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第16年,一群老友因“碳”再聚首!
发布时间:2025-06-29

  “对中国而言,绿色转型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引擎,是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更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时代担当,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6月27日,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十六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主题对话在京举办,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致辞表示。

  本次对话主题为——拥抱零碳未来。来自政产学研各界的老友,再次齐聚一堂,“碳”路绿色生产力,共商“零碳”未来发展路径。

  “十六年来,我们不断创新传播形式,持续见证、记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决心。”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王晨波表示,将与各界携手,共同为绿色发展探索新路径。

  拥抱“零碳”,未来已来

  2025年,“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零碳园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并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

  

  图为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

  “全球能源转型大势不会逆转,世界各国对当前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以及中国的引领作用充满期待。”在刘振民看来,通往“零碳”未来的道路,绝非简单的节能减排或能源结构转型,而是一场触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

  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已取得积极成效,如构建系统完备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实现全球最快的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动节能降碳改造和重点用能设备更新等。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张路鹏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道,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当前,我国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实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60%以上。

  “以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表示,接下来,生态环境部将研究制定“十五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系统谋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持续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2025年3月,我国首个系统性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文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印发,中国产品碳足迹标识可使消费者直观获取产品碳足迹认证信息。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督管理司一级巡视员李春江表示,“建立我国国家统一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既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发展绿色转型、建设现代化产业的有力抓手。”

  北京市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以降碳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了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万元GDP碳排放量在省级地区保持最优水平,在全国81个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排名第一。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韩耕提出:“北京市将重点强化科技引领、精准施策、全民行动三方面工作,落实新发展理念,狠抓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确保继续走在全国降碳‘第一方阵’。”

  现场,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给出了一组数据——2024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2.8亿千瓦,新增的年发电量超过3个三峡的年发电量;新增风光装机3.6亿千瓦,发电5100亿千瓦时,相当于1.16亿火电装机。

  “化石燃料只能有限低碳,绝不可能零碳。光伏等风光能源因投资小、见效快而快速发展。”他强调,推动零碳需解决能源生产与终端消费匹配问题,加速化石燃料产业链向零碳体系转型。

  

  图为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

  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介绍,自愿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符合条件的自愿减排项目可通过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平台开展交易,获得减排收益。

  而作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机构,北京绿色交易所已完成2600余家单位开户申请。自3月7日首批新登记的CCER交易以来,累计实现交易量215万吨,交易额超1.8亿元。

  绿色驱动:产业转型有这些新路径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双碳”目标提出五年来,中国出现的一大变化是大批低碳绿色产业的快速崛起,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驱动绿色转型路径。

  

  图为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绿色低碳投资、生产、消费,已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位居前列的驱动力量。在他看来,中国是超大规模且具有成长性的市场,拥有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强大的工程化能力,这些是支持低碳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

  谈及低碳行动,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文维介绍,福田区在生态方面,建设了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在生产方面,推进了16个近零碳试点建设;在生活方面,用130座超充站构建了“一公里超充圈”。

  潘家华举例,北京市通州区兴各庄村40千瓦光伏屋顶月发电5000度、年预计6万度,已构建产储用融合的零碳单元体。

  来自能源领域的企业代表也分享了各自转型路上的解决方案——

  化石能源作为能源压舱石,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长期发挥关键作用。中国石油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副总经理杜卫东表示,中国石油把能源技术突破转化为生产效率提升的“最大增量”,将通过《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3.0》,以“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推动新旧能源融合。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加速迈向绿色低碳未来。

  “全球能源消费将在2045年达到峰值约267.1亿吨标煤,到2060年回落至252.5亿吨标煤。”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绿色低碳高级专家孙志斌表示,尽管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跃升至51.8%,但化石能源仍将占据48.2%的份额,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从经济维度看,现有能源基础设施体系较成熟,可再生能源全面替代需数十年、万亿级投资;从技术维度看,化工原料、航空燃料等领域尚未出现可大规模应用的低碳替代方案。

  一份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在全球逾600家企业中,44%的受访者认为AI能源效率已具重要性,未来一年,该比例将快速上升至78%。

  台达集团—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宫鸿华认为,AI算力的发展势必增加更多碳排放,市场亟需“可持续AI”。打造更具韧性的电网、更节能的供电与散热解决方案,及更绿色的AI数据中心,是打造“可持续AI”的关键。

  “我们会让旅行更简单、更快乐、更绿色,让大家享受出行的快乐!”这是同程集团行政总经理、同程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肖鹏飞给出的承诺。

  同程致力于用AI等技术给消费者更多选择——如规划更低碳的出行线路;给合作伙伴打上绿色标签,使用绿色建筑、绿色家电的酒店会成为“绿星酒店”......而绿色低碳增加的成本不会让消费者承担,“出行产业链较长、上下游产业较多,不是一两家企业能够实现绿色低碳,希望大家一起拥抱零碳未来。”

  在智能物流园区“亚洲一号”部署光伏发电系统,投入使用新能源物流车,推出循环冷链箱以减少包装能耗;开启红树林生态修复计划,成立“海洋盒伙人”全球伙伴网络,带动消费者参与......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京东的使命。

  京东集团青流计划、京东物流可持续发展负责人鲍忠科表示,京东将持续投入,打造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产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供应链。投入在增加,但成本不会转嫁给消费者。

上一篇:
嘉实智能汽车股票近一周上涨5.14%
下一篇:
精准便宜1万,小米YU7能否扳倒特斯拉Model Y?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