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9-15



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石化、冶金、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基本盘,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紧扣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新质生产力”效能不断增强。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居全国第3位;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198.6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居全国第2位;利润总额197.2亿元,增长26.7%,增速居全国第4位;工业经济增长势头良好。

同时,我省传统产业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等短板日益凸显。一是生产成本攀升。白银、金昌、嘉峪关等地工业主要由国家在“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布局,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主导产业的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区位劣势明显,原材料和产品进出导致物流成本攀升,产品竞争力减弱。二是主导产业链条短。产业主要以资源初加工型为主,我省规上工业256种产品中,初级产品占比大,“原字号”“初字号”特征明显,集中在产业链中上游的企业较多,下游精深加工企业少,高附加值产品少,上下游配套上缺乏节点企业支撑。存在“点状”特征,产业链断点多、不连续问题明显。三是产业规模偏小。2024年,我省入围2023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有6家,以资源类企业居多,民营企业没有一家入围全国民企500强,我省民企百强排名第一位的天水华天电子(2023年营收130.26亿元),不及全国民企500强末位企业(胜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23年营收275.78亿元)的50%。四是创新能力不足。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收比重仅0.77%。民营企业虽然在全省规上企业中的占比达到83%,但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仅为0.13%,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数量占比仅20%左右。五是园区建设质量不高。土地有效使用率低,同质化内卷严重,普遍是“大而全”,产业方向“多而杂”,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特别是缺少叫得响名号、打得出招牌的“专而精”特色园区。为此建议:

一、优化开放环境,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对接“七地一屏一通道”战略定位,依托我省区位、资源、文化、产业等优势,紧抓“一带一路”、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等战略机遇,把国家政策转化为发展实效,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向西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的申报和马鬃山口岸的恢复工作。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对接,建立多层次交流合作机制,推动我省企业能够“走出去”协同发展。积极争取国家预算内投资,统筹推动物流成本实质性下降,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二、打造科技主引擎,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发挥好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作用,围绕产业链由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有效集成各方面创新资源和研发优势,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共性技术联合攻关、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创新成果惠及各方。紧盯各类优质创新企业、行业隐形冠军、细分领域的小巨人等重点企业,制定“一企一策”培育帮促计划,推进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以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企业出题、协同攻关、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科技立项与支持机制,加快研究成果孵化转化。

三、构建发展主阵地,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健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招商引资新规的背景下,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改革土地供应制度,探索灵活的土地租赁方式,优化增量、盘活存量,实现空间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赋予园区财政、人事、审批、管理等更大自主权限,以“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模式,支持园区吸引社会资本和第三方运营机构参与园区建设。持续推进项目、产业向园区集聚,将园区打造成传统工业转型发展的主阵地。


上一篇:
全国行业首届茶叶拼配师大赛在榕举行
下一篇:
202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发布!陕西11户企业上榜
Title