入债务危机,账户被清空、股权被冻结、员工被迫离职、实控人何旗被爆转移资产至海外......桩桩件件引发舆论哗然。一家不上市也不发债的民企能激起千层浪的原因主要系其与国企,尤其是城投间丝丝缕缕的业务往来与股权关联。

  早在2021年隋田力事件暴雷之时,均和集团的运作路径便引起了市场关注,大致是通过贸易空转做大营收、增强信用,凭借信用资质撬动土地、开发园区,利用园区产业预售收割现金,最终“左手倒右手”,实现一击脱身、成功套利。

  具体来看,均和集团旗下的上海均和集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先积极与城投等国企合作成立贸易子公司,通常均和系企业持股49%、城投等国企持股51%;贸易子公司从均和系企业采购货物,再几乎原价卖回均和系企业;空转流水形成的虚假繁荣,令均和系企业与相关国企都堆砌起了庞大的收入与资产规模,可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更廉价的借款。随后,均和系企业凭借“优良资质”与招商承诺,低价获得政府产业用地,利用未真正落地的企业意向书,虚构招商成果并违规预售,收割不知情的厂家与散户资金。最后,通过信贷套利、证券化包装、抵押融资、私募等手段将上述过程变现,一边维系着庞氏骗局般的公司运营,一边悄然转移资产,最终留下巨额债务。

  相关发债国企梳理

  本文大致梳理了与均和系企业有直接业务往来或股权关联的发债国企。首先,我们整理了实控人为何旗的企业,统计这些企业对外投资的企业,两份企业名单共同组成了均和系企业名单;其次,判断目前发债国企2024年财务报表中披露的前五大应收款对象、其他应收款对象、预收款对象、客户及供应商是否在均和系企业名单中,若是,则将该发债主体列入下表;最后,穿透均和系企业名单中各企业的股东情况,若发现该企业为发债国企下属企业,则将相应国企列入下表。

  image.png

  image.png

  资料来源:Wind、企业预警通,邦得整理,详细名单可关注邦得公众号或在文章末尾扫码邦得市场人员

  注:均和系名单中部分企业已注销,但考虑到风控导向,仍将其纳入名单,所涉及的发债国企股东仍列入此表;聊城东部新城 XXXX 有限公司仅发行了海外债、贵州遵铁 XXXX 有限公司已无存续债,故未列入此表;济宁市兖州区惠民 XXXX 有限公司、弥勒工业园区 XXXX 有限公司所持贸易子公司股权不足 51%,为均和系企业的第二大股东,其余所列发债国企均为均和系企业的第一大股东。

  与均和系企业相关联的发债国企大多为城投,共涉及17个省份,其中山东省企业最多、福建省次之。发债国企截至目前存续债券余额合计约2971.88亿元,其中山东省占比最高、浙江省次之。涉及的主体邦得信用等级主要分布在BBB档。

  image.png

  影响与思考

  政府及城投看重短期利益或是其卷入均和系以及均和系快速壮大的原因,但从长远来看,均和系事件对民众、金融机构、城投及政府均造成了负面影响。随着中央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监管的日趋严格,均和系运营模式难再有生存空间,城投等发债国企必须吸取教训、有所转变。

  如此明显的套路多年前便已引起市场警觉,为何至今仍有如此多的城投深陷其中?

  这或与政府及城投看重短期利益有关。在均和系企业的运作下,区域招商引资额、产业投资额可在短期内快速攀升,土地出让金、短期税收也可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同时城投通过贸易子公司做大规模、做高收入,可以掩盖自身流动性压力,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

  但一切的馈赠均有代价,均和系的暴雷不仅对均和员工、园区产业业主与供应商、金融机构造成了大量损失,也令地方政府和城投深受其害。

  城投方面,从经营来看,难以维系贸易业务,部分产业园项目也面临烂尾;从财务来看,大量的资金拆借面临回款风险,产业园相关资产面临贬值,流动性压力加剧,债务风险攀升,同时信用资质弱化令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抬高。政府方面,土地款难以收齐、招商指标落空、投资市场对区域的信任度下降、合规与审查工作的严谨性遭到质疑。

  贸易业务引发的风险危机并非史无前例,近年来中央政府与监管机构也在持续加强相关的管理,此次均和系暴雷亦与监管趋严、城投暂停新签贸易合同息息相关。

  2017年《关于进一步排查中央企业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的通知》聚焦于中央企业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的排查;

  2021年《关于加强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严控低毛利贸易等高风险业务,并严禁融资性贸易和虚假贸易;

  2022年《关于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司库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的意见》严禁开展融资性贸易业务和虚假贸易业务;

  2023年《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贸易管理严禁各类虚假贸易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贸易业务的“十不准”,坚决清理退出各种类型的虚假贸易。此外,据最新的交易商协会与交易所对城投发债的要求,企业在被判定是否为产业类时需剔除毛利率异常低的贸易业务,审核时采用实质大于形式的态度。

  总而言之,城投等发债国企应吸取此次均和系的教训,跟随中央政策的指引,方能大浪淘沙见真金。

上一篇:
董事长高玉玲兼任总裁,钦点左膀右臂,海信家电能重回一线么?
下一篇:
“一票联动”释放赛事经济“超”能力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