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榜单出了!《时代》“全球100大最具影响力企业”,华为荣登!
发布时间:2025-06-28
你以为美国芯片禁令能把华为憋死?《时代》周刊刚甩了份成绩单:人家不仅活得好好的,还直接闯进了“全球巨头俱乐部”。6月27日,2025年度“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企业”榜单出炉,华为入选“巨头组”,跟苹果、三星这些老牌玩家平起平坐。更扎心的是,被美国卡脖子三年后,华为的昇腾910C AI芯片,推理性能干到了英伟达最新H100的60%。这哪是“突围”?简直是当着全世界的面,把“卡脖子”的手给掰开了。 一、《时代》给华为发“巨头证”,到底打了谁的脸? 先说说《时代》周刊这榜单的分量。它每年评一次“全球百大影响力企业”,分了领导者、颠覆者、创新者、巨头、先驱者五个组。“巨头组”听着就不好进——得是那种在行业里跺跺脚,全球产业链都得抖三抖的主儿。往年这组基本被欧美日韩企业包圆,比如苹果(手机巨头)、特斯拉(电动车巨头)、台积电(芯片制造巨头)。今年华为能挤进去,可不是靠“情怀分”,《时代》的评语写得明明白白:“5G技术领导者,6G开发前沿,云计算和新能源汽车多线突破”。 这话翻译成人话:华为已经从“中国科技公司”变成了“全球科技规则玩家”。最讽刺的是,三年前美国刚下制裁令时,多少人喊“华为撑不过半年”?当时连台积电都不敢给华为代工芯片,手机业务差点凉透。结果呢?2024年华为营收1182亿美元,同比暴涨22.4%,比很多没被制裁的企业活得还滋润。现在《时代》给它发“巨头证”,等于在全世界面前说:美国那套“技术封锁”,对华为没用。 更有意思的是榜单分组。华为没进“颠覆者”也没进“创新者”,直接一步到位“巨头”。这说明啥?不是说它“正在努力成为巨头”,而是它“已经是巨头”。就像班里的转学生,刚来的时候被排挤,结果第一次考试就冲进年级前十,老师直接把他调到尖子生班——这哪是鼓励?这是承认现实。 二、昇腾芯片60%性能,是“凑活”还是“王炸”? 很多人盯着“昇腾910C性能达H100的60%”吵:“才60%,有啥好吹的?” 这话就跟说“考试考60分和100分没区别”一样,纯属不懂行。AI芯片分两种活儿:“训练”和“推理”。训练是让AI学知识,得用最顶级的芯片(比如H100),就像博士生写论文,得用超级电脑;但推理是让AI用知识干活,比如你刷短视频的推荐算法、用ChatGPT聊天、智能音箱回答问题,这些都是推理任务,就像博士生毕业后去公司上班,日常工作用普通电脑足够了。 昇腾910C强就强在“推理性能”达H100的60%。这意味着什么?国内搞AI大模型的公司,以前只能买英伟达的芯片,不仅贵(H100一片十几万),还得看美国脸色(怕突然断供)。现在有了昇腾910C,虽然跑训练可能差点意思,但日常推理完全够用,而且价格便宜一半,还不用担心被卡脖子。就像你想开咖啡店,以前只能买进口咖啡机(贵、难修),现在国产咖啡机虽然打奶泡不如进口机细腻,但做美式、拿铁完全OK,还便宜耐造——你说咖啡店老板选哪个? 更狠的是华为的“配套服务”。光有芯片不够,还得有软件生态。华为不仅造了昇腾芯片,还搞了“昇思MindSpore”AI框架(相当于给芯片配了操作系统),国内高校、企业用起来没门槛。去年孟晚舟说“为中国打造算力底座,为世界提供第二选择”,当时还有人觉得是口号,现在看,这底座已经搭起来了:2024年国内AI服务器市场,华为昇腾的份额从0冲到了18%,直接抢了英伟达的蛋糕。 三、华为的“抗揍秘籍”: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你以为华为就靠芯片翻盘?太天真了。这公司最牛的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产业链布局”——东边不亮西边亮,制裁来了也不怕。 先看老本行5G。虽然美国到处游说盟友禁用华为5G设备,但截至2024年底,全球142个国家的运营商还在跟华为合作,因为华为的5G基站又便宜又稳定(比爱立信、诺基亚便宜30%)。现在华为又冲到了6G研发最前线,去年跟国内高校联合发布了6G白皮书,提出“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简单说就是以后手机不仅能连地面基站,还能连卫星、无人机,在沙漠里都能刷视频。这布局,比高通、诺基亚快了至少半年。 再看云计算。以前大家觉得云计算是阿里云、腾讯云的天下,结果华为云悄悄冲到了国内第二(仅次于阿里云),全球第五。秘诀是“政企客户”——政府、银行、国企这些对安全要求高的客户,更喜欢用华为云,因为它能提供“全栈自研”的解决方案(从芯片到服务器到软件全是自己的),不用担心数据被国外公司拿走。2024年华为云营收增长45%,比行业平均增速快一倍。 最让人意外的是新能源汽车。华为不自己造车,而是帮车企造“大脑”——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电驱系统。问界、智界这些挂着“华为智选”的车,上市就成爆款,2024年卖了120万辆,仅次于比亚迪、特斯拉。关键是华为不赚整车的钱,赚的是“技术授权费”,一辆车收几千到几万不等,这模式比自己造车轻多了,还能跟多家车企合作(比如奇瑞、江淮、北汽),等于把“华为技术”变成了汽车行业的“基础设施”。 你看,手机业务受影响了,5G、云计算、汽车补上;芯片被禁了,自己造昇腾、鸿蒙;美国不卖软件,自己搞欧拉(服务器系统)、高斯(数据库)。这哪是“抗揍”?这是把自己练成了“九头蛇”——砍断一个头,长出三个头。 四、华为不是孤军奋战,这是中国科技的“体系化突围” 有人说:“华为这么猛,是不是因为国家给了太多补贴?”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国家确实支持,但华为的突围,本质是中国科技产业链的“集体觉醒”。 就说昇腾芯片的生产。以前华为芯片靠台积电代工,现在国内中芯国际能用14纳米工艺生产昇腾910C(虽然不如台积电5纳米先进,但够用)。中芯国际哪来的技术?靠国内设备商(北方华创、中微公司)提供光刻机、刻蚀机;靠国内材料商(沪硅产业、江化微)提供硅片、光刻胶。没有这些企业的进步,华为芯片就是“无米之炊”。 再看鸿蒙系统。2019年刚发布时,很多人说“没APP支持,就是个空架子”。现在呢?鸿蒙生态里有300多万个APP,不仅有微信、支付宝这些常用软件,还有工业软件(比如CAD、CAE)、医疗软件(比如远程诊断系统)。这些软件谁开发的?国内成千上万的中小软件公司。华为开放鸿蒙代码,提供开发工具,中小公司跟着喝汤——这不是“华为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群人搭便车”。 甚至连美国制裁,都间接帮了华为。以前国内企业觉得“买国外技术更省事”,华为被制裁后,大家突然意识到“卡脖子”的痛:买的芯片可能断供,用的系统可能被停服。于是纷纷开始自研:阿里搞平头哥芯片,百度搞昆仑芯片,小米搞澎湃芯片,OPPO搞马里亚纳芯片。现在国内AI芯片企业有50多家,服务器系统企业有30多家,这就是“鲶鱼效应”——华为这条大鱼搅动了整个池塘,让所有小鱼都开始拼命游。 五、别光吹华为,这些问题还得清醒 当然,吹归吹,咱们也得清醒:华为的突围,不代表中国科技已经“天下无敌”。 昇腾910C性能达H100的60%,但H100是2023年的产品,英伟达2025年可能已经推出H200了,性能又会领先一大截。就像跑步,你追上来了,但对手没停。 高端光刻机还是卡脖子。中芯国际能生产14纳米芯片,但7纳米、5纳米还得靠台积电,而台积电的先进工艺离不开ASML的EUV光刻机(荷兰造,美国不让卖)。华为现在是“能用14纳米解决80%的问题”,但剩下20%的高端需求(比如手机SoC、顶级AI训练芯片),暂时还得忍着。 还有生态壁垒。虽然鸿蒙系统在国内发展快,但在海外市场,谷歌的安卓、苹果的iOS还是绝对主流。华为手机想重返欧洲市场,光靠鸿蒙还不够,得说服海外用户和开发者“换系统”,这比造芯片还难。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问题恰恰说明:中国科技的突围,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华为用三年时间证明:美国的制裁能延缓我们,但拦不住我们。昇腾芯片60%的性能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就像当年中国高铁,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用了十几年;华为的芯片、系统,可能也需要十年、二十年,但只要方向对,慢一点没关系。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时代》周刊给华为发“巨头证”,不是给中国科技发“满分试卷”,而是发“参赛资格证”。以前我们是“跟着别人玩游戏”,现在华为告诉世界:我们不仅要参赛,还要自己定规则。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中国企业登上这个榜单——大疆(无人机)、比亚迪(新能源车)、宁德时代(电池)……它们未必都像华为这么“硬”,但都会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毕竟,被卡脖子的滋味不好受,但把脖子从别人手里挣出来的感觉,真爽。这大概就是华为给世界的启示:你可以堵我的路,但堵不住我修路的决心。
上一篇:
华宝都鼎(上海)融资租赁有限公司2023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获“AAA”评级
下一篇:
采购商与参展商现场谈合作!记者实探美好生活博览会:“扶持+减免”助力中小商家破圈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