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汲取特区先进经验 赋能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15



为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提升规划工作人员编制与实施的业务能力,高质量完成“十五五”规划编制各项工作,来宾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单位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于9月7日至12日,在广东省深圳市举办“十五五”规划及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市、区)发展改革局、市三江口新区、委相关业务科室共39人参加培训。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陈鲜荣参加培训,并在开班仪式上强调,此次培训是贯彻落实国家“十五五”规划编制要求的重要举措,全体学员应充分认识培训的重要意义,珍惜学习机会,坚持问题导向,搞清楚为什么来、学什么、怎么做三个重要问题,切实将深圳特区的先进经验转化为推动来宾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

在课程安排上,综合开发研究院结合来宾实际,安排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碳价值变现、优化营商环境等专题授课,前海自贸区、比亚迪深汕基地、华为龙岗数字创意产业创新中心等重点产业和项目现场教学,结合区域协调发展试点,座谈交流区域协作机制痛点与突破、产业用地保障与审批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等内容,浓缩了深圳高质量发展的精华。

通过本次培训,学员们从深圳特区的发展实践中提炼出三大核心经验。

一是摒弃教条思维,以实事求是谋突破。深圳的发展实践,本质是一部打破常规、实事求是的改革史。无论是前海自贸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制度创新经验,还是在产业用地保障与审批创新中不唯条文唯实效的探索,都深刻印证了教条思维是发展桎梏,实事求是才是破局关键。比亚迪的成功案例进一步说明,在产业布局和发展上,真正将“以制度为中心”转变为“以需求为中心”,才能让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壮大。

对照深圳经验,“十五五”时期,来宾市更需破除路径依赖与教条束缚。一方面,避免照搬外地模式的简单化思维,在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区域协作时,精准判断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中的位置,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做深做透;另一方面,打破制度流程不可变的固化认知,在项目审批、用地保障、资金保障等痛点领域,探索实施一企一策、容缺受理等灵活举措,让制度真正服务于发展需求。

二是坚持企业主体,以优质服务促发展。深圳的快速崛起,离不开“以企业为发展主体”理念的坚定践行。从华为龙岗数字创意产业创新中心享有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到前海自贸区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政策精准匹配+融资对接”支持,龙华大浪时尚小镇深圳设计—汕头生产—深圳销售的“反向飞地”的经验,再到企业开办1小时办结、项目审批秒批秒办等简洁化流程,深圳始终将“企业需求”作为政府服务的出发点,通过减负担、强保障、优环境,让企业安心经营、聚力创新。

来宾市应结合实际,主动服务企业主体,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建立企业需求清单与政府服务清单双向对接机制,聚焦技术研发、市场拓展、要素保障等方面难点,组建专项服务小组,优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帮助企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资本、市场资源,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三是立足品质提升,以创新突破寻出路。深圳的高质量发展,核心在创新。在碳价值变现领域,深圳率先出台碳交易市场政策,为企业搭建碳资产流通平台,还组建了专业团队,为企业提供碳核算、碳管理、碳融资全流程指导,帮助企业将绿色低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在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上,通过创新“PPP+专项债券+产业基金”多元化融资,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交通、能源、新基建等项目。在区域协作方面,深圳与周边城市探索建立产业飞地、税收分成、人才共享等机制,促进了产业协同和要素流动。

对来宾而言,“十五五”时期,要聚焦产业品质升级主线,积极推动机制创新,探索“来宾+大湾区”产业协作新模式,引入大湾区技术团队、创新平台,共建“飞地园区”,升级产品质量,承接产业链配套项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以前海开发区为标杆,同步推进公共服务配套与民生项目投融资模式创新,实现城市功能完善与民生福祉提升的双向赋能。

下一步,各单位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将所学经验与本地实际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十五五”规划实施路径,以更开放的思维、更务实的举措、更优质的服务,促使“十五五”规划更接地气、更富前瞻性、更有创造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来宾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上一篇:
长虹美菱获中国家用电器年度产品创新成果奖
下一篇:
【质量强市】铜阳极泥处理工艺优化研究与应用 ——白银铜业公司面向关键环节的质量管理改进典型案例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