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合肥企业迎来了“保健医生”
发布时间:2025-08-07
核心数据遭窃,八年心血悬于一线,怎么办? 联合公安机关固定电子证据、指导企业搭建分级保密系统、辅助操作留痕机制建立......一番操作组合拳下来,成功为企业守住了历时八年,价值上亿元的研发成果。 在合肥,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享受着这样一位特殊“法治医生”的保护。 随着企业规模扩张,内部职务犯罪日益隐蔽复杂。贪污舞弊、窃取机密层出不穷,造成巨额损失,案件侦破难度高,给企业内部管理和政法机关带来不小压力。 去年8月8日,合肥市公安局作为业务指导单位,联动多个职能部门及民营企业,发起成立全国首个企业内部职务犯罪预防联合会(以下简称“预联会”)。 转眼间,这位“法治医生”已陪伴服务一整年,累计开展专题活动42场,覆盖企业270余家,培训人员超7500人次,推动23家企业建立智能化内控体系。 这位“法治医生”如何问诊开方?从守护个体到护航整条产业链,合肥怎样行动?又是什么理念,支撑着合肥将法治服务做到企业心坎里? “法治医生”怎么开诊? 做生意,最怕内部“起火”。 企业内部职务犯罪,往往是“双输”的局面:业务骨干栽跟头,企业受损;员工因不了解界限,糊里糊涂踩了红线。 “处置企业内部职务犯罪问题,事后打击很重要,但源头预防堵漏洞更加关键。”基于长期经侦工作的经验,合肥市公安局经济犯罪案件接报案中心副主任王鹏道出了预联会的初衷:主动上门,打防并举,把风险掐灭在萌芽里。 “在以往走访企业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面临同样的情况和顾虑,所以我们想不如把企业组织起来统一培训。”王鹏介绍,统一培训的新模式让效率倍增,能根据企业反馈定制下一场培训主题,扎实推进系统培训,效果显著。同时,企业间也能互通信息、分享经验,无形中增强了免疫力。 作为全国首个以“预防企业内部职务犯罪”为核心的公益性社会组织,预联会除了开展企业员工的普法教育、警示教育以外,还助力企业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推动企业廉洁从业文化深入开展等。 目前,预联会已与合肥市公安局经济犯罪案件接报案中心建立了联动机制,可为企业提供规范取证、识别新型犯罪手法的实操指导;培训课程如《职务犯罪风险防控》等,能对高风险岗位开展模拟审计实战演练;面向科创企业,还可定制商业秘密保护体系搭建、专利侵权溯源等培训,并联合市知识产权局设立快速响应绿色通道。 成立一年来,预联会已吸引全市百家行业龙头企业加入,覆盖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等关键领域。 “我们也在与相关院所研发企业犯罪风险AI预警系统,策划推动构建长三角反舞弊联盟,实现跨区域风险的联防联控。”王鹏说。 “救火”到“防火” 这套“预防为主”的做法,效果实实在在:专家团主动上门“找病因”、提前预警“新骗局”,指导帮助企业自建“防火墙”,让企业能够把更多精力用在发展上,而不是事后“救火”。 而今年,这种守护模式正从合肥一家家企业内部健康走向产业全局,扩展到护航整个产业生态的发展。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势头正猛。位于合肥北部的长丰县,汇聚了包括比亚迪在内的220家企业上下游企业。全县2024年产业规模就突破1200亿元,整车产量全国县域第一。 面对如此庞大的产业体量带来的新挑战,如知识产权侵权、环境污染纠纷、碳排放权争议等,传统司法服务模式有些力不从心。 今年6月,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长丰县人民法院牵头推动的全国首个新能源产业司法保护基地在长丰县建立。 推出“双免保”白名单制度便利企业,严打恶意欠款和侵占项目资产行为,构建“调解+诉讼”多元解纷机制......基地系列做法目的明确,就是要为新能源企业从研发、生产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司法护航,在源头上降低维权成本、减少法律纠纷。 面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日益增多的跨境贸易纠纷、数据合规等新挑战,合肥的法治服务也及时助力。 7月28日,安徽(合肥)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在合肥法务区正式启动。该中心汇聚了省内外数百名知名法学专家、资深涉外律师、优秀公证员和仲裁员等高端法治人才,联动商务、外事、海关等部门,为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全链条的专业法律服务,在营造公开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的同时,也给企业在全球市场上闯荡吃下一颗“定心丸”。 与此同时,市检察院等也积极承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检察机关工作推进会,牵头会签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关于在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中违法所得数额认定的意见》等,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合力。 做生意,用脚投票 企业经营最看重的是什么?——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体现在企业主体感受到的公平市场、高效政务、透明法律政策,还有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 而法治,恰恰是构成这些要素的关键,更是保障它们健康运行的坚实后盾。 合肥如何做?核心就在于,服务跑在企业需求前,力争把麻烦挡在门外。 企业“出海”怕踩坑?合肥法务区开通陪伴式“走出去”综合服务专窗,组织法企对接会25场次,开展境外投资、跨境电商等专题培训4场次,为300余家企业提供涉外法律解析等关键指引。 内部的“防火墙”也在加固中,180家重点企业设立警务联络员,企业内部职务犯罪案件下降20.4%。40场讲座,走访7000余家民企,送上千份“法治体检单”,帮企业把风险漏洞早早补上。 好的环境,最终是为了聚企业、聚人才、促发展。今年以来,合肥健全新型产业安全监管、许可审判等服务措施,推动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为企业群众办事服务400万次,设立213个“办不成事”窗口,解决“疑难愁盼”事项440件。 “我们将持续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高水平运营合肥法务区,提升法律服务保障能级,努力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合肥安心创业、专心创新、舒心创造。”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有了优质的法治土壤和营商环境这棵“梧桐树”,自然能引来“金凤凰”。人才正用脚投票给出答案:持续优化的落户政策和服务环境,今年上半年,吸引了2.2万名高素质人才和年轻劳动者扎根合肥。 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新兴产业迭代加速、创新规则演进加快,也对这座快速崛起的科创新城提出了更高要求。 回应挑战,系统协同的法治布局、精准高效的企业服务和人才新政的持续优化,正在给合肥添足马力,共同书写着这座城市新的未来。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许露瑶
上一篇:
转载丨【广晟荣耀】喜报!广晟控股集团首次获评广东省首席技师1人,特级技师再增9人
下一篇:
金融赋能大运河文化传承 赋予水韵江苏新寓意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